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五六十年代诗歌的写实叙事倾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7-25
“写实”倾向在五六十年代的诗歌中,一方面表现为叙事诗异乎寻常的“兴盛”,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的抒情短诗,都有着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叙事诗写作的“热潮”在40年代的“解放区”已经出现,五六十年代有了继续和发展。据粗略的统计,这个时期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有近百部。如李季的《菊花石》、《生活之歌》、《杨高传》(共3部)、《向昆仑》,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白云鄂博交响诗》,田间的《长诗三首》、《英雄战歌》、《赶车传》(共7部),李冰的《赵巧儿》、《刘胡兰》,臧克家的《李大钊》,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艾青的《黑鳗》、《藏枪记》,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东风催动黄河浪》,乔林的《马兰花》,王致远的《胡桃坡》等。这近百部的长篇叙事诗的思想艺术价值虽说不可一概而论,但以诗的体式去承担小说、戏剧的体裁的“任务”,和不从各文学样式的形态特征上去考虑艺术方法,这种情况,在当年就已有批评家提出质疑。比较起来,在整理少数民族民间诗歌基础上创作的叙事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包括徐嘉瑞、公刘、徐迟、鲁凝分别创作的同名长诗《望夫云》,白桦的《孔雀》,韦其麟的《百鸟衣》。高平写于50年代中期的叙事诗《紫丁香》、《大雪纷飞》,有着藏族的民间传说和民间诗歌作为题材、艺术上的依据,也表现了叙事诗创作的较高的水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