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怒批“内卷”,国产轮胎...被点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08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此前,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部分行业存在着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

众所周知,中国轮胎大而不强,即便近两年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但无论是轮胎厂还是经销商,亦或是门店,内卷问题仍然严峻。

今天,车辕车辙就带大家盘点一下,中国轮胎行业“内卷乱象”。如何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值得深思。


轮胎行业内卷乱象

1、赊账

近期,“仅退款”成为热点话题,在2021年拼多多推出这一服务后,抖音电商,甚至是淘宝、京东也增加了关于“仅退款”的服务规定。

“仅退款”和轮胎行业里的一种现象很像,那就是赊账。同样是商家被薅羊毛,同样是全行业跟风盛行。

多少经销商门店因为赊账倒闭?多少合作伙伴因为赊账失去彼此的信任?多少厂商因为赊账分道扬镳?然而,赊账并没有消失,而在轮胎行业里愈演愈烈,越赊越多。

2、只要生产日期一年内的轮胎

不知从何时起,轮胎经销行业盛行起一阵邪风,那就是拒绝“库存胎”。所谓的库存胎,即生产一年以后的轮胎。部分经销商认为,这样的轮胎性能、质量不如“新鲜”的轮胎。同时,对轮胎“新鲜度”也在卷,时间要求慢慢的从一年变为了半年,这让轮胎厂很是头疼。

相关从业人员都知道,刚制成的轮胎橡胶分子和相关化学成分并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让这些化学物品沉淀和释放后,才是安装使用的最佳时候。不同厂家的轮胎,制作配方和生产工艺不尽相同,所以并没有严格的通用标准。

进入稳定期的轮胎,不仅耐磨性有了极大地提升,同时使用寿命等指标也处在极佳状态。再结合轮胎厂商建议的使用期限,出厂6-12个月的轮胎,日期都是极好的。轮胎不是大白菜,不是越新鲜越好!

3、发票背后的猫腻

卖轮胎利润越来越低,许多经销商为了提高利润用尽了千方百计,走上了偷税避税这条弯路,不开发票、虚开发票是他们的常用手段。

甚至有的经销商为了吃到厂家的返利,发票造假、发票买卖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然而,即便有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为,轮胎经销商也常常因为厂家以完不成任务、政策更改、违规等理由,被一票否决,依然拿不到返点......

其实,中国轮胎最大的内卷,莫过于卷价格——价格战、售后差、减重胎、赊账等等一系列乱象,皆由价格内卷而生。

卷价格的背后,不是产能过剩

有人说:“价格战的本质是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国内又上了很多新项目,市场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意义”。其实这是不严谨的。

虽然新项目不断上马,但多数产能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出口市场。在轮胎原配和替换市场,国产品牌也加速对外资品牌的替代。

今年上半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较上年同期增10.5%至5.2592亿条;上半年共计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3.309亿条,同比2023年增长10.5%。中国轮胎出口占产量的一半以上,且出口增速与产量增速相对一致。

原配市场方面,7月数据还没出,我们以6月的数据来看: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批发市场份额64.8%。

按照乘联会预测,2024年全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有望突破2200万辆。若自主品牌全年市场份额占比65%,其中50%原配国产轮胎来计算,2024年全年,中国车企为中国轮胎品牌创造了约2860万条配套需求(不含备胎)。

市场需求旺盛,目前,中策、玲珑、赛轮等头部企业,将原先出口和替换市场的产能,转移到原配市场。而原先的市场缺口,则被其他中小企业补上。

替换市场和原配市场基本相同,由于消费降级等因素,高性价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并逐步超越国外品牌。

车辕车辙认为,当下价格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轮胎品牌没有定价权。

品牌向上,才是唯一出路

车辕车辙认为,当下价格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轮胎品牌没有定价权。

什么是定价权?定价权就是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不限于上下游关系。与历史传统和重要性有关。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外资轮胎企业的年报,有一项“价格/产品组合收益”。在面临原材料、运费等成本上升时,企业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甚至带来利润增长,这就是企业的定价能力。

有定价权的企业,往往掌握整个产业的利润大头,例如手机业的苹果、鞋服业的耐克阿迪、汽车业的丰田大众等等。

拥有定价权后,这些西方大牌经久不衰,即便价格高,消费者也愿意为其买单,或者说,因为缺乏别的选择,只能为其买单。他们通过技术先发优势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再通过资本、营销、收购等手段,保持优势,并保证不会有其他品牌替代它们。

一旦这些掌握定价权的企业蛋糕被触碰,便会实施贸易制裁、科技制裁。华为和中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便是最好的例子。当然,轮胎行业也是如此。美国、欧盟、南非、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地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

不幸的是,国产轮胎无法继续突破,已经不受市场因素影响,而是受政治因素影响。对中国轮胎提出调查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资本。

例如没有本土轮胎品牌的南非,是当地普利司通、大陆集团、固特异和住友橡胶四家企业,申请制裁中国轮胎。即便南非轮胎进口商协会反对,称对中国轮胎征税后,南非消费者购胎成本将上升17%-41%,依然无济于补。

在舆论方面,你可看到,大部分西方轮胎测试媒体在测试中,都会选一款中国品牌“垫底”。他们用2000元一条的国外旗舰产品,和几百块钱一条的中国经济型产品进行对比,抨击中国产品性能落后。

当然,中国轮胎也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主题,继续品牌向上之路。从近几年的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对新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不难看出,轮胎行业无序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车辕车辙相信,国产轮胎崛起依旧势不可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消费者要保持文化自信;轮胎企业要坚定信心,继续做好产品。有祖国这一坚强后盾,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国制造也会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辕车辙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