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怎样才能做到语言朴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6

1. 写作文怎么做到语言简练

简练,就是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就是做到惜字如金,能够用三个字表达清楚的,决不用四个字、五个字;明了,就是表达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语言简练、明了,这是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写出的文章才会很好地表情达意,别人才容易读懂,才爱读。

语言简练、明了,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美国第 28 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是著名的演说家。

有人问他:“您准备一份十分钟的讲稿,得花多长时间?”威尔逊答:“两个星期。”人又问:“准备一份一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一个星期。”

人又问:“准备两个小时的讲稿呢?”他答:“不用准备,马上就讲。”威尔逊的话表明:语言精练、明了的程度越高,花费的思考时间就越长。

从这个角度讲,语言简练、明了,又是我们锤炼语言的最高追求目标。怎样才能做到把语言写简练、明了呢? 首先,就是作文时不说废话,即不说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无关的话。

这一点,前面在讲“依据中心裁剪材料”时已提到。 第二,就是作文时不说啰嗦话,即不说没有必要重复的话。

语言啰嗦,不但会“淹没”中心思想,而且会引起读者厌烦。怎样才能做到语言不啰嗦呢?具体讲,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止语言重复。

即能用一句话说明白的,就决不用两句、三句。例如: ①这次跳绳比赛真令人失望,令人遗憾,令人难忘。

②我坐在鱼缸旁。我睁大眼睛。

我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③大扫除开始了。

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我和李华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

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李华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李华从地上爬起来。

李华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和李华同时大笑起来。

④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你把车票退掉了吗?”我说:“我把车票已经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车票的钱。”

妈妈说:“把退车票的钱给我吧!”我说:“给您。”妈妈接过了钱。

例1,粗略一看,似乎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令人”一词间隔出现了三次。但细一推敲,“失望”、“遗憾”、“难忘”三个词罗列了对这次跳绳比赛的三种大同小异的心理,犯了语意重复的毛病,应删去两个。

例2的毛病是句子中做动作的人重复。同一个人或物连续做几个动作,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

做动作的人或物(主语)只需要在句首出现一次,后面的可以省略。因此,这三句话可以改为:我坐在鱼缸旁,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看金鱼怎样吃食。

例3的毛病是没有恰当使用人称代词。文中只有“我”和“李华”两个人,用“他”代表“李华”,用“我们”代表“我和李华”,有的地方还可以省略做动作的人物,这样就简明了。

这段话可以改为: 大扫除开始了。我和李华负责拔教室墙根的杂草。

我们劲头十足地干了起来。李华在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野草时,因为用力太猛,仰面朝天摔在泥地上。

他从地上爬起来,浑身是泥,好像一只泥猴。我俩同时大笑起来。

例4的毛病是对话啰嗦。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可以使用省略句。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把不言而喻的部分省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段话可以改为: 妈妈见我回来,不放心地问:“退票啦?”“退了!”我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您看,这是退的钱!”“把钱给我吧!”“给您。”

妈妈接过了钱。 (2)防止词语堆砌。

要敢于用词,追求语言生动形象,这是没错的;但是不能一味地去堆积华丽的词藻。能用一个词表达明白的,就决不能用两个词,三个词。

词藻堆叠,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跑来,高高兴兴地说:“今晚的电影票买到了!” ②你看,柜台里那一块块璀璨夺目、银光四射、晶莹耀眼的国产手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例1中,“兴高采烈地”与“高高兴兴地”意思重复,应删去一个。例2堆砌了不少漂亮的词语,它们都是表示光亮耀眼的意思,因此选中一个“璀璨夺目”也就可以了。

2. 语言朴实的文章

朋友你好!下面我来为你回答: 俗话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主题、结构、材料、语言等诸多方面质量的高低,与人的写作水平密切相关,写好文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非易事,怎样写好文章呢?至今无人能提供使人一步登天的捷径,它需要个人平时加强训练,不断总结、领会。

愚以为,写好一篇语言朴实的文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兴趣,提高自身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做好。对写文章畏首畏尾,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有了兴趣,你就能热情投入,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发挥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文章写好。因此,平时就应当把写文章当作一种乐事,积极主动去面对,而不要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人的理想、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文章格调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一个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或凶横霸道的人,其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格调低下、没有眼光的作品,只有思想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才会写出健康向上、感人肺腑的文章来。

而一篇死气沉沉或哗众取宠不务实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每个人都要重视培养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自身职业道德,这一点,对人们写好文章是很关键的。

二、多读作品,常梳理。 文章写得好坏与人的知识多寡、阅厉深浅有关。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的“会吟”、“有神”、“逸于”是建立在“熟读”、“破万卷”、“劳于”的基础上的。

因此,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坚持不懈,方能旁征博引,得心应手。当然,书读多了,有了材料,并不是任何材料都有用,这就要求平时经常疏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归类。

使用材料时,要好中选优,选取准确、典型、有价值的材料,这样才能使文章说服力强,血肉丰满。 三、掌握文章的体式规范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写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理论、规律和丰富的知识,从采集、构思到表现、修改,每个环节都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从文章构成要素来讲,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都有规律可循;从文体来讲,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尤其必须正确体现体式规范。平时应认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要常翻阅复习,摸索总结,熟练驾驭它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能首先给文章定下一个正确框架或模式,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对所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用最佳的方式,准确地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

四、勤练苦练。 写文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勤练笔。

清人唐彪有一段论述:“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读书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相去甚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这说明写文章要“内”、“外”结合,要借鉴别人做法,藉人之功,更要不怕艰苦,勤练“内”功。

凡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到写作时,都强调“做”,但许多人都害怕这个“做”,有的人写文章刚开始兴致很高,但一遇到困难就动摇信心了;有的人则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写作本身是一种创造,是一种突破,一个懒惰的人,是不会有创造有突破的。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其中强调了一个“量”字,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一句话,本来它是平常的,你要把它写成一篇文章,就必须花费劳动,挖掘潜能,发挥才干,努力去写。

也许,你能完成的是一篇高质量的文章,甚至不止一篇。 五、留心生活,想象生活。

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从平凡中发现奇特。

有时候,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就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想象,也许一篇文章的模式很快就出现了,比如那么一潭人们熟视无睹的臭水沟,闻一多先生却能发现新意,写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好诗来。让我们看看他《死水》一文中的句子: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些句子十分优美生动,想象丰富独特,不留心观察、想象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主题歌歌词写道:生活是一根绳,生活是一团麻,生活是一条路,生活是一首歌…… 对生活的这种比喻,是深入体验生活和想象生活的必然结果。

而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那优美的想象,引人入胜的意境,正是作者对生活充满 *** 形成的一种创造,至今,这首诗依然充满着生命力。如果不留心生活,想象生活,就会写不出文章来,写出文章也只是矫揉造作、枯燥无味。

六、重视锤炼语言。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词句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推敲、锤炼语言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步骤。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初稿为“到”字,后来改为“过”字,又改为“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

这一“绿”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早春的景色,而且用得很有气势,所以能流传千。

3. 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变得优美

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

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

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

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

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

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

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

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

“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

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

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

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

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

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

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

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

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

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

4. 有关语言文字的作文怎么写自己、同学或亲人方面的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文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虽不象文学创作必须达到艺术的地步,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文字,不讲究文采,就不能生动的表现新闻事物的本来面貌,就不能吸引人、打动人.作文文字表达得好与坏,关系到一篇作文的成败.因为,文字是直接同读者见面的东西,生动的素材,巧妙的构思,最终还得要借助文字来表现.因为读者是很难了解你头脑里是怎么想的,只能看到你笔下是怎么写的.高尔基曾借用俄罗斯民间的一个谜语,形象地说明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是什么呢?”这就是语言文字.在写作文时使用语言文字,同在绘画上使用颜色很相似.画家把一个颜色盒子放在面前,就凭着这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绘出五光十色的画卷来.同学们写作文,就是运用生活里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巧妙地把它们组织穿插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篇篇有声有色的好文章.在写作文时容易在语言文字上犯两个毛病: 一是轻视语言文字的锤炼.以为写好作文,全凭一种“写作的灵感”,文字的好坏关系不大.结果,不讲究语法,不讲究修辞,语言拖拖沓沓,文理不通.素材本来很好,但是,因为语言文字没有用好,就像一个很新鲜的水果掉在垃圾堆里一样,水果的味道再好,可有谁愿意捡呢?二是追求华丽的词藻.以为形容词越多越好,写出的作文很不协调,就如同把一个本来很朴实的姑娘装扮得大红大绿,活像戏台上的傻大姐一样,人和服饰极不相称. 好的作文,虽然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却不凭借华丽的词藻.他的语言一般都很朴实,恰如其分,在朴实无华的行文中,显示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写作文,切忌堆砌美丽的词藻,不要以为形容词用的越多文章越美,更不要在桌子上堆一堆报刊杂志,东引一句,西摘一句,应该朴朴实实的把事物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 根据每位同学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采用一种经过略略加工的口语化语言.这种语言,即以口语为基础,又经过一些必要的文字加工.因为接近口语,便于掌握;又因为经过加工,在朴实中显示着美. 怎样掌握这种经过一定加工的口语化语言呢?在写作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这样两个环节: 一是用说文章的办法写文章.“说文章”,就是在落笔之前,不妨将要写的内容,先原原本本地复述一遍.复述的时候,要尽量讲的生动一些,做到中心思想明确,重点突出.把这种口头复述的形式,用笔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你要写的文章.这就叫做“用说文章的办法写文章”.二是进行恰到好处的加工.口头表述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见诸文字.口头讲的绘声绘色,形成文字不一定就生动感人.因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表达虽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毕竟不能完全画等号.所以,在变成文字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修饰,是完全必要的.请注意!这种修饰和加工要恰到好处,加工的目地是为了使表达更趋向准确、鲜明和生动,不要成为画蛇添足,使生动活泼的口语改变腔调,将洋溢着生活气息的东西淹没掉.在写作实践中,这种经过加工的口语化语言运用得如何?我们写完一篇作文以后,不妨检验一下.检验的方法,就是将写好的稿子朗读几遍.读起来琅琅上口,就说明你运用得不错;念起来拖拖沓沓,说明毛病不少,应该边读边改,直改到流畅、生动、轻松、活泼为止.要掌握驾驭文字的本领,根本的途径是“勤学苦练”.“勤学”,就是要向周围的同学学习,多听多记,日积月累,把同学们新鲜活泼的语言积储在自己的文字仓库之中;同时,还要上课注意听讲,重视向书本学习,古诗、古文、名著、范文,广泛涉猎,从中提取千锤百炼的词汇和优美动人的语言.在“勤学”的基础之上,还要“苦练”,多写多用,将文字仓库积累的东西逐步运用自如.这样我们就掌握了文字表达的本领,写起作文来,就能“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5. 怎样把文章写得朴实却不简单

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思来想后了好久!

这还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本人的写作风格也也是走华丽线路,喜欢行文唯美绚烂,华彩非凡。但是个人的风格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自己培养起来的,因为我自己就是比较喜欢唯美风格的文章。我想楼主估计楼主以前应该也是这样吧。.

其实文风的转变,我认为并不难,主要是自己的观念,只要自己的观念转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自然也就转变了,不过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强催不来,所以我推荐楼主,多读背一些文风质朴的大家作品,一点一滴的下功夫修改自己的文章,我是始终坚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我相信楼主在修改自己文章的过程中,会慢慢的发现自己的风格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慢慢的在发生着转变了。

不过,另一方面,我不知道楼主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明明腹中空空如也,却下笔龙飞凤舞,洋洋洒洒!我以前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时候写出来的文章,自己读起来现在感觉就如华丽的薄纸一样,乍一看神采飞扬,实则腹中草莽。不知道楼主是否有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种问题说来很简单,就是古人所说的“胸怀文章千古事,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好意思我改了下),学识不深,钻研不精,自然容易泛泛而谈,如泥牛入海一般,难有踪迹。所以我推荐你,好好把自己的底子打一打,等到功力大成的时候,出文自然如行文流水,古朴无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