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故事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9
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今湖北老河口市)人,故里为今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沈湾村,原系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富乡村,1949年划归谷城。后曾封申地(约在今黄浦江下游一带),又称其为“申胥”。春秋末期军事家、吴国大夫(古代官职)。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伍奢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城)的营造者,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伍子胥协助吴国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吴王夫差执政时,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其杀勾践攻越国,夫差不纳。后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喜乘机进谗,说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所灭。
伍子胥画像
一夜白头(过昭关)
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画了他的画像,贴在城门口,严加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奔吴国,要过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昭关镇)。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是边境重地,防卫森严。
伍子胥只好躲到山中,恰好遇到东皋公。东皋公是名医扁鹊的弟子,他根据悬赏令上画图认出了伍子胥,他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东皋公把他带进自己的居所,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对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去一样,先生有什么办法吗?”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们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
到了晚上,伍子胥寝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全白了头,不由暗暗叫苦。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蒙混过关。你头发白了,不用化妆,别人也认不出你来。”
这天,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模样,而伍子胥和公子胜装扮成仆人,几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官兵缉拿,伍子胥等人趁乱过了昭关。官兵追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人了。皇甫讷、东皋公与守关长官都相识。于是,此事安然过去。
没想到伍子胥一夜白头居然是“焉知非福”。后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成了歇后语。
伍子胥过昭关(连环画图画)
仙人渡
伍子胥过韶关时,被人知道了他和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起逃亡。为了安全他把公子胜托付给了一个可靠的人,独自隐行。
这天,伍子胥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慌不择路跑到一江边,无路可逃。
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连忙上船,小船飞快隐入芦花荡中,岸上追兵不见伍子胥踪影,悻悻而去。小船到了对岸江边,渔翁见伍子胥面黄无力,便上岸去给他弄吃的。
渔翁一走,伍子胥起了疑心,莫非渔翁要去告发?于是他藏到了芦苇深处。没有多久,渔翁带着食物回来了。见没有人,就对着芦苇丛小声喊:“芦中人,芦中人!”伍子胥从芦苇中走了出来,狼吞虎咽地把食物一扫光。
伍子胥解下身上佩剑送给渔翁说:此剑上面刻有七星北斗、龙跃于渊,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价值百金。您老人家今天救了我的性命,我无它报答,以此答谢。
渔翁说:“我听说楚王下令擒获伍子胥的人,可以得到粮食五万石,得到楚国最高的爵位。我既然救了你,难道还贪图这把剑吗?”
渔翁催促伍子胥赶紧离开。伍子胥千叮万嘱渔翁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翁从伍子胥手里拿过七星龙渊剑,仰天长叹一声,横剑自刎。一股仙雾慢慢升上了天。
伍子胥后悔莫及,感激不尽,怅然离去。
伍子胥雕像
筑阖闾城
吴国最初的封地在今江苏省北部地区,到了春秋时代,都城南迁至长江北岸。春秋后期,吴国都城面积狭小,又地处太湖边缘的低洼地区,上承洪水过境,下受高潮倒灌,有江海之害。吴国与上游的楚国频频爆发战事,都城深受威胁,被迫再次南迁。吴王阖闾所看中的地段,是长江以南、太湖东面的姑苏地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
伍子胥从无锡的阖闾古城率领人马,不辞辛劳来到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考察地理和水文条件,将城址选在太湖东岸的丘陵和平原之间:西面有湖泊、丘陵为屏障,不利于楚国进军,且能为筑城提供大量石料;而东面平原沃野、鱼米之乡,正是绝佳的大后方。城址北近长江,西依太湖,溯三江而上,既扼太湖下游河道的咽喉,又位于低丘山岭至平原的过渡地带的高处,比周围地势略高,这样可避开太湖洪水的直接冲击,又得水利交通之便。胥溪、胥浦的开掘和疏通,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
姑苏城
【链接】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夫差赐剑逼其自刎时,他对身边人说:“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人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而掘地三尺,得糯米砖充饥。从此,苏州百姓为了纪念并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与忠烈,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吃年糕,流传到今天。
2000多年来,虽然经历过朝代的变迁和战争的破坏,但苏州古城格局几乎没变,依然屹立于原址之上,没有整体遭水淹、不得不重建等“城建浪费”现象,这足以证明伍子胥的眼光和智慧。因此,伍子胥是名副其实的大建筑学家、规划大师。
胥门
掘墓鞭尸
伍子胥助吴王阖闾攻楚五战五胜,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入楚后想的就是报仇,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的墓。原来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后来经一个侥幸逃脱的工匠指点,伍子胥最终找到了楚平王的墓。他令人掘开陵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拿起鞭子抽打解恨,一股气抽了三百下。
楚国大夫、伍子胥昔日好友申包胥逃到山中。他听说伍子胥掘墓鞭尸后,让人对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能战胜天,天也能毁灭人。您曾是楚平王的臣子,曾经拱手称臣侍奉他;今天竟至污辱死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阳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
孔子对伍子胥的“掘墓鞭尸”比较认可。孔子的学生问他:“笞墓何名乎?”孔子回答说,“子之复仇,臣之讨贼,至诚感天,矫枉过直。乳狗哺虎,不计祸福。大道不诛,诛首恶。子胥笞墓不究也。”
此事《史记》上也有记载,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分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
伍子胥掘墓鞭尸(连环画)
忠谏捐躯
吴王夫差因胜利渐渐变得骄傲起来。伍子胥为了吴国的江山稳固,就不断劝谏吴王。
伍子胥第一次进谏是要夫差杀死越王勾践。
伍子胥深知,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践归国,无疑是放虎归山。吴越争霸数年,如今吴胜越败,不趁机斩草除根,必留后患。勾践进献美女西施,是越国实施的美人计,西施后来离间君臣、使吴王大兴土木,导致兵乏民困,印证了伍子胥的远见。
勾践认为像越国这样的小国,国君被俘和被灭没什么区别。加之西施把他迷得神魂颠倒,整日游玩、贪图享受、不理朝政。他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对伍子胥的忠言进谏,他不屑一顾。
伍子胥的第二次进谏是和夫差在军事上的分歧。
夫差在灭越之后,有了争霸天下的决心。他先是起兵伐鲁,打败鲁国,和鲁国签订了和约。夫差听闻齐国新立国君,国家不太稳定,就有了讨伐齐国的主张。伍子胥根据当时的大势,没有同意夫差的想法,但是后来夫差任命大将讨伐齐国,大败齐国十万大军。伍子胥建议夫差见好就收,应该先扫平离吴国近的越国,这样吴国攻齐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吴王拒不采纳。
伍子胥预知吴国不久将会灭亡,便乘出使齐国之际,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大夫鲍牧。奸臣伯嚭一心想除掉伍子胥,他就此事他向吴王夫差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通越谋反之心。吴王夫差听后信以为真,当即赐剑伍子胥,令其自刎。
伍子胥自刎前对门下舍人说:“我死以后,将我的眼睛悬挂在都城东门,我要亲眼看到越国伐吴,吴国的灭亡。”说罢自刭而死。这天是五月初五。
公元前473年,越国攻破吴国。夫差临死之际,令手下将其双眼用三寸帛遮住,说:“我无面目见伍子胥也。”于是自刎而死。
涛神与端午节
民众听闻伍子胥的尸首被抛入江中,都纷纷取出家中的食物,用叶子包好,丢入江中,防止被鱼虾吃掉。后来,他们把伍子胥的尸体从江中打捞上来,在江边的山上埋葬。
伍子胥死后,民众传言他化作了涛神,在江上兴风作浪,掀翻过往的船只,溺死船上的乘客。民众认为伍子胥因为冤死,所以怨气很重,就发泄到江面上。
为了平息伍子胥的怨气,每年伍子胥冤死的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划着小船,船上装着用粽叶包着的糯米等祭品,到江心将祭品丢入江中,来祭祀伍子胥。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子胥恚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今时会稽、丹徒大江、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人们通常认为,五月初五这天的一些活动是用来纪念屈原的。但在江浙一带也有说是用来纪念伍子胥的,因为伍子胥比屈原早了好多年,两人都是为了国家而死。
伍子胥墓
伍子胥墓祠
吴王夫差命人将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江中后,吴国人哀怜他,为其在江边山上立祠,后来这座山就叫做胥山(今江苏省吴县西南)。
伍子胥的墓,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付家寨。光绪年《光化县志》记载:“富村乡,安古地方,距城三十,民多大族,为周伍子胥故里。”
司马迁《史记》记载:伍子胥死在吴国,但他的坟却在光华富村乡。这是何故呢?
光化(现改名为老河口)民间传说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后,故里官宦、士绅、乡亲,将他的尸骨偷运回富村乡安葬。为防盗墓,筑了一百座坟,九十九座假坟埋在江西(汉水西边),真坟埋在江东,并修有一庙。
明朝正德年间《光化县志》记载:“伍举墓在富村乡,今存石器。” 伍子胥之墓现仍在,位于今老河口市付家寨镇陈家港村委会铁匠沟村(陈家港原隶属富村乡),墓座南向北,长13米,宽10米,高3.5米,墓上仍有石器。1986年4月,在陈家港村曾发掘战国墓一个,出土铜器、陶器共七十多件文物。此墓为陈家港村战国墓群中之一墓,位于伍子胥墓附近。
过去富村乡建有伍子胥祠庙,历代名人骚客赋诗撰文,留下许多墨迹。明代襄阳府古长史储玉诗:“富乡遗祖墓,忠孝两间无,慷慨生鞭楚,从容死谏吴,平生英气洁,万里怒涯呼,再拜荒祠下,刚风凛发肤。”
另一说伍子胥墓葬在江苏苏州吴中区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墓封土高约1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吴相国伍公之墓。原墓在文革中被平毁。在苏州建城2500年(1986年)之际,该墓修葺一新,墓家直径3米,高1米,全部花岗岩砌成,周围遍植翠柏青松。还有吴相国伍公鸱夷藏处碑和重建胥山祠记碑等今均无存。近处还有二妃墓、拜将台等古迹。
胥口镇传说是伍子胥被吴王抛尸的地方。胥口地名因伍子胥而来。
为了纪念伍子胥,民众称伍子胥被吴王抛尸的地方叫胥口,在胥口建起了伍子胥墓和胥王庙,把附近的山叫胥山,把伍子胥主持开挖的运河叫胥江,把临近的湖(濒临太湖)湖叫胥湖。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