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更美的教育——北京十一学校初相识(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蒲公英的种子成熟后,表面就会生成一团绒毛样的东西,可以随着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种子落地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可以长成了一棵新的蒲公英,再传播,再繁殖……

十一学校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三十所盟校,每一所盟校里都有十一本部派过去的干部和老师,带着十一的管理经验和学校精神,他们就像一颗颗成熟的蒲公英的种子,在异地他乡生根发言,迅速成长,把一所所新建校或者薄弱校渐渐打造成当地的名校、优质校。

十一学校的干部和老师为什么成长的这么快?十一学校的精神和文化为什么在传播的过程中为何不走样,保有了那么高的基因传承性?他们到底是怎样的组织架构,到底是如何培养干部的?这几天的报告听下来,我们心中的疑团似乎也渐渐消散了。

三、组织与架构

十一学校改变了传统学校由校长、副校长、处室、部门、教师、学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通过调整组织结构,使各层级的管理跨度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通过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让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反应。因此,形成了校长之下,职能部门和事业部门并举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而实施的一种 管理模式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原来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增加 管理幅度 。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这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权制衡确保学生中心地位,让权力和资源紧紧围绕着学生成长聚焦,也将行政力量对老师的干涉降到最小,让学术力量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

崂山育才学校基本上也是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校长统领两个学部,在每个学部由副校长总管所有事务,校办、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后勤中心、三个年级直接对应着副校长,使的各部门、各年级在上传下达的时候,短平快,大大提高了效率。

从下面两张图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本校还是分校,学校里都没设德育处,也就是说德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在每一个老师身上,也是年级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打破常规的设置进一步说明了十一学校一切围绕“学生中心”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管理或者迎检的方便。

四、诊断与评价

李希贵校长说,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等诊断,以期对校园起到“体检”的效果。所以,学校不会拿诊断数据去评价老师、评价学科和年级,而是为了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基于数据来进行教学上的调整和改进,从一个不同的、自己所看不到的视角来看见自己,试着从改变自己做起,形成改进措施和方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行为调整。

教育教学诊断具有导向作用,要什么就诊断什么。比如“我觉得老师风趣幽默“”是否作为诊断题目就引起了争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果一天七八节课老师们都很严肃,学起来也会觉得比较压抑,达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很快,老师们就达成共识,应该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对教学对学生的成长都很重要。所以,风趣幽默这一条进入了诊断中。另外,如学科教室建设、全人育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等都是由学生来打分,对教师进行诊断的。

除了教育教学诊断,还有最喜爱的活动与场所诊断、同伴欺负诊断、班主任诊断、导师诊断、文化诊断、课程诊断、学校领导力诊断、年级诊断、学科诊断、处室诊断等,诊断文化成为学校独有的风景。全体教职员工和部门逐渐认可学校自我诊断的安全性,也认识到诊断就是帮助个人和组织发现自我给自己的预警。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发现了需要改进的着力点,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校自我诊断实现了由学校内需到个人和校内小组织自发内需的诊断,大家将学校自我诊断看作工作体检。

学生的诊断就是为老师、学校最好的评价,通过诊断让教师与干部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和改进,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方智慧团队的辅助,让这一切变得简单易行,但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期待着我们的崂山教育也能够形成这样的诊断文化,让我们的教育风清气正、日臻完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