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有哪些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冷知识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2-01

比起野史演义里,那些或“征战杀伐”或“算无遗策”的“三国历史”来,下面这些记录于煌煌史料,看似“不起眼”的三国时代经济文化甚至中外交流的“冷知识”,却都有着发人深思的意义。

一:孙权见过罗马人

虽说东汉年间时,中国就与远在欧洲的罗马帝国(中国史料里的“大秦”)实现了遣使往来,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度惨遭隔绝,曾火热的对外交往也消停下来。可东吴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却瞧了一出“西洋景”:一个汉语名叫“秦论”的罗马商人,误打误撞来到了东吴治下的交趾郡,然后又被当地地方官送到了建业(南京),得到了孙权的热情接待,除了热情交谈,还赠送了不少厚礼。

堂堂的“吴侯”,几年后的“吴大帝”,怎么对一个普通的“洋商”这么看重?难道只为了瞧新鲜?这其中,却藏着当时的孙权,乃至东吴政权,一个坚定的发展战略:拓展海洋。

比起北方强大的曹魏政权来,东吴的人口经济,都是绝对劣势。特别是治下的东南大地,当时还是荒蛮一片。但东吴的造船业,却也是当时天下共知的绝对优势。特别是东吴的海船,当时可以做到“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二三丈……载六七百人”。堪称东亚海域里的巨无霸。

凭着这强大技术,孙权也大胆出手,多次拓展海洋航线。除了曾远航辽东联络公孙家族,差点打了曹魏“闷棍”外,东吴的船队还一路向西,以朱应、康泰为使节造访东南亚各国,十年间访问“百数十国”。东南亚各国纷纷“遣使奉贡”。

这一系列大规模的航海行动,也带来超越历史的意义:汉代时以徐闻港为主要港口的贸易航线,被东吴时代连通内地水域的广州港取代,中国的海上丝绸路线,也从此拓展得更远,从广州出海的船舶,可以一路经行泰国马来等地,直达到红海海域。东吴太守万震的《南州异物志》里记载,三国时代时,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就已造访东吴的港口。

这条以广州港为起点的“通海夷道”,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更迭,却持续通航世界,为接下来的历代王朝,实实在在赚了上千年的钱。更见证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开拓海洋的进取精神,亦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不该忘的精髓。

二:曹魏强国靠“挖沟”

曹操早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历经战乱的北方十室九空,开局景象“穷得剩破碗”。但待到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曹魏王朝的经济水平,对比蜀吴却是压倒性优势。为何会如此强大?一个低调的强国大招,就是“成于漕运”,也就是靠“挖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在整个三国时代里,从曹操“挟天子”到曹魏立国的岁月,其北方的水利工程量,账面数字就无比震撼:其见诸于史料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二十八项之多。既有对“芍坡”“成国渠”“天井堰”等原有水利工程的维护整修,更有“引黄通洛”“利漕渠”等新型水利工程。整个曹魏时代,论对水利的建设,堪称不惜血本。

这其中的许多工程,更改变了北方的经济交通版图,典型“利漕渠”,建安十八年(213)年,已是“魏公”的曹操,引漳水与安阳河白沟相通,是为“利漕渠”。

这条史料里着墨不多的河道,却叫他的都城邺都,瞬间地位扶摇直上——从邺都经“利漕渠”出发,向南经黄河可直达江淮,向北经新河可直达辽东。一条“水渠”,就把原本“割裂”的北方水系,顺利连接起来,曹魏对北方大地的掌控,也更得心应手。比如多年后“司马懿平辽东”时,为何能顺利狂飙突进?这条转运畅通的“水渠”,就是幕后英雄。

单看这条水渠,就知当年曹操,治国何等煞费苦心。

而拥有这条“水渠”的邺都,也就成了接下来的数百年里,中国北方公认的“黄金枢纽”。为何后赵冉魏北齐北周等政权,都会与邺都有莫大的关联?一条“利漕渠”,亦是背后助力;也印证着“水利强国”的硬道理。

三:诸葛亮的“财富通道”

“诸葛亮治蜀汉”时代,“平南战役”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鏖战。“七擒七纵”的故事更在野史里长期流传。那为何当年面对内忧外患的诸葛亮,要坚持以稳打稳扎的方式彻底平定南方动乱?这不止关乎着蜀汉的安全,更关乎着一条“财富通道”的稳定:蜀身毒道。

蜀身毒道,是两汉王朝留给蜀汉政权的“重要遗产”。西汉“张骞通西域”时,身在中亚的张骞,就惊讶的发现,当地市场上竟有蜀地特产的蜀布。经询问得知,这是印度和中亚的商贩,经“蜀身毒道”贩来。1936年阿富汗喀布尔亚历山大城发掘时,从遗址里发掘出大量中国战国时代的丝织品。以相关学者推算,这同样是经“蜀身毒道”运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