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0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影响力的迅速攀升,中文已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汉语热愈演愈烈,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理好跨文化的交际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关系到汉语的世界推广,更关系我国的外交影响,所以本文从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入手,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展开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意识 重要性
  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可以这样界定“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1]在学习中文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语言是植根于文化的,同样语言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习得语言背后文化的了解过程。
  一、如何在对外汉语教材中体现跨文化意识
  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把文化融入教材,如何用文化带出知识点,用文化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适应有不同的阶段,有蜜月期、沮丧期、恢复期、高涨期等,那么在编写教材时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学习者的心理来合理安排文化的输出,才能帮助学习者渡过艰难时期,同时在有利时期最大限度地取得进步。在文化适应的蜜月时期,因为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在高动机的条件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教材安排上,可以加大文化的内容的广度,让学生多方位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在语言知识的安排上,应该注意难度的安排,不要过早提高难度,而应降低门槛,让学生轻松入门。比如汉字的教授,这一时期就可以规避,特别是对于欧美学生,欧美学生学中文很大程度是为了交际,他们对于汉字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所以,在蜜月期,不需要立刻导入汉字教学,而是主要以语音和语法为主,让学习者可以立竿见影地感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从而尽可能拉长蜜月期。在文化知识的编排上,应该注重文化的对比,针对性地国别化地展示文化的异同,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对日本同学的汉语教材中,可以从中日文化上的异同入手,如两国都有茶文化——日本的茶道和中国的品茶,可以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到了文化适应的沮丧期,这个时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瓶颈期,也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高原期。在这个时期,语言学习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困境,学习者对于新文化很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语言的难度在不断地提高,可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并没有随之提升,因此这个时候就要适时地改变教材的编排。在知识点的选取上,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两国语言的相似点、文化的交集点,从而拉近学习者本国文化语言和中国文化语言的距离,帮助学习者找回自信,从而渡过学习的瓶颈期和高原期。特别针对欧美学生,由于欧美学生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这段时间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多对语言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从而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知识的脉络,理清思绪。而在文化适应的恢复期,这个时期学习者逐渐感觉到语言能力的提高,逐渐恢复了学习的兴趣,教材的编排便应该注意文化知识的深度,提高语言知识的难度,并且注重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时感受语言背后承载的中国文化,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魅力,因为这段时间,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接受度,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深度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二、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外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对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才可以顺利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的跨文化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于学生的管理上,学生的管理是指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态度。中国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中国的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上是属于教师主导型的,更多的时候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师生的互动,还是属于应试教育。然而像欧美国家的学生,他们学习主要靠的是兴趣,学习的兴趣占了他们学习动机的绝大部分,因此教师在教授欧美学生汉语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多地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是日韩学生,他们学习的紧张度较高,自尊心较强,所以要尽量让学习氛围轻松和谐,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降低学习的强度,从而让日韩的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新知识。而对于泰国学生相对松散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就应该注意加紧监督和课后的辅导。根据学生主体的不同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是跨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有意识地加入文化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感受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教学中加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深刻理解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第二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仪器,比如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更加直观、更加生动的理解与记忆。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基础语法阶段,在这个阶段交际的范围和词汇、语法受学生的语言水平的限制,所以只会简单的交际对话。二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以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创设相关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目的语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三是在课后开设相关的交际活动,增加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可以与目的语国家的学生,或是学习相同目的语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让学生多接触实际的外国文化,通过交流会或外语角等形式展开。课堂以讲解为主,而在课后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后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外延。四是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了解词汇的内涵,从而明白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目的语国家文化结晶和提炼。所以在词汇的教学中要注重内涵的挖掘和比较。五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阶段,品味中文的言外之意,理解中文追求的意境和意象,这是汉语学习的最高级阶段,需要坚实的语言基础,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语言的理解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