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某个民族在古代或者近代时期创作带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歌曲,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闲话民歌
  民歌是民间的流行歌曲,很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与民族的风格特色。历史悠久,通俗性强。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随时信手拈来随口编唱,约定俗成,水到渠来,不必遵守什么创作的条条框框,自由发挥,灵活应答,或者慷慨激昂,或悠扬顿挫,或娓娓道来,不拘形式,不拘泥意境,朴实无华,用词多生活现实的比喻等等。

  民歌是雅乐发展的基础,高雅艺术如不从民间小曲俚语民歌中吸取营养,就会失去生命力。因此不少成功的艺术家便深入民间采风,把民歌从深山老林,乡村荒野,田间果园里采集、加工、整理出来,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

  当年的王洛宾深入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集了大量的新疆少数民族曲调,像热瓦甫、木卡姆曲调等。创作了大量的新疆民歌为人们喜爱传唱,成为一代歌王。他创作的新疆民歌,具有强烈的当地民族风格,曲调欢快,明亮,活泼,歌词亲切,简明清新,率真、诚恳、直率用的都是当地普通人的口语。当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性格开朗豁达,说话单刀直入,善于比喻,幽默。这与当地流行的口头传诵的阿凡提人物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让人觉得亲切可爱,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难舍难分,令人难忘.....。如他创作的《马车夫之歌》、《美丽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阿拉木汗》等等脍炙人口的民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就是吸取了当地民歌的特点所创作出来的。

  内蒙古民歌表现为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风格。这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色相一致。这马背上的民族曾显露出多少英雄豪杰,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那样的雄才大略人物。吃牛羊乳肉的大草原上的人们在马头琴声韵的熏陶下,哺育出多少个出色的民歌手。像胡松华,德德玛,和如今的腾格尔等。无论个人的唱法不同,但在唱腔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深沉、粗犷、悠远、豪放的这一草原上马背民族的风格特色。像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中所唱的民歌《十五的月亮》也是那么深沉优美。

  当年电影乐曲的创作者雷振邦深入到西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创作出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插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这无不运用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民歌俚曲,使得电影更加深动受人喜爱。插曲和电影配合的相得益彰,处处体现着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俗的艺术风格特色。

  地处东北边疆的朝鲜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的民族风格特色则以喜庆欢乐为特点,歌舞悠扬色彩明亮,给人以欢欣鼓舞快乐喜庆的景象。像《桔梗谣》,《阿里郎》等。

  各地的民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习俗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内涵的差异,因此给人以色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感觉。江苏民歌俚曲,就具有江南水乡的清丽淡香秀美的特点。如《茉莉花》,《太湖美》,《拔根芦材花》等。还有清丽悠扬动听的西藏民歌,反映出雪域高山民族的注重情感的流露的清馨感来。翻身农奴对解放他们的人们,真情实感的流露,表达在民歌的唱腔和字列间。培育而出像才旦卓玛,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来。

  当然港澳台粤的民歌则以地方方言,有着丝竹般的清丽雅韵,曲调婉转,流畅水淋,富于拖韵脚的特色。这和当地方言有关。港粤台在海边和热带受海风椰韵的影响,所以语言带有热带的风韵语句尾部带着很浓的拖韵。比如饭很好吃的啦.....啦字就拖得很长,语句热水的和金属韵味很足。这一民歌唱法(闽南语),演义成流行歌曲,培育出不少流行歌手。像邓丽君,徐小凤,高胜美,韩宝仪,刘德华,梅艳芳等等真是群星璀璨,耀人眼目。

  台湾民歌则独辟蹊径,民歌也有特色如《天黑黑》《那鲁湾》等歌曲。受民歌影响下产生的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等,亲切可爱,也深受大陆民众的喜爱。还有广西的民歌俚曲,歌手《刘三姐》很受人们的喜爱。还有陕北的民歌信天游,风格高亢悠扬等,民歌有着天生的与人的亲和力。

  我们翻开世界音乐史都可以看到民歌在其间闪耀着灼灼的光辉。难怪有人说,音乐是陶冶人类灵魂的精灵。不管国界与地域的不同,音乐民歌都可以把不同的民族和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做到心心相映。民歌经过艺术家的收集,加工,凝练后就有了新的生命力。民歌的好听就在于他的地域性的差异和来自于民间生活,富有民族特色的缘故。如苏格兰民歌《苏格兰蓝铃花》,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意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哎哟,妈妈》,俄罗斯的民歌《三套车》,《伏尔加船夫曲》等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民间文化生活特色。

  后来的好莱坞大片也引进了不少民间歌曲,如《魂断蓝桥》中的《友谊天久地长》和《红河谷》插曲就是苏格兰民歌。还有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插曲《游击队员之歌》“啊,朋友再见.....”等等都被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所喜爱。

  综上所述民歌的创作离不开本民族的生活土壤,当艺术家们把各民族的民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无不惊叹,这五彩缤纷的民歌艺术的美丽,优美动听。让民歌来陶冶我们的情感与心灵。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欢快!把生活中的忧愁烦恼一扫而光,沉浸在民歌艺术的美感中沉醉而忘却自我......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喜欢上民歌
  八零后的人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我想我应该算是个异类,我很喜欢民歌,我觉得民歌的魅力,在于它来自乡土,乡土气息的民歌,有泥土的芳香,带着家乡的味道,像一杯香醇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第一次接触民歌,是在家乡教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要培训一名音乐老师,当时我年龄最小,特别钟爱那台老式的风琴,经常在放暑假的时候,我一个人越脊,跳到办公室弹风琴玩,后来校长知道了这事,就圆了我的梦,把那台无人问津的风琴,抬到我的小办公室,并委派我去学习音乐知识,当时我乐坏了。

  第一次上音乐课,主讲老师是位退休的老音乐教师,他风趣幽默,一曲《走西口》让我大跌眼镜。这之前,我片面的认为,民歌是老头,老太太唱的玩意,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它的独特魅力。原来民歌的魅力,在于它的抒情,那种直白,淳朴的心灵呼唤,一下子唤醒了人性内心沉睡的情感,那种原始的,纯粹的情感哗啦啦倾泻一地,于是,你有一种想要表达内心的的冲动感: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老师唱完这首歌的时候,开玩笑问我,这首歌怎么样,要不要唱给离别的男友。我回答,这首歌比周杰伦的《双节棍》强多了。当时我的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击,想起了离别的男友,想起了那个月亮的晚上,我含泪的目光,没有挽回他决绝的脚步,在离别的那天,不记得说了多少情话,在他坐上开往南方的大巴车后,我追着大巴车摇酸了手,最终的结局也如歌中所唱,一去不回头。

  更想起,那一年,我堂哥新婚不到一个月,就要出去打工了,堂嫂几天前就看着堂哥掉眼泪,临走的那晚,她家亮了一夜灯,鸡还没叫五更天的时候,厨房里就燃起了熊熊灶火,她给堂哥煮了二三十个鸡蛋,烙了大饼,她生怕堂哥路上不舍得买吃的,所以尽可能给堂哥多准备路上的口粮。

  那个早上,堂嫂一手提着鸡蛋,一手拉着堂哥的胳膊,在冬霜满地的清晨,眼泪汪汪地把堂哥送到村口,眼看着大巴车来了,堂嫂紧紧抱住堂哥放声大哭,鼻涕一把泪两行,眼泪顺着堂哥的脸颊,流进脖子里·····村上一起去打工的哥们儿看了哈哈大笑,冲着堂哥挤眉弄眼地说:“华子,你这新婚蜜月还没过完,你舍得走吗,到外面想小妹妹了咋个办呀!”堂哥听了脸红了,咧着嘴巴一个劲地傻笑,笑着笑着眼睛红了,笑着笑着低下了头,他轻轻地拍着堂嫂的背,小声叫着堂嫂的小名儿,泪珠儿滚落……

  随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工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走出了封闭的乡村,在大都市里过上了游鱼一般的生活,不知道在灯红酒绿·霓虹闪烁之处,吼一声:哥哥你走西口!心底是否如我一般,唤起那最初,最淳朴的情感?喜欢上民歌。也真正明白了,民歌来自民间,口口相传,情感朴素真实,不做作不浮华。在唱民歌的歌星里,我最喜欢歌手阿宝,他的演唱动心动情,第一次听他唱那首陕北民歌

  《想亲亲》我一边听一边笑,歌词的大意如下:

  想亲亲想的额手腕腕软

  拿起个筷子饿端不起个碗

  想亲亲想的额心花花乱

  煮饺子额下了一锅山那个药

  头一回毛妹妹你呀你不在

  你妈妈劈头打了我俩锅盖

  想亲亲想的额心花花乱

  三天额没吃吃下一颗颗饭

  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妹子你爱不爱受苦的那个人

  这首歌唱出了小伙子想女孩子想的吃不下饭,拿不起碗,在农村老家人们比较封建,那时男孩女孩即使订了婚,也不能随便见面,不然会被别人讲闲话,农村人很要面子,有伤风化的事,是做不得的,哪怕只是见个面。我记得,大姐订了婚后,妈晚上就再不让她出门,有一次姐夫晚上来找姐,就在我家房后,用砖头敲我家墙,我妈听到有动静,跑到房后虽然没给姐夫俩锅盖,却翻了他几记白眼,事后对大姐说,告诉他,再跑来打断他的腿!

  现在我姐夫提起当年事,就会打趣地说,当初啊,一门心思往你家跑,白天在田里干活,拿着锄头往你家哪个方向望啊望,一亩豆苗,除掉半亩,无心干活啊,盼啊盼啊,没想到盼回家一个母老虎,可叹当初我还神魂颠倒,真不知道你哪里好。哈哈……我姐就说,当初咋不让我妈用锅盖拍死你!

  “大姑娘美着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这是一首很有风情的东北民歌,给人以热情的想象,乡村女孩子对情郎的想念,与爱情的渴望,当然,这是歌老的掉了牙,但音乐的魅力,不会在时光中搁浅,每次听到这是首歌,在茫茫的大都市里,总会有一种想念故乡一望无际的庄稼,浪漫多情的乡村姑娘,在玉米田里约会的情景,我也会想起,自己也曾和小男友在玉米田里追着跑,踩倒了玉米苗,被二叔骂得狗血喷头,后来我好多天都不敢和二叔说话。

  如今,身处大都市,我是一只寂寞的游鱼,总会在午夜里,听一曲老掉牙的: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清凌凌的水,大雁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嘴……思乡的心,像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前尘后世里,尽是乡村时光的记忆,纵然,故乡现在很发达,没有低矮的草房,但思念的心依然是汹涌而至……

  所以,民歌与我来讲,是一种来自对乡村的怀念,乡村的记忆,它很老,很土,带着黄土地的色彩,让我在喧嚣的城市,有一份可以寄托的情怀。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歌不同于流行歌曲,它经久传唱,耐得住岁月打磨,而流行歌曲固然好听我亦不排斥,但总觉得它像快餐。一首好的民歌,就是一段时代的缩影,一份充满温馨的情感,那些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民歌与乡村
  乡村有魂,萦系着村魂寨胆的就是民歌。民歌是乡村的精神胎记。

  在乡村里,悲欢苦乐,生老病死,都要借用歌声来表达,这样的歌唱,是爱与哀愁的倾诉,有族群传统价值观的述说,也有个体对生命、爱情的憧憬、愉悦、忧伤、失落……

  民歌的故事,散落在大树脚,小溪边,山梁上,心坎里,响亮在一个个晴晌的路口,又被一拨又一拨人带去了远方。在陌生的城市里让汗水浸泡的日子,民歌清醒着,寂寞着,也痛苦着。

  乡村正在衰落,人群不断地往外走,人气的式微直接带来乡村的空寂和落魄,一些传统的乡村习俗已经在日渐疏离中被生生地崩断。一方面,乡村在城镇化浪潮的波及下,原有的族群内部联系肌理、亲友纽带在被动的流动中,变得日渐疏远、陌生。另一方面,城镇式的生活方式,迅速占领乡村的社交平台,人们越来越适应甚至依赖消费型的生活方式,原有的朴素、节俭为荣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不仅存在生活景象上的凋敝,还有精神上的“瑶琴不复,山水空余”。乡村里最旺盛的精神作物就是思念和回望,在这样的氛围里,民歌的根最是扎得深,扎得稳。

  民歌是乡村俗常的鲜活记忆。在时光泛滥后湮没了一座座村庄的乡土上,民歌让乡土在葆有梦想的同时,还生长着淡淡的忧伤,给村庄提醒思念和疼痛。

  费孝通先生那一代人,特别是那个时代从乡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乡村最是深情。费先生认为乡村社会的美好,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乡村社会里,唱歌不仅是情感寄托,而且能够消解生命的困惑,如一首民歌唱道:“唱支山歌来解闷,喝口凉水打湿喉。凉水解得心头火,歌声解得忧愁人”。乡村的时光,在这样的歌唱里,变得纯净、舒朗,人们的心里,会从歌声中享受到生活的阳光。

  贵州黔东南是民歌盛放的沃土,这里的“道德歌堂”和“民歌法庭”,人气不错,这是民歌主动融入当下的一种时代表达,既葆有了民歌的根脉,又找到了民歌契入新时代的创新路径。这也是黔东南各族人民“安其居、乐其俗、甘其食、美其服”的最好体现。

  民歌有自己的生存系统和自我修复能力,哪怕是微弱的,却未曾停歇,民歌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没有歌唱的日子,乡村的心事是空落和焦灼的,山村的歌喉容易被贫乏的空洞填塞,曾经生动的乡村俚语迅速被抽离,变得干燥、黯哑。这样的日子,山村的心情被寂寞挤压得有些低落,但失声的歌喉依旧保持着歌唱的姿势。

  民歌与乡村,曾经是一支嫩芽上的两枚互生叶片,相互映衬而葱茏,当它们只能以寂然的姿势无言相对时,民歌依然对乡村一往情深。

  找到民歌,就能寻找到我们的故乡。

看过有关民歌的情感散文随笔的还看过:

1. 关于音乐的散文

2. 关于感情散文

3. 散文随笔的主题

4. 关于感情方面的散文

5. 关于军人情感散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