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产业区的产业布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临港产业区致力于建设支撑我国能源、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乘用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民用航空产业配套等五大装备产业基地以及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工程机械、物流机械、精密机床等制造基地。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完全符合国发[2006]8号文的要求,8号文要求我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临港产业区的项目已涉及到8个。特别是乘用车整车、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配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等自主创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在乘用车整车制造基地方面,上汽集团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整车及发动机基地已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自主知识产权KV4、KV6系列发动机、自主品牌“荣威550”整车,形成年产30万台各型发动机和22.5万辆整车的能力;到2010年形成五个生产平台、30款车型的规模。
上海临港产业区在船舶关键件制造基地方面,中船三井项目、中船重工瓦锡兰项目、沃尔沃遍达项目覆盖了低、中、高速全系列船用发动机,各类船用设备配套企业开始集聚。特别是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机项目一期已达产,具备年产柴油机170万马力的能力,二期已开工,达产后最终形成年产400万马力的能力;该基地主要制造汽缸直径6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低速柴油发动机,同时可制造理论上最大的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现已批量制造世界最大的缸径900毫米的柴油机。该基地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电气船用曲轴项目年产160根曲轴,已可生产为缸径900毫米柴油机配套的曲轴,使我国成为日韩等国之后掌握该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这些项目都有力地改变了我国船舶制造“中国壳、外国心”、“船等机、机等轴”的旧局面。  在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方面,生产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主设备、生产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主设备、重型燃气轮机、具有极端(特大、重型、超限)重型装备制造能力的电气重装联合厂房,以及具有1400吨吊装能力、5000吨泊位条件的电气重件码头已建成投产,年产核岛常规岛主设备2.5套。一机床公司核电内堆件项目即将建成,年产核电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4.5套,是全国唯一具有此生产能力的企业。核电起重运输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年产核电成套起重运输、重型起重运输等设备4.9万吨。今年7月,长21米、最大直径4.4米、重3350吨的60万千瓦核电机组蒸发器已下线并运往秦山核电站,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之后能制造该设备的少数国家之一。这些装备项目将为我国实现核电设备的基本国产化奠定基础。另外,特高压交流重型输变电设备和直流输电设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上海电气、华仪电气两大兆瓦级风电设备项目都即将开工,产业区还将引进机电自控仪表等项目,积极争取中外其他领先风电制造项目。未来临港产业区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端发电及相关设备制造基地。  在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基地方面,中船集团已开工建设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型海洋工程与船舶制造专业配套基地,其中专用产业码头两座,年产海洋工程平台4座,海洋工程生活模块或船用生活模块30个(最多可建造50个)。其中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属国际第六代海上深水钻井平台,配有双井架,属完全智能化钻井,最大作业水深为3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是我国首座深水特大型装备,代表着钻井平台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方面,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集团已在临港产业区设立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吸引国家航空产业配套项目,发展发动机、航电、机电、环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产业。首批启动项目为航空发动机项目,由中航工业集团和上海市为主出资组建中国商用飞机发动机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  在工程机械等其他制造基地方面,港口和物流机械为主,中集集装箱制造及维修、卡尔玛港口机械、科尼(KONE)港口机械、振中桩机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将扩建。随着田中激光机械、阿特拉斯空压机、开山空压机、蒂森克虏伯工程机械、希尔博装卸机械、希斯庄明机床、大型煤矿液压支架、履带挖掘机等项目的建成和落地,该基地涵盖的领域将更加丰富。
在物流配套方面,以实现“增强综合增值物流功能、对接洋山港和装备产业基地、实现保税物流基地、非保税物流基地、大型物流企业自营枢纽物流基地联动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已经引进马士基、中远、中海、中储、中特物流、上海交运、DHL、德国全球货运、川崎汽船、卡特彼勒物流、普洛斯、嘉里-塔克、世天威、叶水福、迅通(CWT)、怡亚通、马来西亚综合物流、飞利浦物流等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运营商和配套供应商,切实增强了装备制造业基地整合国际国内供应链的能力,有效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运输和采购成本。下一阶段,还将重点建设物流园区奉贤分区,为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物流、区域物流和需要岸线的装备制造业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产业服务配套方面,依托临港物流服务中心、保税港管理服务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大力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服务商入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的集聚,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各类生产性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