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豫适教授在学术领域发表了多篇深入研究的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多个领域。在2010年1月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中,他发表了《〈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探讨了这部作品与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2009年6月的《文艺理论研究》上,他分享了关于“论著”如何提炼核心内容的见解。
在2008年6月的《中文自学指导》中,他给予了《明清文学散论》详尽的评价。2007年,他在《华夏文化论坛》上提出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观点。同年1月的《明清小说研究》中,他赞扬了王进驹的《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肯定了该书的创新见解。此外,他还参与了关于古代文学研究新视野的研讨会和论文集。
郭教授在2006年3月的《红楼梦学刊》后记中,讨论了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同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他深入剖析了嘉、道时期章回小说的类型问题。关于《林译小说研究》,他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上撰写了序言,展示了对翻译作品的独特见解。
郭豫适教授的论文涵盖了古代小说、文化遗产、红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他的学术贡献丰富多样,不仅有深度的理论分析,也有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评析。他的学术态度严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革新有着独到的见解。
郭豫适,1933年12月,教授。广东潮阳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及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校委员会学科评议员、中文学科组召集人(之一)。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