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14
当看到上面这段话时,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这说的就是我。
(一)
噢,原来不是我一个,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和经历。
从小被冠以“懂事”、“听话”、“乖巧”字眼的孩子,很受大人们的喜爱。父母们为之骄傲自豪,亲戚们觉得脸上有光。他们还经常成为 “别人家的孩子”,被左邻右舍拿来作为榜样教育自家的孩子。
然而这些“懂事”、“听话”、“乖巧”的孩子,心里一直是快乐的吗?长大之后还仍然愿意做一个“懂事”、“听话”、“乖巧”的成年人吗?
并不见得。
我从小算是那种非常给家长们省心的孩子,比较早熟(Ps:现在已经回归到现年龄层的正常成熟度了)。因为知道家境困顿,我从来不像父母乱要什么。即便想要,但如果超出了家里条件的许可或者是可要可不要的那种,印象中我都没有找父母要过。我现在想不起来童年时期有什么东西是我费劲争取来的。
我也努力满足父母对我的期望。他们希望我乖巧,懂礼貌,我便也做到了。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妈妈带我去二妈家做客,我们去得比较晚,当我们进屋的时候,屋里已经一满屋子人了。我张口“大伯大妈二伯二妈……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一气呵成,一下子把所有的长辈和平辈,男性和女性亲戚通通叫了一遍,一个不落。妈妈喜笑颜开,亲戚们也对我赞不绝口。大嫂推搡了一下她的儿子,说:“你跟在你小姑后面,好好学着。”
然而,小时候的我,怎么可能没有小女孩的童心?怎么可能没有特别想要的东西?可懂事的我,选择不给爸妈添麻烦,结果就是并没有充满粉色泡泡的童年。
然而,我那么乖巧,那么懂礼貌,见人就打招呼,并非我内心特别想跟他们打招呼,而是想要满足父母对我的期望,让他们开心。到后来,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地对这件事情失去了热情。
其实,小孩子的“懂事”,是他们照顾大人的方式:不争不抢,不哭不闹,不给大人添麻烦。
每个年龄层有每个年龄层的特点,早熟和晚熟都不太好。晚熟迟早要吃亏,早熟多半出于无奈。
懂事的孩子,仍旧只是个孩子。
小孩就该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好奇了就去探索,喜欢就大胆去争取,敢于表达自己,不必小心翼翼伪装自己讨好大人,不必活在别人口中、活成别人想要他活成的样子,不必在最应该肆无忌惮的年纪却活得谨小慎微。
懂事的孩子有他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与稳重,代价往往是牺牲任性的权利与天真的童心。
有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和懂事,这无可厚非,倒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但往往和“自由快乐”、“释放天性”“活出自我”相去甚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嘴里的零食,手里的漫画”;更多的人,拥有的只是“耳边的教训,手里的习题”。
懂事的孩子,会被很多人夸“好”。然而,他们的“好”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自然而然,而是出于担心不这样做会失去更多或者得到更少。
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二)
小时候特别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长大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执念。
就像一颗小树苗,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浇灌,一辈子都会营养不良。
很多人,去商店看到小时候吃不到的零食,都会忍不住去购买,虽然那个东西可能并不一定好吃,他们也不一定爱吃,可还是忍不住会去买。
他们想用这种方式,买回小时候那一刻的心动,尝尝小时候想要品尝的味道。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心动这种味道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即便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拥有它的感受和现在拥有它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
千金难买我愿意,但是,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前段时间跟妈妈聊天,聊到弟弟快过十八岁的生日了,我说我得给他准备一份礼物。妈妈说:“你别花钱了,你现在每个月也没多少钱,你自己留着用,等你以后工作赚钱了再买。”妈妈总是喜欢跟我说你现在钱少别花钱,等你工作了以后再说。且不论我工作以后是不是就一定有钱,就算真的有钱了,可以买东西了,也不是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弟弟也已成年了,不需要这个18岁的生日礼物了。我犹记得,他还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玩溜溜球,可是我没钱给他买。等我可以给他买的时候,他已经不喜欢了。
时光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时光可以改变一个人。
从小养成的“懂事”和“温和”成了我身上的一种烙印,在成年后的我身上依旧如影随形。我总是习惯性地好脾气好性子,温和待人,审视夺度,不敢轻易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不愿麻烦别人委屈别人,渴望自己能和身边的环境和睦相处,情绪和感受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个性得不到张扬。
直到后来,我上了研究生之后,在某一个节点,我突然恍然大悟,觉醒过来,我意识到我不能这样继续下去,我不能老是当一个老好人,我不能一直这么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立场,我要做出改变,我要活出自我。
在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之后,我慢慢做出改变。中间经历了一些痛苦,但结果令人欣慰。
现在的我,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渴求,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敢于表达,敢于拒绝,敢于说“不”。
天没塌,地没陷,我发现,活出自我的感觉妙不可言。
我之所以能够成功作出改变,除了意识觉醒这一前提之外,有改变自己的实力和底气、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这一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我有改变自己的实力和底气、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与之前的努力密不可分,之前的努力又和我之前的性格息息相关。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如何分得清楚撇得干净?
譬如,伴随着“懂事”的,还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还有努力学习。
“懂事”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好处并不比坏处少。
只是回首往事,“懂事”让童年多了一丝沉重,少了一丝烂漫。我们又有点唏嘘感叹罢了。
如果童年不那么“懂事”,比如在家境不好的条件下,不考虑现实问题,张口向父母要超出他们当时实际能力范围内的东西,现在的我就一定会更快乐更幸福吗?
未必。
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就不要再跟过去过不去了。
《美丽心灵》里的主人公那什历经艰辛找到与自己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共处的平衡点,最终在博奕论方面做出了颇具前瞻性的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无论你的童年经历是怎样的,学会去悦纳它。找到平衡点,与它握手言和。
小时候的生活没法完全自我把握,长大后的你,对自己人生应该负责。
(三)
现在养育一个小孩,成本很高。把小孩养好,更是不易。太穷养,身体和心理容易营养不良;太富养,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冲击。管得太多,会禁锢天性,不利于全面发展;管得太少,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爱。
如何做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让孩子自信地、真实地表达自我。说出来,你并非一定要满足,满足不了可以好好跟孩子好好说道说道,但是让孩子把想法说出来,是应该的。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会的演练场,如果在父母前面,孩子都畏首畏尾、谨小慎微,不敢出一丁点儿错,那在社会中,他们很难自信独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愿你能成为优秀的父母,让孩子茁壮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