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9-09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众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民族性、时代性是相统一的。我们应该从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宣传对象和宣传主体上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人们在实际感受和享受改革开放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在逐步增进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掌握、接受。这种理解、掌握、接受的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与实践结合、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物质力量”的根本途径。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推进它的大众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用来指导实践活动的。科学的理论总是来源于大众并结合大众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任何一种脱离大众需要的、孤立封闭的理论都必将被大众所抛弃从而最终走向灭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大众”相结合,只有在“大众”中找到生长点、创新点,满足“大众”的诉求和利益,才能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根据政党发展规律,当政党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后,其理论也相应地在意识形态中居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确立,不是统治阶级单方面自上而下的“文化操纵”过程,而是一个在大众积极参与过程中不断获取他们的理解、掌握、接受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警惕和防止以“官方化”取代“大众化”的倾向,并且要通过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三)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现,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的理解、掌握、接受的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涵

  所谓“大众化”的含义是适合广大群众需求,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从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运用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掌握、接受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大”是量的规定性

  大众化的“大”是从量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加以界定。从历史角度看,“人民群众”作为一个历史性、时代性的概念,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工农兵,还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构成也将会越来越趋向于全社会的“人”;从共时性角度看,“人民群众”就是要跨越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地域等界限,超越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因素造成的障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接受和践行。

  (二)“众”是质的规定性

  大众化的“众”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而,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质”。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内容上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形式上符合中国人民群众的要求,才可能被中国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接受和践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众化”具体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邓小平理论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线展开;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主线展开;这三者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始终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其中,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判断改革成功与否、各项工作好坏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主张人民“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的服务导向,表明着其不断突出人民群众主体性的意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因此,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大众化”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众化”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接受和践行的过程,又包括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其中,前一个过程是后一个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前一个过程也就不可能有后一个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前一个过程的深化和升华。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应该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着力把握好以下五个关系: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大众化与科学性的关系,大众化与实践性的关系,大众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大众化与时代性的关系。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

  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

  (二)大众化与科学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其大众化的前提,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刻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为科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因为科学理论不被群众掌握,就无法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就无法发挥其作用。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明确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体现在理论的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经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2]邓小平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3]

  大众化绝不是一般化,更不是简单化、庸俗化、粗俗化简单说教,而应是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但通俗化不是庸俗化,要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庸俗化而降低了其科学性。而是要在保持其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既简明、扼要,又易记,使之具有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精神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逐渐内化为群众的观念、意识、素养。理论的大众化必须以科学性为引领。

  (三)大众化与实践性的关系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特色的过程,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能通过人民群众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来得以展现和确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既是发挥理论“改变世界”功能,实现理论的实践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群众,在最广阔、最深刻的人民群众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理论要能被人民群众应用于实践,就必须具有实践特色。

  (四)大众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民族特色的过程。民族性也就是大众性,凡是能为大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都是民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实现大众化奠定广泛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价值认知基础。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在研究、阐述和宣传中,运用中国民众习惯的语言、习惯的思维方式、乐于接受的形式,并充分吸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从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民众的感召力和亲和力,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五)大众化与时代性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特色的过程。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基本出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主题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主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科学反映和代表各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理论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指导新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只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时代特色,就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要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涵和要求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实践中,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运用最新成果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能力。同时,还要采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传播手段和表现形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离开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便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

  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路径

  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宣传者、教育者的职责所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在宣传内容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内容的通俗化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提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4]坚持“三贴近”原则,实现宣传内容的通俗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贴近实际,就是理论宣传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生产的实际,解答实际问题。贴近生活,就是理论宣传要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采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老百姓的语言来阐释理论。贴近群众,就是理论宣传要关心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简单的说,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理论宣传要做到通俗化,要向老百姓学习,要采用适合民众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理论阐述清楚,要集中解答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解答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要用平民化风格,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都喜欢看,而且能看懂。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术语和文件语言上,必须实现向“大众话语”的转换,要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像化,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在宣传方式上,坚持多样化原则,充分运用现代大众传媒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不仅要求语言文字上得到人民的喜爱,而且必须做到形式上也受到大众的欢迎,即通过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理论宣传者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不断改进理论宣传的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大众传媒。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而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载体。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舆论工作,是我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社会阵地。大量事实证明,西方敌对势力颠覆外国政权,首先是利用媒体,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制造思想混乱,进而搞乱社会,乱中取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习惯于在国际舆论的非难中前进,更要充分掌握国内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发挥大众传媒教育人民、宣传社会的重要作用。要把理论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把理论宣传融入文学、艺术、广告、信息等之中,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入耳入脑,让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宣传对象上,坚持层次化原则,做到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实质上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去教育我们的干部,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我们的群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对象,也就是教育的对象。而教育对象是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多样差异的群体。因此,在教育、宣传中,应该对“大众”进行群体、层次的划分,区别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合不同对象群体的、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内容。

  对领导干部,重要的是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关键要解决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的问题。要着眼于提高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引入专题辅导、开展系列研讨等形式,促其系统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对普通党员,要着眼于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组织座谈交流、开展教育培训,促其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理论思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的青年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在他们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帮助他们学会用理论的思维分析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学会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很有帮助;对一般群众,要着眼于强化创业本领、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把理论宣传、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到创业富民的实践中去。

  (四)在宣传主体上,坚持专业化原则,加强专业宣传队伍建设

  宣传队伍专业化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本质在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群众、引导提高群众,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者、宣传者、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在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如何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新矛盾、新困难,如何进行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面对社会不同层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问题的不解和困惑,如何进行有的放矢、通俗易懂的社会宣传?这些挑战都迫切需要建设相对稳定的具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专业化宣传队伍。

  如果没有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是很难胜任这个工作的。无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需要建设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宣传队伍,特别是要培养造就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及时掌握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的新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升华;及时把握人民群众对现实理论的新期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惑释疑,特别是把理论宣传与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在他们身边、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