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有的价值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4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自晚清以来,中国人在如何看待“世界”这一问题上经历了深刻的转变。从最初的“天下”中心观念,到后发现代的被动接受,再到如今的积极参与和大国责任意识,中国的世界观经历了悲情与自满的双重洗礼。

晚清时期,中国以“天下”自居,对西方的现代世界抱有敌意,这种敌意源于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和悲悯。然而,随着中国逐步崛起,经济实力的增强让国人对“世界”有了新的期待,一种自满和自负的心态开始显现,试图主导全球事务。然而,这种急切的自恋并不理性,真正的现代世界观应该是融入世界,成为平等一员,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

“天下”观念下的中国,曾以自信和从容面对国际关系,朝贡体系的运作体现了这种自信。然而,当“世界”体系取代“天下”,中国失去了原有的从容。实力的削弱、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对新秩序的陌生感,使中国在应对国际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西方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冲击下,中国被迫接受了一个与传统“天下”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西方国家的战争手段,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更在道义上让中国蒙羞。晚清时期,中国曾试图通过民间力量抵抗,但最终在内外困境中臣服于西方的“世界”体系。

在悲情主义的笼罩下,中国形成了被动挨打的历史观,将同情与侵略对立,这在外交政策上表现为“一面倒”的倾向。受海禁政策影响,中国对西方的看法固化为侵略者与受害者的二元对立。这种情感驱动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在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时,难以摆脱道义上的束缚。

在现代“世界”中,中国需要转变视角,从被动的悲情主义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当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才能摆脱历史的束缚,塑造出更加成熟、理性的世界观,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与共赢。

“世界秩序的中心并非中国,其学说与传统观念迥异,中国的地位曾一度低位。”这一现实提醒我们,中国需要从历史的悲情中走出来,接纳并适应全球化的世界,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