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6滕文公章句下诗解3通功易事君子食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 孟 子》卷 6滕文公 章句 下诗解3 通功易事 君子食功

题文诗:

彭更问曰 : 后车数十 , 从者数百 , 转 食诸侯 ,

不以泰乎 ? 孟子 答 曰 : 非其道则 , 一箪食不 ,

可受于人 ; 如其道则 , 舜 以 受尧 , 之天下 也,

不以为泰 ,子 为泰乎 ? 彭更 曰否 ; 士 者 不可,

无事而食 . 曰子 之 不 , 通功易事 , 羡补不足 ,

农有余粟 , 女有余布 ; 子如通之 , 梓匠轮舆 ,

皆 能 得食 . 四民分业,交能易作,以有易无,

通无化有. 于此有人 , 其 入则孝 , 出则悌 也,

守先王道 , 以待后学 , 而不得食 , 于子何尊 ,

梓匠轮舆 , 轻仁义者 ? 彭更答 曰 : 梓匠轮舆 ,

志以求食 ; 君子为道 , 其志亦将 , 以求食 欤?

曰子何以 , 其志为哉 ? 有功于子 , 可食食之 .

子食志乎 ? 且食功乎 ? 曰食志 也.孟子问 曰 :

有人于此 , 毁瓦画墁 , 志将求食 , 子食之乎 ?

彭更 曰否 . 曰然则子 , 非食志也 , 乃 食功也 .

君子仁义,化浊为清,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原文】

  彭更1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2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3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4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5,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6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7,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译文】

彭更问道:“跟随的车几十辆,跟从的人几百个,从这一国吃到那一国,这不太过分了吗?”孟子答道:“如果不符合大道,就是一篮子饭也不从别人那儿接受;如果符合大道,舜甚至接受了尧的天下,也不觉得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    彭更说:“不是这个意思。但读书人不干事,吃白饭,是不可以的。”孟子说:“你如果不在各行各业互通有无,用多余的来弥补不够的,农民就会有多余的米,妇女就会有多余的布;如果能互通有无,那么木匠车工都能够从你那儿得到吃的。假如这里有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兄长,严守着先王的礼法道义,来等待着后起的学者继承,却不能从你那儿得到吃的;那么,你为什么尊敬木匠车工而轻视践行仁义之士呢?”    彭更说:“木匠车工,他们的想法不过是为了谋碗饭吃;君子践行仁义,他的想法也是为了谋碗饭吃吗?”孟子说:“你为什么非要追究想法呢?他们对你有用处,可以给你们吃的,就吃他的好了。况且,你是凭想法给吃的呢,还是凭用处?”彭更说:“凭想法。” 孟子说:“比方这里有个泥瓦工,打碎屋瓦,在新刷的墙上乱画,他的想法也是为了弄到吃的,你给他吃的吗?”彭更说:“不。”孟子说:“那么,你并不是凭想法,而是凭用处给吃的了。” 

【注释】 (1)彭更:孟子弟子。 (2)传食:犹言转食;传,音zhuàn。 (3)羡:多余。 (4)梓匠轮舆:《周礼·考工记》有梓人、匠人为木工,有轮人(制车轮)、舆人(制车厢),为制车之工。 (5)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逢彬按,焦循《孟子正义》:“盖赵(岐)氏读‘待’为‘持’,谓扶持后之学者,使不废古先之教。惟守先道以扶持后学。”恐非。考察同时同地文献,“谓词性结构+以待+体词性结构”十分常见,其中“以待”都是“用来等待……”的意思,例如本篇:“请轻之,以待来年……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勉强符合“谓词性结构+以持+体词性结构”条件的,先秦典籍中仅见一例:“楚不在诸侯矣!其仅自完也,以持其世而已。”(《左传·昭公十九年》)这一例的“以持”前的谓词性结构以“也”煞尾,其后的体词性结构后面还有“而已”,因而并不典型。可见,“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是上承“守先王之道”,来等待后来学者(继承)的意思。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6)志:想法。参见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86页,又见《中国语文》2016年4期杨逢彬等《〈论语〉“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解》。 (7)墁:音màn,本义指粉刷墙壁的工具,此处指新粉刷的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