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由冷转热”,大学不能头脑发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一则关于“6所高校在短短9个月内相继成立农学院,农学由冷转热”的报道,引发热议。

      人们高度关注农学,是因为农学事关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提出振兴乡村战略,振兴农业是其重要内涵。而要振兴农业,高水平高素养的农学专业人才是根本保障,大学主动成立农学院,而且速度很快,让人们看到专业人才紧缺历史将不复存在,有了农业专业人才,振兴农业就指日可待,因此很多人为之高兴。但也有不少人看到一些大学如此急于求成争相开办农学院增设农学专业,缺少理性思考,有头脑发热之嫌,担心存在功利心切,弄不好事与愿违,培养不了人才,浪费国家资源,因此对大学盲目开设农学专业持质疑态度。笔者认为,大学顺应时代发展,主动作为,开设农学专业是好事,但前提是必须量体裁衣,充分论证,不能感情用事,不能带任何功利心。农学“由冷转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大学千万不能头脑发热,否则,影响的不仅是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浪费宝贵的资源,更会连带影响大学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农林水、地矿油、师范类都属于不太受欢迎的的专业,因为这些专业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城市学生、富家子弟对这些专业大多不屑一顾,就连农村学生、贫寒学子也敬而远之。这些专业录取分数线长期低于那些炙手可热的金融、财经、贸易、软件、计算机等专业。每年农林水这些专业需要降分录取,需要调剂录取。因为这些专业不受欢迎,一些曾经以这些专业为主业的大学不得不改弦更张,纷纷开设热门专业来吸引考生,提升学校竞争力。过去那些农业大学,现在有几所还是正儿八经农业大学?有的恐怕甚至农学已经退缩成薄弱学科了,招生每年可能都敌不过那些非农学科。大学如今再改弦更张,将农学当做新的专业开设,从理论上讲,应该属于顺应时代发展,有益于将农学从冷宫中捧热,改变农学的命运,为培养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发力。

  但是,大学之所以如此主动热心,放在振兴乡村战略治国方略的背景下,也难免不会让人以过去大学开设专业的动机产生类似联想,那就是现在快速成立农学院开设农学专业的做法也存在头脑发热现象,估计农学必定“由冷转热”,于是纷纷开设农学专业。这绝不是人们恶意胡思乱想,而是有过去大学开设专业作为佐证。过去什么专业趋热就开设什么专业,导致很多热门专业遍地开花,结果热门专业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热门专业就业遇冷,不得不在其他行业就业,专业不对口让不少大学生腹诽甚多。假若很多大学看到农学吃香,尤其是看到这些快速成立农学院的大学招生有很大变化,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成立农学院,那么,势必也会出现人才严重供大于求,新的矛盾又再次出现,岂不又是一次资源的浪费?大学开设专业,必须考量人才市场需求,一窝蜂上马趋热的专业,显然背离了办学宗旨。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本不具备开设农学专业条件,却为了一己私利执意开设农学专业,那对于农学与大学生乃至大学自身都是一种深深伤害。俗话说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成立农学院,开设农学课程,仅靠一时激情肯定不行,弄不好会虎头蛇尾,成为烫手山芋。大学办农学院前,必先三思而后行,有没有农学专业师资?有没有农学配套设施?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与农业发展接轨?这些问题需要全面论证,通过严谨论证之后再看学校是否具备条件,如果条件成熟自然可以成立农学院,这既可以为农业培养人才,又可以为学校办学声誉加分。但如果条件并不具备,却为了得到一份重视农业虚荣或者是想从国家财政多套取一些专项资金,不惜霸王硬上弓,那可能不仅让农学成为花瓶,培养不了优秀的农学专业人才,还会拖累整个大学的发展。过去一些出类拔萃大学却在改革洪流中沦落成三四流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脑发热跟风开办那些趋热专业,自以为抢占了先机,可以借这些专业为学校加分。结果因自身条件不具备,新开的专业门可落雀,成为办学累赘。

  大学开办什么专业,必须量体裁衣,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办出自己特色,这样的大学才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头脑发热,感情用事,一味跟风,看到趋热专业就不顾一切匆匆上马,这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影响人才质量,更会影响自身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