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逊是许光达的顶头上司,为何许光达授大将,张宗逊却只是上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1955年9月27日,我军举行了隆重的三军授衔仪式,共有1048位开国将领被授予各级军衔。在授衔的过程中,首先上台的并不是我们想当然的元帅,而是从大将开始,紧接着是上将、中将和少将,最后才轮到共和国的元帅们。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大将和上将的名单之中,资历和战功双高的张宗逊将军只是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作为张宗逊将军下级的许光达却出乎意外的获得了大将军衔。

张宗逊是许光达的上级,这一点的确是事实。1947年7月,西北野战军在贺龙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基础上正式成立,司令员是横刀立马的彭老总,副司令则是张宗逊,许光达并没有成为野司领导,而是西北野战军麾下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不难看出,张宗逊上将在解放战争期间是许光达名副其实的上级。纵队司令成了大将,野司副司令却只是上将,这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朋友看到这里,不免想到张宗逊将军在大同集宁战役中曾有过较大的失利,认为正是因为这次战役,才让他在最后授衔时被格外降了一级。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件事情的背后又有何隐情呢?

张宗逊,1908年出生于陕西渭南的一个富农家庭。尽管父辈是务农为生,但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张宗逊家里也有着一定数量的土地,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因此,幼年时期的张宗逊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教育。

上世纪二十年代,共产主义思潮迅速在中小学中传播开来,张宗逊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不久,张宗逊参加了当地的学生爱国运动,紧接着弃文从武并报考了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了我党。

当时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是以双重党籍的身份存在。1926年,蒋介石为了全面掌控对第1军的控制权,一手炮制出了中山舰事件。事后,很多我党志士被迫退出国民军党籍,张宗逊正是在这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黄埔军校毕业后,张宗逊被分配到了国民第八军3师9团的一名指导员。1927年,汪精卫相继背叛了孙先生的遗志,此时张宗逊手中控制着一支警卫团,他原本想带着警卫团参加南昌起义,最终因各种现实原因未能如愿。同年9月,张宗逊参加了秋收起义,不久部队在三湾进行了改编,张宗逊随同伟人走上了井冈山。

进入井冈山之后,局势依然不容客观,除了蒋军不断前来“进剿”外,井冈山附近还充斥着大量的奸细和叛徒。为了保证伟人的安全,张宗逊主动提出要成立一直警卫排,并亲自担任警卫排排长,片刻不离开伟人的身边。

在整个红军时期,张宗逊先后参加了红军粉碎蒋军四次“进剿”、三次“会剿”、五次围剿等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旅长,奔赴晋西北前线,抗日救国。

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平津地区相继失守,日军为实现迅速消灭中国在华北的主力部队,集结重兵意图攻占山西忻口。此时,贺老总为配合国民军忻口的防御作战,令张宗逊深入到日军敌侧后,以切断日军进攻忻口的后方补给线。

到达雁门关地区后,张宗逊让贺炳炎的716团在日军前往忻口的必经之路上设伏,等到日军的50辆卡车救援物资进入伏击圈,716团集中所有的手榴弹扔向日军,一时间火光冲天叫声大作,趁此形势716团全体将士发疯般地冲向敌人,与日军展开近战和白刃战。此战,我军击毙了日军300多人,摧毁了日军运输车50多辆。战斗胜利后,得知日军援军正不断从阳明堡方向赶来,716团这才从容撤出战斗。

过了两日,忻口战役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日军的运输车再次从雁门关向忻口输送物资。在日军看来,我军并不是什么正规部队,此时应该早已跑得烟消云散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张宗逊早在日军到来之前,就杀了个回马枪再次回到上次的伏击地点设伏。此战,日军尽管派出了8架战机对我军设伏地点进行轰炸,但我军依靠有利地形,以猛烈的炮火再次将日军痛打,再一次歼灭了日军200余人,摧毁日军运输车辆30多辆。

仅仅3天的时间里,张宗逊通过游击战术对日军造成了500余人的伤亡,并击毁了日军运输车辆数十辆,致使日军的后方补给无法运到前线,进攻忻口的日军攻势顿时受挫,有效地配合国民军正面战场的作战。

胜利的捷报传来,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前线的将士们,八路军指挥部对张宗逊部给予表彰,就连蒋介石也给朱老总发来嘉奖令。

1938年,张宗逊率部转战晋察冀边区,驻扎在山西省五台县地区寻机歼敌。当得知日军109师团的一个联队前来五台进犯时,上级命令张宗逊率部全歼这支日军。

接到命令后,张宗逊与此前单纯打伏击战有所不同,这次张宗逊在伏击战的基础上融入了运动战的战术,张宗逊一方面先让716团提前到滑石片地区设伏,另一方面让让714正面组织防御阵地,从容撤退之后将敌人引到包围圈,最后全歼了这支700多人的日军部队。

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张宗逊也都是这么做的,每一次对日作战,都尽可能把战斗打成歼灭战,尽量不给一个日军以生还之机。他的这种作战方式,使得他在晋西北的抗日战场上屡获奇功。

比如在1940的百团大战中,张宗逊面对日军的坚固的军事据点,没有选择与日军正面作战,而是采用闪电战和夜袭战的方式,把部队分成多个小组潜入敌军腹地,将日军的据点炸成一片火海后,再率主力部队对日军发起进攻,一举歼灭了康家会据点700多名日军。

和有些谨慎的将领不同,张宗逊对日作战时候,专门找那些精锐的日军下手。因为在他看来,越是和精锐的日军作战,越能缴获一些装备精良的武器。正因为如此,张宗逊每次打完仗后,总能做到满载而归,也因此得了一个“缴获大王”的称号。

张宗逊在抗日战场的优秀表现,让八路军120师师长祝贺老总每每赞叹不已,他不曾一次地夸奖张宗逊,甚至称他是八路军中的第一猛将。就连伟人在一次见到阔别已久的张宗逊,也感慨地说道:“你现在已经是统领千军万马的首领了,我要请你吃饭,向你表示祝贺。”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宗逊本想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天赋,不过大同济宁战役的失利,彻底将他拉下了神坛。

1946年6月,蒋军在美军的支持下,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一时间,张家口处在蒋军东西夹击的不利局面。为了实现晋绥和晋察冀根据地连成一片,军委任命张宗逊为总指挥,统一指挥两大战区主力,发动大同集宁战役。

一开始进展得还算顺利,大同外围的各个据点一一被我军占领。然而就在我军准备一举拿下大同之时,华北的傅作义集团突然猛攻集宁,对我军来了个围魏救赵。 傅作义的算盘是这么打的,集宁对我军是我军的必救之地,只要张宗逊率部回救集宁,那么大同之围便自然迎刃而解。

当时,我军在兵力上是占有很大优势。对于傅作义围攻我集宁,张宗逊选择用围城打援破解傅作义的围魏救赵,于是张宗逊把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面继续猛攻大同,一面派兵回回救集宁。

张宗逊的这招很快取得了效果,顺利把傅作义阻击在集宁城下,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我军倾斜。如果这个时候我军继续猛攻傅作义,再和集宁城内的守军里应外合的话,定能对来犯的傅作义部给予全歼。

然而就在这时,张宗逊觉得我军的伤亡过大,大军有必要休整一天。然后就是因为这个疏忽,给了傅作义极大的喘息之机。此时,敌人的援军101师趁着此时赶来,我军开始全线崩溃,集宁成城因此失守。集宁失守之后,敌军的援救又源源不断向大同增援,我军最后不得不放弃大同。

事后,伟人如此评价张宗逊:“该厉害时不厉害。”

不过,张宗逊最后无缘大将真的是这个原因吗?我想答案是未必的。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世上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即便强如林总、粟大将,也出现过较大程度上的失利,如林总在两次四平战役、青树坪战斗中就出现较大失误;粟大将在淮阴、涟水以及南麻战役中也曾经大败过,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最后的授衔。

何况在最初的大将人选方案中,大将拟定的人数是有15位的,而张宗逊位列第10位,是妥妥的大将候选人之一。反观后来入围大将的许光达,则在最初的大将名单中位列12位。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张宗逊最后只成了一名上将呢?其实,这主要是为做到各方面的平衡。

张宗逊、许光达都隶属于第一野战军,与其他几大野战军对比,第一野战军的规模是最小的一个。大将从人数上只有10人,四野拥有百万雄师,占据了三位大将的名额,因此从比例上来看,一野最终只能分到一个名额。

一野起源于贺老总的红二六军团,张宗逊和贺老总是红二军团的代表,而红二军团已经诞生了一位元帅;反观红六军团,作为红军早期的一个重要山头,红六军团的领导人孙德清和段德昌都在早年牺牲了,许光达成了红六军团的唯一代表。因此为了保证各方面军的平衡,授予许光达上将衔显得更为合适,这也就是为什么张宗逊是许光达的上级,最后军衔等级要低于许光达的原因。

张宗逊深明大义,在与大将军衔擦肩而过之后,他从未有过任何的抱怨。新中国成立后,张宗逊上将先后担任副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长等要职,持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1998年9月14日,张宗逊上将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1岁,走完了他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