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在近体诗中的妙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诗词之美,除了节奏与音韵外(上篇文章有详细论述,此处略),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仗在诗词中的妙用。

        何谓对仗,就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在诗的发展过程中,古体诗不大讲究平仄和对仗,加之用古韵写成,故今人多不太喜欢诵读。且古体诗缺少对仗这些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当代人多不愿意去学习的原因。相对古体诗,隋唐出现的近体诗,严格讲就是律诗和绝句。则采用了严格的对仗手法,使得近体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赢得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喜欢。

         在此不讨论律诗和绝句,只浅谈对仗在近体诗中的妙用。

        讲到对仗,先要弄清楚对仗的基本要求及使用规范,先说对仗的基本要求:对仗的上下句(或在骈体文中一句内词语之间)平仄必须相反,句型和句法结构(节奏)一致。放宽一点,至少字面要相对。另外,词语所属的词性(词类)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若细分,则词义的范畴要一致,如名词中,天文,地理,人物,宫室,器物,动物,植物等等要一致。当然,在考虑词不害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如天文对宫室,动物对植物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可形成工对,邻队,宽对,借对,流水对以及扇面对等。在内容上还可以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以下就针对各种对仗的要求作阐述:

工对:即严格要求的对仗,在此不再展开论述;

        邻对:相对工对,稍为宽松,即词义上可以用比较接近的词作对,如天

                 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与数量 

等等,这些词语的含义比较接近;

        宽对:即不工整的对仗,与工对相对,只要求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宽 

                  对比邻对还要宽松;

        自对:也叫当句对,在一句内某些词语自成对偶,比较明显的是骈体文,在此不作赘述;

        借对:也叫假对,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错综对:即相对的词语在位置上处于错位的情况;

        流水对: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扇面对:即隔句相对;

        合掌对: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对”。

以下就各种对仗举例说明其在诗歌中的妙用:

        工对: 《过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此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和动态美。上句意态浩阔,下句声势高耷。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动态之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是诗之佳品。而王维的两句诗:“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当有异曲同工之妙。

邻对:邻对的诗句比皆是,杜子美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与百年就属典型的邻对。

宽对和邻对在其本质上几无差别,不一一例举。

       自对: 莺啼燕啭春时曲,蛙鼓蝉鸣夏令歌。上句“莺啼”对“燕啭”,下句“蛙鼓”对“蝉鸣”。作为自对的诗句,要注意的是,如果上句用了自对,下句亦要用自对才可。

借对:杜子美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处的“寻常”借用了原来的本意,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借对除了借义,还有借声,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此处的“十”对“迁”,千与迁谐音,故名借音而对。

错综对:错综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词的平仄不符合诗的规范所导致,位置虽错,但整句诗是符合对仗的,且错开后其音韵之美比未错开前更胜一筹。如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本为“六幅湘江水,一段巫山云”,由于六幅和一段的平仄一样,而湘江与巫山的平仄也一样,导致只能错开相对。错开后,诗反而更具有美感。

流水对:有名的句子为杜子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接洛阳。作者回家的顺序有先后,不能反过来,此为流水对的代表诗作。

         扇面对:白居易诗《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其中: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此诗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相对。采用扇面对后,诗中的数字不会显得太过繁杂。

合掌对:合掌对通常是诗人的败笔,在考虑用对仗的时候,是千万要避免的,比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合掌对。

         以上,就是各种对仗在诗中妙用的一些案例,希望借助这些案例能够让众多喜欢写诗的朋友在写作技法上能有所提升。 当然,写诗的过程漫长而痛苦,如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学会在诗中用对仗,使诗文增色,全靠平常积累。愿所有诗词爱好者,能够写得一手好诗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