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社会性动物》9.1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社会性动物》

第一部分:书籍简介

1.作者简介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 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2.内容简介

《社会性动物》,1972年出版的书,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豆瓣称之为神作,评分9.1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外界对我们思想 感情 言行的影响。

第二部分:主题输出

主题一:自我辩解

主题二:从众行为

主题三:对比效应

主题一:自我辩解

1.概念解释

言行并不总是与信念、态度一致,如果不一致出现,多数人都倾向于为自己行为,动机辩解,从而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愚蠢。换言之,当你做一件事或有某个信念时,你会努力使自己和别人相信他是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

2.辩解原因

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当两种或多种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会进入认知失调状态,产生紧张和焦虑感,为了减少认识失调带来的不适感,人会通过自我辩解达到认知的新平衡。认知失调理论是他师傅提出来的,他师父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费斯廷格。

3.什么情况启动自我辩解?

想一想,现在有这样一个场景,汶川大地震后,你在现场,眼前房屋坍塌,非死即伤,满目疮痍,你感到十分恐惧,这种恐惧需要解释吗?不需要。当你在邻省贵州听到这个报道,但是你这建筑完好无损,没有会地震的迹象,你很恐惧,这个恐惧需解释吗?需要!这个解释就是在辩解,因为你没有看到任何可怕的东西,辩解的目的是你不想让自己显得愚蠢,你必须为自己的言行找一个正当理由,否则别人可能以为你犯精神病了,

3.减少不协调?

减少不协调最好的方法是歪曲信息和数据。比如说,如果你坚信嫦娥是存在的,当你没法从望远镜中看到嫦娥的时候,你会坚信是望远镜出了问题。因为人们解读信息的方式取决于人的信念,为了减少信念和行为不协调带来的痛苦,人们会倾向于歪曲事实。

如果找不到张理由就编造,哪怕他与事实相违背。

4.故事案例

案例1:面试落选

参加面试落选了,“我很优先”和“我落选(我很差劲)”的信念发生冲突,人就会产生不适感,有的人就会把落选的原因外部化,比如说A当选是因为A有背景有关系,

案例2:考试作弊

研究人员到一所小学,让学生参加考试,并承诺,如果通过考试就予以奖励,学生若想通过考试就必须要作弊,在考试前,让学生们填写一个问卷调查,询问他们针对作弊的看法,考试后第三天,让他们填写同一份调查,如果认识理性的,那前后问卷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因为人本人就有一致性倾向。但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考试作弊的学生在第二次填同样的问卷调查时,对作弊的态度有明显转变,他们变得更容易接受作弊现象。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当“我很诚实”和“我作弊了(我不诚实)”的信念发生冲突时,为了缓解认知失调,作弊者会告诉自己其实作弊并不是个很坏的事情,通过自我辩护达到新平衡。

案例4:消费决策:在做一项困难决策时,耗时耗力也很难挑出一个很满意的商品,但是当你购买完成(决策完成)后,人们倾向于寻找哪些可以是自己放心的信息,以获得“我的决策很明智”的安慰,换言之,人们倾向于强化已选择对象的正面信息。

案例5:教授说不看重钱

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住着老破小说自己不在乎钱,自我辩解就可以很好解释这个事,大学教授每天累死累活,忙里忙外做着枯燥乏味的工作,目的是为什么?本质还是为了每个月的那点工资,当然,不排除部分是是真正在追求精神食粮和个人价值。但是这些在家里也可也实现,不一定非要每天收约束的去实现。所以 大部分只是分子还是看重钱的,但是他们的自我印象很高,认为自己聪明,富有学识,如果一方面认为自己优秀,一方面又贫穷,那会形成认知失调,造成焦虑,为了减轻不适感,教授会重构一种新的认知——谈钱庸俗,钱不重要。为了避免不适感,变得不客观不理性,当把时间专注于自我保护的时候,那他就永远不会成长,唯有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包容力,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成长。

主题二:从众行为

1. 概念解释

突然,街上有个男人奔跑起来,他是去赴约,因为马上快迟到了,紧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跑起来了,也许他们有急事,十分钟之后,街上的人都跑起来了,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喊了一句“地震了”,也许是个老妇人或小男孩随口一说,瞬间2000多人都跑起来了,此时此景,你会怎么做?跑不跑,如果没地震,你会发现自己很傻,如果真地震了,你不从众,没跑,那你就更傻。

跑就是从众,从众就是压力引起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他人的言行,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能对我们产生隐秘而巨大的影响,要想规避意想不到的后果,就必须得知道从众的工作原理。

2.从众影响

当个人不受团队压力去判断时,无论判断多少次都不会出错。关于 直线判断的试验可以说明这个结论。研究者涉及了一个实验,让5个学生答题闯关,答对有奖,答错有惩,第一关就是让大家判断哪个线和X线最相近,第一位说A,第二位说A,第三和第四位都说A,第五位是你,你怎么选?你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还是屈从团队的压力改变了看法,如果没有前四位,让你单独答题,你肯定选B,第一位说出A的时,你笑了,他是个瞎子吧,第三位说A的时,你回去仔细再看考题,最后轮到第五位的时,这个实验结果是,35%的人都受他人影响做出来错误选择,别人的行为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

我们知道别人从众,却低估了自己从众的程度,特别是当团体构成包含了专家权威时,

3.从众原因

力求正确并符合他人期望。他人的行为会干扰自己的判断,让自己变得犹豫不决;不想成为群体的异类,遭受惩罚,当群体中有一个人能做出不同于其他人的错误决定,就可削弱从众现象的影响。

4.如何减弱从众影响

在他人判断前,先做出自己的判断;

5.从众的案例

案例1:进洗手间

你在办公楼卫生间发现2门,没有标识,你不知道那个是男厕,这时左边出来一个绅士,你就很确定左边就是男厕,

案例2:乱扔垃圾

你走进停车场,发现有人在你车的雨刮下面塞了很多广告传单,你一把扯下传单,死了个粉粹,关键问题来了,你是直接扔掉还是先放口袋了找到垃圾桶后在扔,答案是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是怎么做的。

案例3:过人行道

当有遵守交规的人在的时,更容易抑制人闯红灯的冲动。

主题三:对比效应

1.原理:一个事物看起来更好或更坏,取决于他的参照物。参照物的出现(引入)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下一步的判断,引入不同的参照物,甚至能让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案例1:销售如何卖房

你讲出购房需求后,经验丰富的销售会推荐给你一堆带看房源,第一个带看的房子完全不是他计划要成交的房子,这套房子的特点是:多层顶楼,外墙掉漆,屋内一片狼藉,地板砖破裂等,当他告诉你价格时,你的反应是:天啊,这么烂的房子竟然这么贵。紧接着,他会带你去看他想成交的房子,第二套房子,黄金楼层,装修精致,报价比第一套还便宜5万,你瞬间就有了心动的感觉。某种意义上,第一套房子就是销售设置的诱饵,目的是影响你后续的行为——让你有想买的意向。

案例2:

1.营养汉堡包:营养丰富,但味道一般。

2.美味汉堡包:味道鲜美,但营养一般。

麦当劳推出两种套餐,很明显如果营养对你更重要,你会选择1,反之2。 如果你是美味的销售经理,你如何增加她的销量呢。销售会引入套餐3:

1.营养汉堡包:营养丰富,但味道一般。

2.美味汉堡包:味道鲜美,但营养一般。

3.懒汉汉堡:味道尚好,营养一般。

几乎没有人会选择套餐3,但是他却对套餐2的销量远超过套餐1.

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选择?答案是 对比效应。当任何事物有了一个相对不好不美不高的参照物时,他就会比实际上更好更美更高。

案例3:男生对约会满意度变化

一群男大学生参加约会前夕,让他们观看流行 电视剧《美丽天使》,剧中很多年轻靓女,然后安排他们去参加约会,事后给约会打分,评价约会对象的吸引力程度,结果打分远低于观看电视之前。这里的天使为后面的评分提供了一个严格的标准,与这些靓女相比,所有人都显得相形见绌。

案例4:明星经纪人

明星一般找长相平庸的同性做贴身经纪人,以强化他自身的正面形象。

第三部分:启发与思考

1.《社》与自我意识

读完这本书,不仅让你意识到这种自我辩解的存在,还让你知道自我辩解多么可恶,因为他的本质是重构新的认知,以减缓不一致性带来的焦虑,往好里说是心里建设能力强大,往坏里说就是自欺欺人。

2. 自我辩解和《影响力》

影响力里面讲了的前后一致原理

4. 随笔

1. 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2. 容易出现从众现象的群体:a。群体中有你认可的权威,b. 大部分人在某一方面和你相似(比如都爱钓鱼)

3. 当事实不清晰的时候,他人的信息就是我们信息的主要来源,这些信息是我们做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当身处不确定的场景时,身边的人的言行会成为自身的参照。而且,后续如果出现类似的情景,即使没参照,会自动重复此前的言行。

4. 依从:为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做出的行为,奖惩存在的时候,行为才存在。

5. 认同:因为认同某个人,为建立满意的关系,而效仿他的言行,

6. 内化:根深蒂固的反应,影响最持久。

7. 大量的理论来自于实证研究,支持结论的例子都取材于日常生活。

8. 类似的精彩例证也对种族歧视、性别偏见、两性关系等热门话题给出了全新的描述。比如对于婚外情,增益理论给出了有趣的解释:配偶或恋人的长年付出,可能已经接近极限,甚至被忽视,而此时陌生人略微的一点付出,却会带来显著效果;老夫老妻之间的相互宠爱已经令双方审美疲劳,这时,陌生人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之辞,却能让你心花怒放。人际关系中的“稳定收入”让人越来越麻木,而“增益”总是能提起人的兴趣。这一点同样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9. 旁观者效应:如果意识到其他人也目睹了这一事件,每个人感受到的责任就会被分散。

10. 如果一个人花费所有时间来保护自我,那他永远不会成长。 为了成长,我们必须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是,如果我们只专注 于减少不协调,就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11.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受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影响的科学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人格、信念、价值观等都是在一定的自身条件下与社会相互作用而最终成形的,并且,人的很多行为是会受到当时所处环境影响决定的,而不仅仅说完全是内在的人格特点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事实上,在对行为的归因问题上人们似乎并非总是正确,比如说你在一个聚会上沉默寡言,独自在角落黯然神伤,你自己知道那仅仅是因为你不是很喜欢当时的那种环境,而且由于认识的人不多,因此不愿与人多做交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那个待在角落的人不是你时,错误产生了,你很有可能会认为那个沉默寡言的人是由于性格方面比较内向而且不善交际导致了他那种行为。这是种很常见的基本归因错误,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情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人格。

12.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先入为主的观念更容易让我们记住,并对后来的观念造成干扰:而近因效应恰恰相反,最后呈现的观念由于隔的时间比较短,我们对其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的正确应用对选举等活动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效应由于作用正好相反,常常令人困惑不已。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方说演讲比赛,有两位选手做演讲,事后观众投票,那是先讲的还是后讲的有优势呢?作者指出,当两位演讲人的演讲时间间隔非常短时,首因效应是很强的,但人们是要在演讲之后立刻投票时,近因效应便会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是两人相继在短时间内演讲,并且在演讲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投票的话,那么选者当第一个演讲者是很合理的。

13. 在社会认知方面,人的思维局限性曝露无疑。人们在需要做出决策时,通常会:1、通过忽视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2、过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 3、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也会直觉性的做出些判断,特别是: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 当手中的问题并非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 当我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我们更容易使用启发式判断。

14. 书中关于“人的自我辩解”部分是我最感兴趣以及对我观念冲击最大的一部分。简单的说就是认知不协调会给人造成极度的不适感,因此任何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体验到的心理状态找到个合适的理由,尽管有些是很虚幻的。举个例子,那些比较穷的大学教授或者高级只是分子通常都是不会谈钱的,他们会说钱根本就不重要,当然,这可能是他们的追求与精神、价值追求比较高。但是他们有时累死累活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呢?自然,工作又是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为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而忙忙碌碌实际上是为了得到那点微薄的工资,既然如此,钱真的那么不重要吗?显然不是,财务上的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显然是件好事,所以,那些穷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就不怎么谈钱呢??很明显,这是可以用认知不协调理论解释的,首先,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印象很高,他们觉得自己聪明、富有学识(事实也是如此),但是他们贫穷,他们贫穷是因为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没有打理好自己资产的能力,如果他们把钱看得很重但是又还是处于那种很穷的状态,那说明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然而这是与他们心目中的自我印象相矛盾的,因此必然会形成不协调感,为了减轻自己的这种不协调,他们自然会选择钱并不重要,自己根本不care这一认知策略。但是,我们人真的不能仅仅依靠减少不协调来生存,我们应当尽量客观的认识事物,学会提高对自己错误的包容力,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15. 首因效应

原理:多数情况下,首先接到的信息对人的印象形成取主导作用。先发言好(首因效应)还是后发言好(近因效应)?

案例1:信息排序

让被试人都接收如下信息,内容相同,排位不同,试验结论:句子1比句子2更能使史蒂芬得到正面评价。首因效应为什么会影响印象的形成?原因是注意力递减理论,随着注意力不断转移,排位靠后的信息获得的关注度较少。而我们做评价和判断需基于已掌握的信息,较少的信息吸收让我们无法深刻记住并客观判断。

1.史蒂夫聪明、刻苦、冲动、爱发表意见、顽固、容易嫉妒。

2.史蒂夫容易嫉妒、顽固、爱发表意见、冲动、刻苦、聪明。

应用:意识到他的存在,主动去识别重点,聚焦于自己要看的事物。

16. 认知保守

确认偏见:人们有坚持最初的假设或观念的强烈倾向。换言之,最先形成的认知对后面发生事情的解读有直接影响。确认偏见是人类思维普片都有的倾向,因为人类要跳过保持已有认知的本能来维持当前状态的稳定。

认知保守的代价:这些假设会直接干扰我们对事物的解读。使我们歪曲事实,遗漏重要信息,错误决策。存在于大脑中的这些偏见最终会体现在社会生活里,比如种族主义。

如何避免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多角度看待事物。

此外,我们不仅具有坚持已有观念的强烈倾向,还经常对观念盲目自信,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先见之明。常见的例子是 当我们突然知道事件的结果时,我们会顽固的认为自己早已经预见到这个结果了。

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