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本】《遇见未知的自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第一次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在2008年,如此算来距今已有10个年头了,记得当时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一位朋友送我了这本书。说来惭愧,可能是自己的修行不够,第一次接触身心灵方面的话题,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书里的内容,只是从一般小说的角度去看,快速翻完后,觉得并不精彩,便搁置在书架的一角,一搁十年。前几日有幸看了“樊登听书”中樊登与张德芬老师的交流,再读此书,感受已然不同......

       书中的文字,细细读来,给人以启迪。就如同张德芬老师曾表示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碰到某一个契机,一句话、一个故事突然就进入了读者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从此有了新的感悟。这不是张老师的原话,大致意思如此,我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努力地细细体会字里行间,以下便是一些笔记:

全书围绕着两张图展开,第一张同心圆,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本质,第二张同心圆给我们开辟出渠道,帮我们找到与本质连接的方法。

1. “我是谁?”的问题

如果月亮代表我们真正的自己,而且他是无法用言语具体描述清楚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用语言去描述它的尝试,就是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真正的月亮。

“我是谁?”很难用语言描述,倒不如用“以上皆非”。

2. “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如果快乐是大家追求的,但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呢?”

快乐 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 喜悦 不同, 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一旦拥有,便无法夺走。

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很多父母确实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3. “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有一个东西,在我们里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一直都在改变,但我们仍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自我,作为目睹一切的观察者。

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的种种角色会遮盖我们的真我,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我们的本质,就是同心圆中最中间的“真我/爱、喜悦、和平”。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4. 能量:不仅是所有眼见的物质,连看不到的声音、思想、意念、情感,都是某种有特定振动频率的能量。

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本质没有连接,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地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是,和我们的同胞——其他的人,争夺能量。如果人类能够掌握重新连接自己生命能量源头的秘密,就不需要用这种手段去争夺能量了。

吸引力法则: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都带着一定的能量振动,所以会吸引和它们振动频率相近的人、事、物。

5. 潜意识: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6.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与“人生脚本”理论一致。)如果不断重复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车夫收紧了左边缰绳的缘故。马车夫代表我们的潜意识;而乘客代表我们的真我。

7. 寻找真我: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先要努力地把潜意识的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这样我们离真我也会愈来愈近。

真我为什么被层层包裹起来?出生的过程,在现实冲击下,我们产生了幻觉,误以为我和我的身体与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寻找自我感,我们就发展出了小我,在这个世界上抓取所有我们能抓取到的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小我是如此地虚幻、脆弱,所以它需要更多的抓取、获得,才能延续它的生命。

1. 与身体连接:瑜伽和呼吸、健走、饮食等

运动的时候是全神贯注地觉察自己的身体,非运动的时候留一部分的关注给自己的身体。破解身体障碍的方式,就是和身体连接。

2.天下三件事:老天的事,他的事, 我的事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少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他们的ego带来光荣,甚或是讲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 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如:你一定要听我的。管好自己的事最总要。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要放下小我的执着心。

3. 对待情绪,学会臣服

胜肽: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自成一家的一个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实物的话,它就会制造一些时段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如: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对孩子:情绪的支持和认同,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

臣服的好处: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向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4.定静关照自己的思想

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队事件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

A(事件)——> B(信念、想法)——>C (结果)

第一步,就是要花事件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

5. 觉察是破除身份认同的第一步。 放下身份认同很难,“看见”是第一步。——先要看到你自己认同于某样东西,也许你没办法立刻放下。但如果你能彻底了解到你认同的那些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属于你,你就有可能从这个向外境追逐的噩梦中醒来。

        一直很平静地看这本书,学习、思考,可是看到204页,女主人公最后去找老人,却只看到老人留下的信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以至于后面老人的信根本就是透过泪眼模模糊糊地读完的。眼泪从何而来?为主人公的经历?为她最后的成长?为再也见不到老人了?似乎都不是,眼泪来得很突然,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诧异于这点,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情况。

         张德芬老师的另外几本书也都收藏了,还很犹豫要不要接着看下一本,恐消化不好,待我再体会体会,思考思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