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见证了哪些中国乡村的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5-07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的这些变化你都感受到了吗?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一组组数据见证了农村的民生变化!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上世纪50-70年代,农村卫生机构逐步建立,“赤脚医生”发挥了历史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大为改观。
2018年全国乡镇卫生院3.6万个,床位133万张,卫生人员139万人;村卫生室62.2万个,人员达144万人,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8.1万人、注册护士15.3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7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医疗医保事业深入发展,各级财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均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49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50%和75%左右。
随着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9.9/10万,农村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7.3‰。
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农村“养老难”问题逐步缓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养老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初步建立了“五保户”等保障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8元。
农普结果显示,56.4%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
乡村就业规模庞大,外出就业农民工明显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就业人员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乡村经济,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乡村就业人员30638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乡村就业人员在1997年达到49039万人的历史高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2018年乡村就业人员逐渐回落到34167万人,规模仍然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农民工数量持续增加,外出就业明显。
2018年农民工28836万人,其中,到乡外就业的农民工1726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1415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14562万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商品流通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提高也为农民增收带来实惠。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的投入力度,农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40.0倍,年均实际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6年下降了0.64。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当年价)衡量,197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针对大面积的农村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围绕“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农村贫困人口快速减少,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2018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1.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07
1、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机械化。千年皇粮不仅不再缴纳了,而且种地还有补贴,这是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
2、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公路、电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普及。
3、农业经济的多样化。经济作物、蔬菜种植、养殖发展迅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4、居住条件和环境极大改善。
新农村的普及,是农村由以前的乱建改变为新型社区、居委会,居住条件好了,配套设施也上去了,环境卫生也干净了。
5、农村人的素质普遍提高。
6、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基本得到缓解。
第3个回答  2021-05-07
这些年我见证了中国乡村的变化。环境变了。从原来的旱厕,现在改成为水冲式的厕所,干净卫生。过去。乡村的道路是坑坑洼洼的。到处可以见到。鸡粪,牛粪。原来锄地种粮食都是人工的,现在都是机械化,而且产量很高。过去都是土坯房,现在都是砖瓦房。过去吃饭都是玉米面儿的波波,然后咸菜。玉米粥。现在的饭桌上。除了主食,还有很多鸡鸭鱼肉等等。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农民们也都露出了笑脸。穿的衣服也时尚了。屋里的摆设和城市基本一样,也都住进了楼房。经济上也有很大的改观。这些年来农村的巨变。这些我们都是看到了。说明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人们确实是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第4个回答  2021-05-07
1、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在广大平原地区,农业收割、种植已经实现机械化。农民不再牢牢的被绑在土地上,节约出大量的劳动力,农民参加城市建设的同时,钱包也鼓了起来。由于减免了农业税,农民种地热情普遍高涨,生产发展迅速,农民不再是低收入群体。2、基础设施逐步建成。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村村通网络、村村通有线,村村通自来水这都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和农村的距离无限接近。3、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也逐渐和市场经济融合起来。很多农民在家搞第二产业,养殖、种植业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农民个体工商户,为经济发展、当地的就业贡献力量。4、农民主要变化还得看衣、食、住、行几大方面。穿衣不再是御寒保暖,农村人同样追求时尚;吃饭不再是以吃饱为主,和城里人一样讲究营养搭配;住的房子追求宽大明亮,很多盖起了二层楼;出行方面,电动车基本普及,家庭轿车也是逐渐多了起来。5、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初中毕业就不读书的越来越少,在东部地区几乎95%的农村孩子继续读书。6、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基本得到缓解和解决,老百姓寿命得到普遍提高。7、农村的绿化、街道卫生也逐步纳入城市规划范围,不会再有脏乱差的现象。
第5个回答  2021-05-07
农民起先是从用茅草做顶的小土房,紧接着又开始有了瓦房,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富农又盖起了大砖房,渐渐地,一个村基本上都盖上了砖房,而现在呢?又开始讲究每一个房屋的外形、内部等等的设计,并且房中的家具,家电等用具都有很大的改变。道路交通呢?从前每个村与外村或城里的道路都是从田里、荒地强行压出来的路,崎岖不平不仅车辆很难走,而且没到下雨天还会发生一些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后来,人们开始用黄土配着沙粒铺路,路开始平了,也好走了,事故的发生也逐渐减少了,可是,这种黄土路的可耐用性不怎么样,时间稍微一长点,路就被轧玩了,还得重新铺,很费事,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每个乡都开始修柏油马路,这种马路即平坦又可用年头长,现在几乎每个乡之间和通往城里的路都修成了柏油马路,使农民们干活的速度快了,效率也高了,同时又加强了农村与城里的交往。农村教育方面呢?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各村都有了都有自己的小学,但教师少,教学基础设施差,升学率也就很低,但随着个别乡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校与之间的合并,教学力量也随之加强,当然升学率也开始提高,近几年了,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一批批新的先进的教学设备不断进入学校,一批批优秀的教师不断注入农村学校,增强了教学力量的活力,农村的教育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大步的前进着,为国家培养了有用的人才。至于卫生吗?变化也是非常大的,从前农民看病都要到乡里甚至城里去,而现在平均每个村都有一个诊所,把农民的看病的难题给解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