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6-24
“班级文化”的再思考和再建设
——读《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有感(第1稿)
从研读《中国班主任研究》开始,慢慢地就有了反复读、读反复,让思维游走在字里行间的奇妙感受。细读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科研员陆燕琴老师的《复杂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反复读、读反复,生怕会错过其中的每一个字词,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反思,都值得咀嚼、耐人寻味。
一、从“还原论”到“复杂性科学观”
当前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班级文化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功能以及建设途径等。 大多数研究者在阐述班级文化 建设路径 时,都依据 还原论思想 ,对班级文化中的 物质、制度、精神等构成要素做分门别类的探讨 ,在静态的研究中横向地 切割 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文化各要素在班级这个具体场域中的 融合 几乎没有提到。
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 全息渗透 于班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彼此凭借,需要整体布局,有机推进 。以 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 去观照班级文化的建构问题,逐渐形成由班级 自组织 的、各文化要素之间 横向融贯 的、 纵向发展阶段循环递归 的、 确定的文化方向与不确定的突发事件处理 实现弥合的 文化建设脉络 。
反观自己,想要梳理出从教二十多年来积累的一点所谓的带班经验,其中包括“班级文化与班级特色”,但是往往只停留在实践操作的层面,至于实践和理论的契合或上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至今 没有找到一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通道 。如今,陆老师为懵懂无知的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之门。陆老师又不吝赐教,对“还原论”和“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整体论、关系论、不确定论)”等专业性很强的关键词作出了科学的诠释。感佩于陆老师的无私给予,让“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融会成“学理结合、文思并进”,站在理论的高度反观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从“班级文化”到“文化育人”
从班级形象设计(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级标识、班级班歌),到班级自组织建设(班级的组织建设、班级系列活动的设计和推进、班级的制度建立和过程评价),再到班级不确定事件的处理,无不体现了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代表着班级个性,不可简单复制,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班级文化不只是静态的外显的简单呈现,而是充满着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创生过程,充盈着成长的力量,是在科学创造 —— 实践体悟 —— 新质生成 —— 循环再造的往复中优雅落地、美丽生根。
班级文化是基于班级的整体性、关系论的文化基因,而不是服务于个人的文化表象。联想到自己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整体性、社会性、民主性还很不够。想到华师大张春兰博士对于“班级生活的民主管理”的评价,不由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附文:
一、 班级生活建设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班级生活建设虽在客观上有养成行为规范(即习惯)的作用,但其真正的价值并不限于此,而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现代民主公民的学习方式。在终身学习视野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更是促进理解和对话;一切有益于人成长和发展的活动都是学习,比如: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休闲活动、交往活动等。所以,班级生活建设不仅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更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种可行路径。
1、 学会生活 (学习幸福生活的观念、态度、技能)
2、 学会实践 (学习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调整、评价)
3、 学会交往 (学习表达、理解、合作、包容、关爱)
4、 学会服务与奉献 (把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相关联)
二、当前班级生活建设的问题
1、学生学习观念没有更新,未明确班级生活建设的价值。
2、班级组织建设和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不理想,班干部未起到引领作用。
3、对班级学生情况研究还有待深入(家庭、性格、爱好、特长、经历、职业期待),师生关系有待增进。
4、班级生活建设的系统性有待提升。(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结果、评价、推进)
三、改进班级生活的策略
1、转变学习观念,明确班级生活建设的育人价值。
2、开设家长讲堂,开阔视野,增进亲子情感。
3、开展文化活动,感受文化气息、提升思想境界。
4、申请研究课题,体验研究过程、提升综合素养。
5、班干部领导力与服务精神的培养?
6、对班级生活建设进行系统设计?
7、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研究?
张春兰博士做出了“班级生活的民主管理”的专业诊断后,我痛定思痛,在班级生活建设的育人价值、学生领导力培养、学生情况研究、师生关系调整、系统性设计等方面逐一思考,使班级生活的民主管理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如今,结合陆老师对上海市闵行区十多年 “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研究,以具体班级的实践研究为例作出的具体阐述,我发现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总体上说, 多文化建设统一,少文化建设自主;多文化建设要素,少文化建设融贯;多文化建设切割,少文化建设推进;多文化建设路径,少文化建设脉络。
问题一:班规制定弱化学生主体
六年级伊始,我绞尽脑汁设计了一款《三字歌》,因为是老师单方面设计,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所以《三字歌》成了墙角的摆设,为学校检查设置的教条,并非基于学生需要而进行的文化氛围营造。
问题二:价值认同弱化主体参与
班级开展的研学旅行特色活动,参与人数逐次增多,但是活动主体性、参与性却差强人意。手机游戏是个别学生脱离父母监管,争分夺秒,把一切置之脑后,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悄悄地玩,直至手机电量为零,方从精神恍惚中清醒过来。
问题三:协同育人弱于岗位育人
初中阶段,主学科的学习可谓是重中之重,以分数论英雄者不计其数。小学科的过度重视或过分散养,都是要不得的。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协同育人的情境难以创设,“构建班级成长共同体”的班级文化建设,对班主任而言,不仅要有专业素养,更要有人格魅力,甚至还要有智慧远见。
问题四:成果检验弱于过程体验
在“你好,暑假”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的表现欲望比较强烈,对于评奖结果也比较在意。初中生的争强好胜的欲望正日趋减弱,他们可能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在做什么、能做什么,相对于结果的呈现他们更关注过程的体验。所以,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检验和评价反思相对难度较大。
问题五:文化认同弱于主体感受
班级文化的认同,需要建立在班名、班歌、班级口号、班级标识等班级形象或班级生活的共同设计、实践创生的基础上的,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或代替学生做主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是班级文化“形散神聚”的最高境界吧。但实际情况是,老师为了应付检查或从经验出发,删繁就简,直接包办代替者居多,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其结果是学生不知情、不满意、不接受,当然也就没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从“论文中”到“论文外”
陆老师在论文中以闵行区十多年“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研究,结合具体班级的实践研究为例作具体阐述。班级文化是精神性的,如果太过虚无就没法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扎下根来,需要将之转化为具象、可言说的 形象设计 。各类班级形象设计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印证,无论从哪一个视角切入,都可以在各类形象设计的交汇处看到一个多彩的文化世界。
(一)班级名称:“七色花中队”
以“七色花中队”命名,是因为我们班级有一半学生是新上海人,有一半学生来自高知家庭,学生个性鲜明、棱角突出、兴趣广泛、能力全面,就像光谱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班级由此得名。但是因为是活动报道中要有班级名称,所以就像家长给孩子取名一样,没有征得孩子同意,就直接把孩子名字上了户口。好在学生还比较认可这个班级名称,有些学生在美篇制作中自觉使用起了这个班级名称,随着活动的一次次开展,这个班级名称也逐渐成为一个默识的符号,代表着我们的班集体色彩纷呈、争奇斗艳、生机焕发、欣欣向荣。
(二)班级口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班级口号是建班初期由学生民主提议,然后举手表决,最后集体认可,成为我们的班级口号。当时,是由刘毅舟同学提出来的,也由他写成了书法大字,张贴在教室的正前方,作为我们班级的行动口号。没想到,我们的市德育实践课题《且行且思——初中生探寻文化之旅的实践与反思》,正好与这个口号一致吻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动,优于语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征程脚下始”,因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成了我们用行动来践行班级文化的班级口号。
(三)班级标识:“梅兰竹菊”君子文化
虽然我们的市德育实践课题已经顺利结题了,但是我们的探寻文化之旅还没有结束,我们以“君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作为新的起点,进行梅兰竹菊的自由分组,进行梅兰竹菊的组徽设计,进行梅兰竹菊的种植体验,进行梅兰竹菊的实践探寻,进行梅兰竹菊的文化探知,进行梅兰竹菊的精神探究。随着活动的全面、有序、深入地开展,“梅之香”“兰之韵”“竹之气”“菊之魂”正逐渐深入人心,最后期望达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的行为文化。(出自《周易·上经·谦》中,大意是道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谦卑的态度修养身心。)
(四)班级班歌:暂时无
(五)班级旗帜:探寻文化之旅
我们从建班开始,就着手酝酿文化探寻活动。“洋山深水港”“探寻名人故居” “探寻绍兴文化之旅”“寻根问祖活动”“上海博物馆、上海大世界的非遗文化探寻”“天目之旅”“安吉之行”等活动,都给我们留下了或近或远的记忆、或浅或深的影响。特别是班级活动之后,由梅兰竹菊小组召集、策划、组织、实施文化探寻活动。更有甚者,和爸爸妈妈一起或独自一人进行有主题的文化探寻活动。其中的收获也因人而异,从活动参与和活动成效来看,“探寻文化之旅”还是深得学生喜欢,愿意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期达到更显著的育人效果。
班级形象的设计 还只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部分,只有将这些设计中的文化意象转化为真真切切的 班级生活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进入“深水区”。 叶澜教授指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也要被作为动词来理解,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将活化。” 而要让文化意象在班级建设中落地生根,着实需要将之系统架构在班级的自主建设中,并实现横向的关联和纵向的递进。
(一)落实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中
(二)嫁接于班级活动的设计与推进中
(三)转化于班级的制度建立与过程评价中
四、从“进得去”到“出得来”
走进陆老师笔下的闵行区班级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研究,发现班级自组织建设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所谓“自组织建设”,是在没有外部指令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班级自组织建设指班级的组织、制度、文化,以及活动之间能自主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从而发挥班级整体的育人功能,凸显班级文化个性。班级岗位建设、班级系列活动、班级评价制度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点,由此产生教育力量,从而影响学生发展。
实践一:进行温馨教室环境布置
教室的布置是给谁看的?是给谁用的?如果明确了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重要学习场域的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有的教育素材都来源于学生,学生的阅读书刊、学生的书画作品、学生的特长展示、学生的创意布置,一切以学生为主。正是因为考虑到学生的喜好、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的生长特征、学生的精神需求,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在布置教室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基于学生立场的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深入人心,达到“我爱我班”“文化熏陶”的教育效果。
实践二:班级人人岗位设置改进
班级组织建设包括 班级小岗位建设 ,小组(小队)建设、班委会培育以及非行政性社团的建立等内容,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 学生创造性参与班级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 。
如何在这个环节的建设中落实班级文化呢?蒲公英中队全体队员在 调研了蒲公英的生长机制 之后,将传统的班级组织部、宣传部、卫生部、学习部更名为“阳光部”“和风部”“雨露部”“沃土部”,对每一个部门的职责要求进行了重新确定。 各部门职责分明,又聚合在班级统一的文化意象之下,极具班级个性。在此基础上,每一位同学还根据部门职责,申请了自己感兴趣的和能够胜任的岗位,通过岗位,在自己和班级之间建立了一种关联。这种关联让学生在这样富有情境性的实践中感受班级文化,感悟成长。
“班级人人有岗位”,首先需要确定班级可以有哪些岗位?有谁来具体负责这些岗位?应达到怎样的岗位要求?有没有建立岗位评价机制?如果遇到不适应或不适合的岗位,该怎么进行内部调整?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是对班级岗位的设置、认同、调节、改善、促进等方面的岗位认知与责任担当。
实践三:明晰四年德育序列主题
如果说,我以前的初中四年带班经验是“规范化教育、能力化提升、均衡化发展、目标化管理”,实践下来还卓有成效的话。现在回看这些所谓的经验,似乎以前的班级建设更多体现了班级管理,而不是文化建设。如今,我以“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环境文化”“种植文化”“体验文化”“探寻文化”“行为文化”为抓手,以“研学旅行活动”为载体,逐步形成班级文化与班级特色,使学生在点面结合、行知合一的文化贯通中,触摸文化脉搏、感受文化气息,锻造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文化人。
五、从“教人有形”到“育人无痕”
学校有“绿色生长”的育人目标,我一直试图去理解“绿色生长”的内涵。今天读了湖南《新课程评论》副总编彭兆平的《写给儿子的二十岁》,其中提到“心灵舒展、生长渴望”,我似乎觉得“绿色生长”应该是“自然生命、自由生长”的含义,如果我们过多地约束和限制,生命的蓬勃和张力就会得到扼制,就会不利于生命个体长期处于“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生长态势。
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我们以怎样的系统性、整体性思维构建我们的班级文化?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在确定和不确定之间怎么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联结和平衡?
如今,我再次研读陆老师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分享。
还原论: 认为现象可由更深层而且简单的众多部分叠加而成,不考虑有量变到质变。把班级文化理解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部分及功能的线性叠加,不相信各部分会发生质变,从而部分与部分之间也会产生影响,与还原论相对的是整体论。
自组织: 在没有外部指令条件下,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自行按照某种规则形成一定的结构或功能。班级自组织建设指班级的组织、制度、文化,以及活动之间能自主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从而发挥班级整体的育人功能,凸显班级文化个性。
全息渗透:
班级文化无处不在
班级文化的存在与班级生活全息统一
班级文化渗透广度、深度以及日常性、无痕化
复杂性科学独有的方法论:
1 、整体论 (在班级形象设计的细微处体现班级文化的整体描述)
2 、关系论 (或指协同论、融合论,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的组织建设、活动推进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这也是我提出在班级自组织建设中完成班级文化的纵横融贯的方法论基础)
3 、不确定论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遭遇很多不确定性,冻结的偶然事件,班主任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环境施加影响,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主体自身的复杂性——科学复杂的思维品质,整体融通地组织策划活动,文化建设的敏感和自觉。)
研读了十来天,此时我发现:任何实践反思和理论研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陆老师及其团队以十多年的变革性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和审慎思考,才有了如此丰厚扎实的理论研究,以启发和引领班级文化建设的后来者,字里行间的理论深度、智慧高度、专业精准度由此可见,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