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随着社会形态转变,家庭组合模式也渐渐由大家庭转为核心家庭,在少子化的影响下,现代父母无一不将孩子捧在手掌心,举凡生活用品、学习环境等,皆经过重重精挑细选。但您可曾想过,当孩子习惯了无虞的日常生活、习惯了爸比妈咪替自己安顿好一切琐事,是否会导致他们在无形中失去培养某些重要能力的机会? Never Miss

若孩子从小习惯于被父母喂吃饭,从未试着练习使用汤匙、筷子,即便年龄增长,仍无法熟练自己吃饭的技能。同样道理,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做不好、做不对,而急忙代替孩子完成他们应尝试犯错、学习的机会,这种教养模式可能造就孩子日后凡事仰赖父母,人际关系也受影响,甚至连带拖累学业表现。因此,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奠定日后各方发展领域的基本能力,身为家长,更应着重于本文中所提及的5大能力养成,协助您与孩子一同面对未来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No.1 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的范畴囊括广泛,包括将自己的物品归位、收纳玩具、自己吃饭、自己把鞋袜放好,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举动,其实与未来的自律能力息息相关。若学龄前孩子已能提早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生活周遭的能力,将来孩子较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负责态度。

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建立生活方向及目标 除了评估孩子已发展出的能力之外,爸比妈咪也应顺应宝宝的心智发展,譬如2岁的孩子,已经能自己把袜子拉好、穿起来,也会把脚放到鞋子里面,简单把黏扣带黏好。有些家长可能出门赶时间,或看不惯孩子自己穿鞋子的动作缓慢迟钝,因而急着替孩子穿鞋,即使孩子表示想自己进行,有些家长反而会生气或斥责,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放弃练习,每当要穿鞋子,就自然把脚伸出来等待父母帮忙穿鞋。王宏哲执行长指出:「2岁孩子对于练习自理跃跃欲试,若家长能让孩子自己摸索、练习,将符合孩子心智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不但自理能力有所提升,心智发展满足的宝宝,情绪也会比较稳定,当孩子的生活有目标及方向,就不会常常来找家长麻烦。」至于3岁孩子,会想尝试拿着牙刷自己刷刷牙;4岁孩子能力更是大跃进,举凡自己穿衣服、裤子,吃完饭后把自己的碗筷送到厨房等,诸如此类的生活自理,不但孩子很想尝试,父母也应抱持着乐见其成的态度,借由生活自理,训练孩子 *** 发展的作法,采取分段式练习,让孩子每天都有很多新鲜活动可以进行。

有效提升宝贝自信心 练习自理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肯定,宝宝能自己从活动中得到成就感,就像是他们在玩玩具、完成拼图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与自信心类似,透过简单的自理行为,就能获得「你好棒」、「你很厉害」等赞美语言,促使孩子想不断尝试与训练的动机,借由一次又一次的技巧掌握,孩子表现将越来越成熟。

王宏哲执行长表示,爸比妈咪可以训练孩子成为小帮手或小老师,例如:家里有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请他们帮忙拿取毛巾、水杯等物品,帮忙做些家事,再给予赞美与夸奖,会让孩子非常有成就感。诸如此类的自理能力与心智上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无论是对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是相当不可或缺的。

对于孩子练习自理,家长应抱持乐观其成的态度。

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3Point !自律宝宝养成之道

培养个性独立的自律宝宝同时,父母难免会存在一些担心,过度掌握自己生活的孩子,日后会不会变得固执难沟通?家长的心态又该如何调适?掌握以下3关键,让爸比妈咪在教养过程更得心应手。

Point1 允许错误发生 大家急急忙忙要出门的时候,爸比妈咪总会快速将孩子的物品携带齐全,包括宝贝小包包里面应该要准备的卫生纸、水壶等,王宏哲执行长指出:「明明可以训练孩子自己拿取的物品,家长却帮他们准备好,有朝一日孩子要上学时,他们得从头学习准备自己的东西,甚至有些小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书包里面应该准备哪些工具,偶尔漏带了联络本、有时忘了带课本回家。」在教养过程中,成人经常比孩子还要着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沟通与等待,让孩子无法体会在混乱中出错的经验是相当可惜,因为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井然有序,每个孩子都是从混乱的玩具堆中学习收拾;从混乱的餐桌上学习吃饭技巧;从一堆衣服与鞋子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件。当这些东西我们都替孩子准备完善,或是动手帮他们做的时候,将降低孩子挑选及收拾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孩子将来进入幼小衔接的学习力,透过日常生活周边的处理,把一片混乱调整成有秩序、有逻辑的思维,将助于未来的学习能力。家长不但要放手让孩子自己试着做做看,更要相信他们其实可以做得很好,多一些鼓励及赞美,允许错误,才能造就充满自信及自理能力的孩子。

Point2 聪明拿捏标准 要提醒家长的是,让孩子勇于尝试是好事,但若超龄训练、揠苗助长,则失去教养的本意,爸比妈咪应理解孩子每个年龄的发展表现都有限制。举例来说,面对2岁以下的宝宝,普遍家长都知道要放手让孩子学习吃饭,可是在表现的标准上,却往往过于严苛。王宏哲执行长分享,一般2岁以下的孩子,吃饭时经常将桌面弄得凌乱不堪,或是有坐不住的情况发生,面对这样的状况,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王执行长进一步表示,此时家长应将标准放低,因为孩子的手眼协调正在发展,他们对手部的稳定度及手掌、嘴巴的协调,甚至是吃饭工具的使用技巧尚未成熟,导致其无法将「自己吃饭」这件事完成得如此理想。另外,2岁以下的孩子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享用餐点时,仅能把握前10分钟的黄金关键时间,如果为了要训练自理,每顿饭都吃1个小时,那也破坏内在的饮食动机。根据上述原因,适时放宽对孩子的标准是聪明父母的作为。

Point3 提供适当自主权 随着孩子年纪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成熟、认知越来越进步,面对已具备自我思维的宝贝,亲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争执,王宏哲执行长建议,此阶段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彼此各退一步,商量互相都可接受的处理方式,例如:孩子在吃饭时拥有自己挟菜的权利,可以决定哪道餐点吃少一点,哪道餐点吃多一点,但是不能全盘挑食。孩子能力变高,意见也会变多,有主见的转变可能会让父母不知所措,对于孩子的对抗,家长若采取硬碰硬的方式处理,孩子反而会耍赖、反抗、唱反调,透过理性沟通,与孩子协商合理的期待及要求,让大孩子在训练自理能力的过程,掌握适当自主权与弹性。

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No.2 口语表达能力

嗷嗷待哺的新生儿,每当放声大哭,父母总是紧张猜测宝宝的需求,希望尽快将孩子的情绪安抚下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语言发展能力渐趋成熟,倘若遇到挫折或表达需求时,只懂得一味哭泣,便会令家长头痛不已。究竟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多重要?连带影响的其他领域又有哪些?

语言表达牵绊情绪 1岁开始,某部分的孩子已进入练习说话,到1岁半左右,孩子已能表达简单的单字或叠字,例如:妈妈、ㄋㄟ ㄋㄟ 等;1岁半~2岁半,孩子开始会陈述简单的句子,并伴随社交语言出现,包括有些2岁的孩子,会将「不要」挂在嘴边。王宏哲执行长指出:「此为孩子情绪抒发的方式之一,2岁左右的宝宝会透过口语表达得到内在满足,也就是说,表达能力为孩子的情绪窗口,若孩子不会说、不会表达,很多情绪便无法清楚让外界理解,进而影响社交能力。」

许多父母可能抱持着「孩子迟早都会说话」的心态,对年幼孩子而言,沟通能力似乎不是太重要?对此王执行长厘清:「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trouble 2,表面上孩子变得难搞、反抗,但深度探究他们行为的背后,会发现复杂的情绪面,其中又与表达能力互相牵绊,像是口语能力越强的孩子,越有办法与家长沟通,当孩子能清楚理解父母的说词,或是当孩子有需求时懂得表达,亲子关系自然较为融洽。」反之,若孩子语言发展赶不及年龄增长的脚步,则可能出现辞不达意的状况,一旦孩子内在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想要更多玩具、想进行更多游戏,却无法明确表达出「想玩耍的对象、类型」,或是不想玩的原因等,没有办法将主词、动词、受词互相串连,便无法表达出自己社会性的需求。例如:「妈妈我要抱抱,因为我累了好想睡觉」,一句简单的话语,其中蕴含许多社会需求,口语能力强的孩子,能让家长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会表达的孩子,则可能用哭泣、尖叫等情绪方式表达,一方面孩子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再者也会让照顾者觉得困扰,进而影响成人下一步要进行的教养决定及动作。

人际关系催化剂 在语表能力的发展里程中,2岁以后是文法爆炸时期,2~3岁宝宝开始在单字、句子中冒险串连,将自己过去学过的用字胡乱串叠,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会表达的字句越来越多;3岁以后,基本上已能将生活周边事物透过简单的句子诉说,沟通上已无太大困难;4岁孩子更能将自己的感觉、想法、看法等主见,透过语言呈现出来;5岁以后的言语发展则配合同理心一起发展。

王宏哲执行长分享临床经验:「我们常常观察到语表能力较差的孩子,社交能力确实较弱。由于同侪不能理解他们需要什么,互动过程中,同龄孩子会发现缺乏互动工具(语言),使互动自然瓦解,社交圈因此无法建立。造就这些孩子喜欢与年龄较大一点的小朋友或是成人相处,因为这些对象才看得懂他们的姿势,手势、脸部表情,以及理解他们的需求。」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之于社交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的对抗,家长可以与孩子协商合理的期待及要求。

宝贝必修课,5大能力养成计划 3Point !宝贝口齿伶俐

训练孩子语表能力的方法,并非只是每天对孩子说话,透过早期阅读等生活上的小技巧,便能以自然的方式提升孩子口语能力。以下由王宏哲执行长提出3点提醒,有助于爸比妈咪轻松掌握训练诀窍。

Point1 亲子互动最关键 早期阅读是 *** 孩子语言发展的一大催化剂,父母可试着采取互动式的亲子共读,引导2岁以上宝贝开始接句子,譬如:问孩子「你觉得怎么样?」小朋友可能会依照过往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询问孩子喜欢书本的哪一个角色、为什么?以开放式的问句让亲子共读产生更进阶的互动功能。王宏哲执行长认为,亲子互动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发展,许多年轻父母让孩子看电视或使用3C产品,一方面有碍视力,另一方面诸如此类的多媒体属于单向模式,难以产生互动。根据欧美国家的研究发现,唯有双向互动才能增加语言智商,透过亲子间的互动,能让语言发展快速被推进,亦能增进亲子关系,是父母不可忽视的教养关键。

Point2 男孩女孩大不同 小男生4岁之前,语言能力的发展确实会比小女生来得缓慢,虽然生理性别上的发展落差,父母很难改变,但仍可透过不同教养方式,达到引导口语表达目的。以亲子共读为例,男生比较容易受活泼、语气抑扬顿挫、结合姿势表情的教学方式吸引,因此,家长可以透过音乐、律动、带动示范等方式,达到 *** 男孩子语言学习的目的,当孩子觉得有趣,自然就会跟着做。王宏哲执行长说明:「先启动小男生动作上面的模仿,再进一步带入语言模仿,虽然对男生来说,语言不是天生的强项,但仍可利用优势能力引导弱势发展。」

女孩的语言发展方面,则要多听孩子怎么讲,跟着他们所表达的字句继续延伸,可以达到 *** 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专注力在自己身上,会感受到爸比妈咪是愿意倾听的。由此可见,男孩及女孩的教养方式的确有些不相同,

Point3 父亲投入参与 美国研究发现,父亲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胜于母亲,此结论背后的原因指出,父亲在讲故事或是对孩子讲话的方式,与母亲不太一样,父亲比较会挑重点讲,字句间重点明确、有逻辑及次序性,无论是下指令或游戏互动时,都能让孩子更清楚理解,而女性的语言表达上,元素相对较繁杂,对0~4岁幼儿来说可能会造成理解困难。因此,经常与父亲语言沟通的孩子,长大后的语言表达能力,相较于父亲较少跟他们谈话的孩子来得好,鼓励各位爸比,应多投入参与幼儿语言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