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名字大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台湾人起名字大全男孩取名字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伟奇(伟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圣杰 (圣:崇高 杰:杰出 )
俊楠 (俊:英俊 楠:坚固 )

台湾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呀? 在目前,台湾名字的由来还是有分歧的.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东汉称夷洲,隋时改称流求,明代又称北港、东蕃。元明设巡检司于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76年)建为台湾省。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从清初建府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台湾”这一名称由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仍持不同看法,尚难定论。 有人说“台湾”是古代神话传说“岱屿”和“员峤”首字联名“岱员”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台湾”是因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台风而得名;还有人说“台湾”原作“埋冤”,后因其词不详才改称为“台湾”的。意即“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其后以埋冤不祥,乃改今名”(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篇》)。更多的人则主张“台湾”之名来源于陈第所著《东番记》中的“大员”、周婴《远游篇》中的“台员”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的“大湾”。“台湾”则由“大员”、“台员”、“大湾”等或因语音相同转译,或以当地部落名称谓转化而来的。例如《辞海》等都持这种看法。谭其骧等在《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台湾省条中,阐明了“台湾”名称的演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地域所指。文中说,十六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本指今台南安平镇附近一带,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译音。进入十七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其时荷兰侵略者在该地所筑的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清初建立台湾府后,台湾一名所指地域才包括整个岛屿。另一种看法,认为因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道光重刻本康熙《台湾县志》云:“荷兰设市于此,筑砖城,制若崇台,其海滨沙环水曲曰湾,又泊舟处概谓之湾,此台湾所由名也。” 此外,成书早于《东番记》的《日本一鉴》的《穷河话海》和《桴海图经》两册中,都把台湾称作“大惠”。吴壮达认为“大惠”与《东番记》的“大员”及后出现的“台员”、“大湾” 都是对同一地理对象的名称从闽南方言转化。他从安平古海湾“大湾”的转化论证“台湾”一名由来于“大湾”。又据康熙《台湾县志》所筑城堡“制若崇台”,“台湾”的“台”与“湾”两字联称的含义才成立。1662年郑成功 *** 后,“台湾”一名才被人们采用。邵秦在《台湾名称由来考略》(载《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台湾闽音称谓大员、台员、大湾等,在荷兰人侵台前早已存在,在修城筑台前荷兰人也随中国人称安平为“大员”;也不同意把“台湾”之称来源于大海湾的“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因为《东番记》并未记成大湾而写成大员,《远游篇》作台员。“大员”、“台员”在字义上不能表示出海湾之意。“台湾” 应由来于原安平地区土著台窝湾族,以其族名称其地,据调查确认台南城的大湾庄为台窝湾族原住地。“大湾”即“台窝湾”的同音异字。荷兰文献中对安平一带有时写成Tayovoan(台窝湾),有时写成Tyovon(梯窝湾)、Teijoan(大员)、Toyouan(台员)等 中荷两国的两种不同民族语言对该地称呼基本一致的记载,雄辨地证明了关于台湾名称最早来源的出处,即与台湾安平一带土著台窝族名称有关。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目前虽仍存在分歧,但在辞书、报刊出版物中,涉及有关台湾名称来源的有其一定的倾向性,很多专家、学者又都在积极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能揭开这个谜底。
求采纳

台湾名字的由来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 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面积
58万平方千米)、澎湖列岛、绿岛、 *** 、兰屿、彭佳屿、赤尾屿。
“台湾”这两个字是如何来的,可谓众说纷纭。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 台湾除了有“台湾”的名称之外,古代还有其他的名字。比较具体的有以 下儿种:
第--,《三国志.吴*吴主传》:“二年春正月……逍将军卫温诸葛红 将甲丨: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当时对台湾称夷洲。
第二,明朝万历年间,陈第所写的《东番记》,第一次提出“大员” 二宇,从此,大员、台员,演变成今天的“台湾”的名字。
笫I,郑成功 *** 后,在沿用“台湾”称呼的同时,又名其为 ‘‘东都”,其子郑经继位后,改称“东宁'
笫四,西方航海者及不少外国史地著作多用“福尔摩萨”来称呼台 湾,明万历元年(1573年),葡萄牙人驾商船航行东海。途经台湾时,眺 望岛上山势雄伟,山岳如画,林木葱郁,不禁大声赞叹“福尔摩萨”(意 为美丽、太美之意),从此西方的航海图上便有了 “福尔摩萨”这个地名。
俏足,真正把台湾全岛称为“台湾”,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 *** 将“东宁”复名“台湾”,设置台湾府(下置3县),隶厉于福建 厦门逍。

台湾女歌手名字大全 邓丽君 黄小琥 蔡依林 萧亚轩 刘若英 张惠妹 张韶涵 田馥甄 蔡琴 杨丞琳 王心凌 高胜美 许茹芸 范晓萱 郭静 孟庭苇 苏芮 范玮琪 阿桑 陈绮贞 叶倩文 苏慧伦 王若琳 潘美辰 温岚 郭采洁 江语晨 齐豫 张芸京 辛晓琪 蓝又时 杨林 伊能静 韩宝仪

台湾女性名字有哪些?好听一些的。 1. 怡君 2. 欣怡 3. 雅雯 4. 心怡 5.志豪
6. 雅婷 7. 雅惠 8. 家豪 9. 雅玲 10.静怡
11.志伟 12.俊宏 13.建宏 14.佩君 15.怡婷
16.淑芬 17.静宜 18.俊杰 19.怡如 20.家铭
21.佳玲 22.慧君 23.怡伶 24.雅芳 25.宗翰
26.志宏 27.淑娟 28.信宏 29.志强 30.淑婷
31.佩珊 32.佳慧 33.佳蓉 34.佳颖 35.淑惠
36.智伟 37.欣仪 38.嘉玲 39.雅慧 40.惠雯
41.明哲 42.玉婷 43.惠如 44.惠君 45.宜芳
46.惠婷 47.淑华 48.志明 49.雅芬 50.家荣
51.俊贤 52.俊豪 53.慧玲 54.嘉宏 55.佩芬 56.佳桦 57.雅琪 58.淑萍 59.淑君 60.婉婷
61.佳琪 62.韵如 63.诗婷 64.建良 65.芳仪
66.宜君 67.佩蓉 68.志铭 69.雅铃 70.建文
71.佩玲 72.钰婷 73.雅萍 74.立伟 75.文杰
76.慧如 77.淑慧 78.佳宏 79.志远 80.静仪
81.惠玲 82.淑玲 83.美君 84.怡慧 85.千慧
86.馨仪 87.嘉慧 88.家玮 89.美慧 90.美玲
91.建志 92.宗宪 93.筱婷 94.静雯 95.雅君
96.彦廷 97.怡静 98.玉玲 99.郁婷 100.俊男

台湾十分名字的由来。 30分 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海外仙山之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个叫夏革的人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讲了一个神奇的秘闻: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五座美妙无比的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居住着神仙。
在我国另一本古代地理著作《禹页》中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东南海岛上居住着穿麻制衣服的岛夷)。说明,远古时代,祖先们就对海上的岛和人有一定认识。《史记》中也曾提到,战国时就有人出海寻找仙山,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并在日本定居。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隋至元代称流求、流球、琉求、硫虬。明朝初年,中山国王察度到京城纳贡(中山国是冲绳)被封为流求,后来发现东南沿海有一块面积更大的岛屿,改称中山国为大流求,台湾为小流求。明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如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鸡笼、大员(圆、冤)台员、大湾、台窝湾,官方称为东蕃或东番渚山、东蕃诸岛,郑成功改称为东都东宁。连横的《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台湾(闽南话。同音)现在认为是由台窝湾演变而来,也就是由台湾原住族群的名字发展而来的,平埔族中的台窝湾族群最早与大陆渔民接触。明代万历时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 *** ,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正式被 *** 命名。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升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一切说明台湾名字的演变是与两岸关系不断密切分不开的。
外国人对台湾有不同的称呼 :16世纪中叶,日本人称之为高砂、高山、高砂(山)国大惠国、多伽佐古。西方称之为,福摩莎Formosa(葡文)美丽之岛之意,最早是1544年明嘉靖年间的葡萄牙人起的。

台湾人的名字 正式启用台湾一名
“台湾”名称的由来
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海外仙山”之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个叫夏革的人对商部落的首领成汤讲了一个神奇的秘闻: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五座美妙无比的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山上居住着神仙。
在我国另一本古代地理著作《禹页》中讲到扬州时提到“岛夷卉服”(东南海岛上居住着穿麻制衣服的岛夷)。说明,远古时代,祖先们就对海上的岛和人有一定认识。《史记》中也曾提到,战国时就有人出海寻找仙山,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出海,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找不老之药,并在日本定居。到了汉代,台湾被称为“夷洲”。三国时仍称夷洲,隋至元代称流求、流球、琉求、硫虬。明朝初年,中山国王察度到京城纳贡(中山国是冲绳)被封为流求,后来发现东南沿海有一块面积更大的岛屿,改称中山国为大流求,台湾为小流求。明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鸡笼、大员(圆、冤)台员、大湾、台窝湾,官方称为东蕃或东番渚山、东蕃诸岛,郑成功改称为东都东宁。连横的《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台湾(闽南话。同音)现在认为是由台窝湾演变而来,也就是由台湾原住族群的名字发展而来的,平埔族中的台窝湾族群最早与大陆渔民接触。明代万历时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 *** ,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台湾”正式被 *** 命名。1885年中法战争后台湾升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一切说明台湾名字的演变是与两岸关系不断密切分不开的。
外国人对台湾有不同的称呼:16世纪中叶,日本人称之为高砂、高山、高砂(山)国大惠国、多伽佐古。西方称之为,福摩莎Formosa(葡文)“美丽之岛”之意,最早是1544年明嘉靖年间的葡萄牙人起的。

台湾的古代名称分别有多少? 台湾名称的由来
在有据可查的史料上,“台湾”这一名称的出现不过300多年。但是史书证明两岸人民对台湾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有近十个,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国出现国家机器时,就把中国划分为九州管理,记载这一史实的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尚书・禹贡篇》。九州中的扬州管辖范围北至淮河,东面至海。书中的“岛夷卉服”就是指台湾。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日本学者尾崎秀真也认为“岛夷”就是台湾最早的名称。“岛夷”,台湾的第一个名称。
人们对海的知识逐渐增加,从水中走出来的人类开始把大海为人所用。春秋战国时,近海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其中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流传至今。《史纪・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徐福没有回来,但是两岸的来往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多。
作为专门的历史地理书籍记载台湾的是在《前汉书》。进入汉代,关于台湾的记载开始多起来。在《前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在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为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后来许多学者认为“东[”应该指的就是台湾。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更是把台湾分为三部分,“东[”即为北台湾,“夷州”为中台湾,“澶州”为南台湾。在三百年前的荷兰人连少挺(Linschoten)所绘的台湾地图中,也把台湾分为三个岛。把台湾分成三部分,说明对台湾的认识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湾情况的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东吴位于江南,管辖范围包括会稽和东南沿海地区。东吴和海外的关系较为密切。《三国志》中谈及在孙权黄龙2年(230年)派军队出海远征夷洲。不少学者认为“夷洲”就是台湾。三国东吴临海郡太守沈莹可以称之为最早的台湾学者,在他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被称为“夷洲”的台湾情况有着专门记载,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太平御览》之中。从所记内容来看,这是当时最完整的关于台湾的文字资料。当然也有人说此时的“夷洲”就是广东或海南某地,但是从方位、气候、地形、古迹、物产、习俗等方面考证,应该是指台湾。通过《临海水土志》,使得远离台湾海峡的许多内地人,知道了尽管是有限的、但是极为难得的台湾的具体情况。
颇有大志的隋炀帝,施政并无多少值得夸耀的纪录,但对外对内征战却有特殊的喜好,当然也对早有前朝前代所关注的台湾起兵。据《隋书・东夷传》所载,隋炀帝曾于大业6年(610年)发动远征琉求之战。“琉求”是何处?历来争议较大。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琉求”即为台湾,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对台湾已经相当了解。在《宋史・外国列传》中则明确记载,琉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称“澎湖”,烟火相望。赵汝适的《诸蕃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当然所记内容不详细。
对于台湾的名称,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台湾政治名人连战出生于当地世家,他的祖父即为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连横在代表作《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因为明代时期的闽南人历尽艰辛到达台湾后,因水土不服和劳累困苦,病死者众多,死后连尸骨都无法运回故乡,“故以‘埋冤’名之。”因为“埋冤”不吉利,而闽南话“埋冤”又与“台湾”同音,所以易名为“台湾”。这种分析不无道理,因为移民确实有过令人难以忘怀的痛苦经历。
但是,连横先生的结论也有牵强附会之处,因为同音的字很多,为什么用“台湾”代替“埋冤”?“埋冤”不吉利,“台湾”吉利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台湾”......>>

历代台湾的名字 夏禹 岛夷
商 岱屿员屿
周 雕题 秦 瀛洲
西汉 东
三国 夷洲 隋 流求
宋毗舍邪
明嘉靖前 东番
明嘉靖后 台湾
台湾,秦朝称之为“满洲”;三国时称之为“夷洲”;隋朝改称“流求”;宋朝称之为“毗舍那”,亦称“毗舍耶”;元朝称之为“琉球”,元 ***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明初叫“东番”,后又称为“鸡简山”、“北港”、“笨港”、“台窝湾”等,至明代万历年间始有“台湾”之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