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 15分
虽然他小时候贪玩,但他思维敏捷,爱动脑。还有知错就改,热爱数学,会苦心钻研,善于发现人才。
课文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餬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干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著,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著书不放。
华罗庚是哪个国家的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中文名: 华罗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金坛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85年6月12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信仰: 马列、 *** 思想、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 《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从杨辉三角谈起》

政治面貌: 中国 *** 员

成就: 华氏定理 华-王方法

名言: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像华罗庚这样的中外名人还有谁?
老舍,曹禺,华罗庚,钱学森 ,苏步青等这些都是从国外学成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来的
华罗庚的个人贡献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十部钜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出版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1953年堆垒素数论华罗庚著中国科学院学术类  1957年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年数论导引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年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卷)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年从单位圆谈起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典型群华罗庚、万哲先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华罗庚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从杨辉三角谈起华罗庚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年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华罗庚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7年优选法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1年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华罗庚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1985年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华罗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华罗庚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类 2006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华罗庚的人物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1950年春,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7月,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民盟。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 *** 。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造反派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华罗庚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9年,推出《优选学》一书,并将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国务院。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1974年,被“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江青在法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