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代码是多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代码是11105,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是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被誉为“忠诚卫士的摇篮”。学校前身为1981年4月24日成立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0年,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学院正式成立。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2008年、2016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2018年9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转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时加挂“公安部国际执法合作学院”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牌子。

学校历史

武警学院

1981年4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主要为公安现役部队培养指挥管理和专业技术警官,承担中国维和警察、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常备维和警队、驻外警务联络官和外籍警察培训任务,担负公安机关培训工作。

1983年,武警总部成立后,学院转隶武警总部。

1985年,面向社会招收消防、边防本科学员。武警部队进行第一次院校体制任务调整,武警学院消防专业移交武警技术学院(现武警工程大学),武警技术学院安检技术专业、武警专科学校边防专业培训任务并入武警学院,隶属武警总部领导。

1990年,武警总部对所属院校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廊坊武警学院划归公安部直接领导和管理。公安部所属边防、消防、警卫三个警种所涉及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部纳入武警学院。

2000年,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在学院正式成立。

2003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2008年、2016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 

警察大学

2018年9月6日,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转制更名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同时加挂“公安部国际执法合作学院”和“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牌子,为公安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2019年12月7日,登记地址变更为中国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朱砂岭街9号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人员766人,8人次入选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工程,60余人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7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4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公安部部级津贴,213人次享受公安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津贴。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1个研究生学院、12个二级学院,开办18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技术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4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消防工程、边防管理、火灾勘查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边防管理、消防工程、警卫学、火灾勘查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警务指挥与战术、公安政治工作、电子信息工程、消防指挥、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核生化消防

河北省重点学科:公安情报学、法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军队指挥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建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组建25个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院士工作站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边境及出入境安全研究中心、反恐怖与警卫安全研究中心、维和学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高端创新平台。

截至2021年,学校培育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98项、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62项、横向课题87项。产出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700余篇,出版著作615部,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8项,获国家专利授权26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13项,其中“典型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首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警察法(修订草案)》立法专家咨询报告等20余项成果被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安部等领导机关采用,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重要批示,200余项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

2021年12月,《膨胀材料在防灭火产品中的开发应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火灾蔓延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21年度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与廊坊市人民政府、河北省公安厅、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大学等30余个单位,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或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工作站;与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20余所同类院校或实务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国消防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消防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警察协会专业委员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应急处置专业委员会等机构和学术组织设在学校。

学校围绕学科专业前沿,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学术文化活动周,创办“院士讲坛”“科技创新讲坛”等学术品牌,举办“国家安全论坛”“消防科学与技术”“中国维和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邀请知名院士、专家1500余人次来校讲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