《霍元甲》定位在“高手的真打实斗”上,导演于仁泰花了两年时间寻找各门各派的动作精英与李连杰“过招”。工作队伍花了半年分别走访了中国、泰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终于找到数名高手,包括首位获奥运金牌的泰国拳王SomluckKamsing、 澳洲顶级摔跤手NathanJONES、世界自由搏击金腰带Jean-Claude以及德国剑术专家BrandonRHEA等加盟影片。
李连杰除了担任男主角,也是影片的投资人。他和导演于仁泰为影片确立的创作方向是:第一,拍摄一部娱乐动作片,为此片中除了展示中国功夫之外,还会出现泰拳、拳击以及其他格斗拳术;第二,要发扬中国武学精神,李连杰希望观众看过此片能够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执导《霍元甲》,导演于仁泰推掉了好莱坞的片约,李连杰也是邀请袁和平加盟,为他重回华语电影圈的首部作品担任武术指导。而在影片的幕后,则是李连杰多年的搭档:《功夫》监制崔宝珠和《卧虎藏龙》、《英雄》的制片人江志强压阵 。 影片故事主要发生在天津,因而重现当时风貌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电影的杀青地点选在上海松江的胜强影视基地,霍元甲在这里设下擂台,与对手展开一场生死对决。擂台所在之处正是为了拍摄本片而搭建的天津老街。这是中国电影基地至2006年唯一一条具有民国初年风格的街道,耗资500万人民币,再加上街口的沽月楼,整条街的造价超过千万。在本片拍摄结束之后,剧组将这些造型精湛的建筑留给了影视基地。
仅仅让景观追溯当年风貌还不够,服装道具也要相应的做到极致,包括衣服上的一颗铜纽扣都是到古董店根据衣服的材质、颜色来搭配,还有董勇作为民国初年的文人所佩戴的眼镜也是专门到古董店去选的 。 涵义
如果只有一颗逞勇斗狠的心,那么即便是李连杰的拳脚,也只会越精彩越祸害。这是《霍元甲》出格的地方,也是《霍元甲》出彩的地方。在武术题材的电影里,练武之人若能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人生信条,俨然已是一条好汉。《霍元甲》向前跨了一大步,它信奉的是,对手的人格和生命同样值得尊重。生命伦理和人类理性首次成为武术题材电影的首要价值观,这是《霍元甲》对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超越。
武打
《霍元甲》里的武打场面,几乎全是擂台比赛。与秦爷的比武例外,是准擂台性质。擂台比赛仪式感很强,道具有限,空间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打得好看,难度很大。而且《霍元甲》是一部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武打动作必须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演员中李连杰动作干净利落,在导演与武术设计的调度下,表情虽有些简单,亦延续了以往古装片侠者气质。
影片运用了不同的剪辑手法来表现不同场次的擂台比赛,有效避免了节奏单调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影片的许多故事情节是在比赛过程中同时讲述的,在许多场比赛中,拳脚不仅仅是“打斗”,更是比赛双方无声的“对话”。这是影片之所以武打戏很多,情节却不显得匮乏的最主要原因。总体而言,每一场比武都有特点、与众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主创们特别是武打设计的良苦用心和诚意。
总体
从总体来讲,《霍元甲》决非香港动作片的抗鼎力作,但制作也绝对够工整,充满着诚意,擂台上的一介武夫,从少时野心争夺名利,到后来领悟武学真谛以仁为思的一代宗师。
(以上为新浪娱乐、京华时报评) 《霍元甲》的文戏很简陋,就似乎只剩下“说教”,就像是一场毫无节制的道德拷问,故事本身非常单一,前后都是讲打擂台,从好勇斗狠讲到自强不息,从你死我活讲到以德服人,没有有合理故事情节和令人信服的启承转合。
影片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霍元甲好勇斗狠的擂台阶段,其次是在山村和月慈共度的休憩阶段,最后是以德服人的宗师阶段。按理说,重点应落在后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上,不然起码也该是平均用力。导演却在第一阶段投入过多笔墨,造成影片头重脚轻。到了第三阶段,霍元甲知道为国家为民族争光了,明白“以武会友”了,本该大书特书,可导演却非常吝啬———主角匆忙地遇了害。
一点格斗、一点复仇、一点江湖义气、一点田园牧歌,再加上一丁点儿失明的女人,放到坩埚里搅和搅和,就成了电影《霍元甲》。
(以上为新京报、京华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