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边界感,提升个人安全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过: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不管什么时代,都离不开社交。去银行办理业务也好,和同事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也好,都是社交。区别只是在于和对方的熟悉度。

在陌生人面前,边界感等同于安全感。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说一下安全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提出的人际安全距离是1.2米。

看看银行、车站等公共场合的一米等候线,就是符合这个距离给人带来的安全感。1米,这个距离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

最近有报道称,李晨和范丞丞录节目时,撞在了一起。李晨始终与范丞丞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想说明什么?想说明跟你不熟,没必要靠得太近!

有研究表明,个人距离为0.46米-1.22米,属于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彼此肢体接触不多,朋友与熟人都属于这一距离,如果是熟人中比较合得来的,彼此距离更靠近0.46米。

如果是熟悉的人,你还要跟他保持安全距离,如果不是你讨厌的对象,那么肯定是你的死对头 。如果是爱人或恋人,你还要和他保持安全距离,一定是和对方在怄气,哈哈,别不信。

明明最近跟我诉苦:他喜欢公司的一个女同事,不自觉的就想靠近她。但是女孩不是当他靠近时退开一步,就是刻意拉开两人的距离,他很苦恼。

我只能告诉他,别费心了,人家根本不喜欢你。明明问为什么?

我去,人家都刻意与你保持安全距离了,还要问原因?肯定是把你当陌生人了哇!

如果你认为边界感只是保持一定距离,那么你就大错特错啦 , 所谓的边界感,还包括要求和言论。

办公室新来两个同事。一个热情的小牛,一个彬彬有礼的小李。

小李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客客气气的。请教他人的时候,发东西时别人带给他的时候,都会听到他说谢谢。哪怕是借一支笔,他都会认认真真的道谢。

但小牛不是。遇到不会的问题,他请别人做,做完了之后如果没有通过,还会抱怨他人没告诉他一下。同事去打水,他水杯一伸,来句“顺路”。借用他人的物品连招呼都不打,还美其名曰物尽其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日子久了,都不愿意跟小牛多来往。反倒是小李,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评。

还有一次,小丽和朋友去咖啡厅的时候,两人开心的聊着天,突然遭到旁边一位女士的指责,说她们的说话声干扰到她看书了。

朋友不甘示弱骂回去,两个人越吵越大声。最后还是小丽说的话让对方退了回去。小丽说:这是咖啡厅,不是图书馆,你要看书,就不要到这地方来。

小牛和那位女士,都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

还有一种人,没有弄明白事情的原因就胡乱评论一通,甚至带着明显的揣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人骑驴的故事。无论两人骑驴或不骑驴,怎样骑,旁人都有话可说。最终搞得两人无所适从。

这些评论,跟开头说的吴韦仑被网暴一样,说的就是言论边界感。

没有边界的指责就是利器,往往伤人于无形。

即使这样,依然有人说:这是我的言论自由,是吧?难道我说说都不行了吗?

说说而已,当然可以。但是发表的言论带着指责和命令就是你的不对了。

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意思就是,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

反过来,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和感受?

那么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该保持你的优雅,闭紧你的嘴巴,不要胡乱评论指责他人?

古人尚且知道克己守礼、进退有度,你知道这个度就是我们说的边界感吗?

与人交往,保持正确的度,守住该有的礼,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尊重你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