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字用文言文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1. “问”在古文中怎么说

“问“在古文的意思指的是:

(1)询问。 宋刘褒《六州歌头》“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2)论难,探讨。《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3)考查;过问。《汉书·韩延寿传》:“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又与否定副词“不”组合成“不问”,犹“不管“。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

(4)审讯罪犯。《金史·世宗纪中》:“诏凡犯罪被问之官,虽遇赦,不得复职“。

(5)责问;追究。《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打听;寻访。明金诚《江行》:“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7)周代诸侯国间互相访问的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8)馈赠。《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9)慰问;探望。《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出入五积,三问三劳“。

(10)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礼有纳彩,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

(11)通“闻”1,告诉。《战国策·齐策三》:”或以问孟尝君。“

2,音讯;信息。《宋书·谢晦传》:“(刘)穆之丧问至,高祖哭之甚恸。“

3,名声。汉《夏承碑》:“令问不已。“

4 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唐杜甫《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 一 问函关”

5 姓。《广韵·问韵》:“问,姓,今襄州有之。“

2.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3. 问 文言文中的 "以" 字作何解释

以”字用法归纳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

(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

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

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

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