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缘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对上了便是一辈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我可能这辈子与书有缘吧,所以在书中度过了不少的时光,特别是小学到初中时期。

我认字比较早,才上小学读一般课外书基本没有问题了,这得益于我们家里的书,都是爸爸读书时留下的。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电视机,别的小朋友看电视,我就往书里钻,所以书籍带我认识了另一个世界。

一开始看的是《薛刚反唐》之类的小人书,旧得发黄的纸张,封面上还糊了一层不知什么脏脏的东西,偶尔里面还夹着小虫子的尸体,甚至于书都是残缺不全的,但这都阻挡不了我看书的热情。

小学一年级时,爸爸特意给我买了两本书,一本《安徒生童话》,一本《一千零一夜》,我为能拥有自己的书而兴奋得两天就全部看完了。

虽然有的字会不认识,但并不影响我阅读。一遍看不够,就再看一遍,最后的结果是书中的故事我基本都能陈述出来。

接触到童话故事后,我开始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本书,不管是否读得懂,都使我神往,我相信书里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或重要的东西,等待我去把它们找出来。

记得在南京上大学军训时,休息之际,我和结识不久的室友闲得无聊,我就说,我给她讲一千零一夜吧。

我讲得差点手舞足蹈,而她听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我很好奇,她来自大城市,怎么会没有听过这种故事呢?她是真的在听还是其实心里暗自在嘲笑我还讲那么小儿科的故事呢?

后来我才知道她来自江苏徐州的农村,家里条件差,姐妹多,母亲有精神病,她能出来读大学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我为当时我心中的可耻想法而羞愧。

书籍传递给人的只要是有趣的,快乐的东西,没有人会在乎你讲的是什么故事。

小学三四年级时,那时大江南北都在流行着金庸的武侠故事。隔壁邻居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每天放学都在放《甘十九妹》,我就站在人家门前看得如痴如醉。

于是我开始迷上武侠故事,五年级时,班上有位同学有一本《浣花洗剑录》,我得知后心中激动不已,那感觉比我自己拥有一本还激动。

经过软磨硬泡,终于借到手。上课时,完全没有听老师在讲什么,心思全在那本书上,一直期待着快点下课。

铃声一响,课本都懒得收,立马翻开第一页就看起来。看得正起劲时,又上课了。看老师一直在黑板上写字,忍不住就悄悄掏出来,放在课桌肚里读起来。

一读起来,就马上进入了武侠的世界,直接忘记了自己在上课。正当我沉醉在书中,各路英雄纷纷亮出杀手锏,准备一决雄雌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看得很起劲啊,拿出来我也看看”。

就这样,看的第一本武侠书就被老师没收了,还是给同学借的。老师承诺说先帮我保管着,等小学毕业考上初中,她一定还给我。我当时心那个疼啊,当然心疼的不是那本书被没收了,而是心疼我还没有看完啊。

我把老师的话也和同学说了一遍,同学信以为真,也不再追究,说毕业还给她就行了。事实上毕业后老师并没有还给我,我找老师要过,老师说她忘记放哪里了。

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毕业时同学也忘了这件事了。但是我没有忘记,我到现在都一直记得那本书,记得老师给我的一个承诺,记得我还欠同学一本书。

现在的时代,要买这样的一本书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各种版本都买得到。可是当时的那本书,是一本带着时代烙印和质感的书,是一本充满我太多期许的书,这样的书一辈子不会再有第二本。

就这样小学的时光结束了,我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小镇里的重点中学。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作文离满分一分之差。

我的语文老师时隔多年后,每次遇到我母亲,聊起我的状况,都一直夸赞我,说我是她教过的语文很有天赋,思维独特的学生。我想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我的阅读。

小学毕业的假期特别长,把家里该有的书看腻后,我想接触更多书的心思又蠢蠢欲动了。

老天好像也特别眷顾我,有次在外婆家的阁楼上翻到一箱子的书,对我来说简单是如获珍宝。可又不知道是谁的书,又不好意思开口要,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

自此后,我有事没事便往外婆家跑,口头上和母亲说是去外婆家山上拾柴火,其实我是跑去看书。看时间差不多了,便把书放回原位,从外婆家柴垛子上拾了一篮子柴火往家赶。

外公外婆整天在地里忙活,也顾不上我在干什么。直到有一天,外婆说不知是哪个野孩子把家里拾好的柴火拿了好多。我知道事情要败露了,低头承认了是我拿的,并把事情经过说给了外婆。

外公听后哈哈大笑说,那都是以前你几个姨的书,想看的话直接拿回去看,看书是件好事啊,我们家要出读书人了。说完把一摞书放我篮子里,上面还不忘放点柴火。

我背着一篮子书兴高采烈地回家,感觉就像背着一篮金元宝似的。就因为这件事,现在我几个姨见我都会调笑一番,当然我知道是善意的。我的看书事迹也成为她们教导表弟表妹的典范。

整个暑假,我几乎天天窝在家里看书,家门口石头上,苹果树下,甚至厕所上,都可以看见我看书的身影。我尽情地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像海绵吸水一样疯狂地汲取书里的知识,我太享受那时自由自在的读书时光。

当时记忆深刻的是一本叫《中国十二生肖大全》的书。咋一看,感觉像是一本老年人才会看的老黄历类的书,其实并不是。

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十二生肖的由来及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由十二生肖引申出来的奇闻异事及对联,很多对联我现在都记得,比如,“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我当时特别迷恋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甚至于我认为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本书,现在这本书还一直藏在我的书柜里。

还有一本破旧不堪的小人书,图片都快变模糊了,封面也磨得字迹不清,隐隐约约看得出来叫《马兰花》,是个神话传说,也是看得我如痴如醉。

后来有次,婆婆在家无聊点播电视看,无意中就搜到这部老片子,她迟疑着要不要看。我就马上推荐她说值得一看,顺便把故事情节给她讲了一遍。

她当时都有点目瞪口呆,说我怎么知道那么老的片子。我自豪地说,因为我小时候就看过书了。为了确保我复述无误,我还跟着她看了一遍,果然和我复述的如出一辙。

那刻我才惊喜地发现,你人生中所读过的每一本书,每一句话,都会无形中刻在你的记忆里,随着时光的发酵,某一刻就会散发出别样的韵味。

初中开始,《西游记》红遍大江南北,那熟悉的旋律成了几代人难忘的回忆。虽然看过很多遍电视剧,但我仍然想拥有一本纸质的书。

中学的小镇上有一家小书店,狭窄的门面,只有一个小窗口。透过小窗口,可以看到一本本排列整齐的书,数目不多,可却是全镇唯一的一家。

每次路过,我都要扒在小窗口上看。某天看到有了《西游记》,兴奋不已,忙叫老板拿给我,像捧过珍宝一般,一看价格16元,我又默默还给了老板。

于是每到周末放假路过书店,我都要扒在书店小窗口上看一看,看看那本书是否还在,看看有没有涨价。

老板看我经常这样,就特别豪爽地对我说,等你攒够了钱再来买它吧,我会专门给你留着的,也不会涨价。那刻我才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松了一口气。

初中因为住校,伙食都是在学校吃,每天两元钱。为了省出钱,晚饭我有时只吃五毛钱,这样每周就可以省出一到两元。

两个月后,我揣着一沓厚厚的票子来到书店,老板果然没有食言,还是十六元。当我掏钱给老板换回心心念念已久的书时,那刻竟然有种财大气粗之感。

后来又开始流行《故事会》,价格便宜,一块五一本。我偶尔会自己省钱买一本,但是更多的是从同学手中借。

因为成绩好,所以我经常借着帮同学辅导作业,或是把作业本借给同学抄的名义,从同学手中换《故事会》看。

中学学校管教严,不准随便看课外书,我又想出了好法子。在看书这条路上,我感觉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我。

趁周末放假回家,我从家里带了个手电筒。学校的规矩是晚上九点就熄灯,然后班主任查房。

待查完房后,我就打开手电,钻进被窝开始看书。这大好的时光,那么早就睡,实在有点浪费。

就这样一晚晚的躲在被子里看书,虽然被捂得满头大汗,但这并不影响我阅读,反而乐在其中。两天一本故事会,看完准时还给同学,期期不错过。

其实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的,我那时经常这样子看书,眼睛居然到现在都没有近视,算是个奇迹。也许上天看我有一颗虔诚的读书之心,对我特别眷顾吧。

高中课程繁多,看课外书的机会就更少了,只能偶尔放假看看,满足下我的看书欲望。

进去大学后,大学的图书馆应有尽有,各种经典名著,让我眼花缭乱,也让我见识了人类文学的无尽瑰宝。

高尔基有句语录:“我扑在书本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这句话对于当时的我独具魔力,它如此贴切地表达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少年人的心情和状态,使我永远记住了它。

如今,工作闲暇之余,我仍然会继续读书,读书已然成了一个习惯,也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毛曾说:“读的书多了,容颜自然会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

缘分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一见钟情后,对上了便是一辈子。正如与书的缘分,此生有幸与书结缘,足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