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是最好的生命形态 ——听周老师讲座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在我看来,周老师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对工作的态度,饱含热情地审视教学、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因为热爱,故能眼明心亮,处处留心;因为热爱,故能积极思考,永不停歇。他是持续发现问题的人,也是积极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解决方案的人。

我很难说他热爱的是“教育事业”,因为他从未抒发对教育的理解和情怀。他不提学生、不提我们这份职业最容易触及的社会价值感。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判断出,周老师的学生是幸福而收获颇丰的。他不提,不代表他不是。

他的热爱,似乎更为强烈地投注到对个人价值的不懈实现,对个体生命力的不竭挖掘之中。他爱的与其说是一份职业,不如说是生命本身;他讲的与其说是工作、科研的态度和方法,不如说,是教给我们如何对待、规划自己的人生。

一、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自己

对许多老师而言,从初入职时的迷茫、艰难的探索、长期无法突破的挣扎,到随之而来的职业倦怠,再到中规中矩地按部就班,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成长”脉络,只不过成长的多半只有年龄。

周老师讲座时一句戏言,说似无心,却深含奥义: 不做事,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可能因为语文学科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在语文人圈子中,老师们多半谦和内敛,保有传统文人淡泊自守的精神传统。语文人团体相较其他学科,散淡自由的气质更为显著。但对现代精神而言,积极进取的浮士德或许才更值得推崇。在现代文化中,与众不同并不可耻。相反,它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维度。

敢于与众不同,才有可能主动地谋求自我发展,让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往更高、更快、更强的境界奔赴,不断地释放能量、挖掘潜质,最终实现自我。

有了这样的“野心”,也就有了发展自我的不竭动力。外部的压力虽有效用,来自内在的主动成长的需求,才是帮助我们攻克一道道难关最根本的力量。

二、主动成长的关键:规划

规划是一种管理的艺术,管理时间、精力和才智。周老师说,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第一次成长是站稳讲台,成为一个经验型教师,一般需要八年时间;第二次成长是成为专家型名师,大约需要十五年或更多的时间。

个人资质不同,这其中的时间点自然无法一概而论。但当我看到如此明晰的职业规划时,心中不免怅然:如能在职业初期就有前辈如此指点,该多么幸运。

对许多新老师来说,如果有足够的规划意识,职业生涯的前几年就不会放任自己的盲目和苦闷。相反,一切成功的、失败的经验,都会变得富有意义。因为站得足够高,知道这一阶段是自己的必经阶段,故而能用更为平和、积极地心态去面对一切,不被一时的情绪牵引,不会沉溺在挫败的情绪中无法自拔。清晰的成长意识可以帮助我们超越一时一地的得失处境,不迷惑也不迷茫。

而经过前一阶段有质量、有规模的积累,当我们开始第二阶段的突破时,一切都会变得水到渠成。

三、积极学习、积极思考,保持健旺的生命状态

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学习和思考都是最实用的“续命”良方。当我们有主动发展需求时,“思考”会成为本能。但仅仅让思考停留在灵光乍现的“初始”阶段,它带给我们的价值就变得非常有限。每次培训学习,当我听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见解与自己不谋而合时,都会异常兴奋,但转念又深感惭愧。我的思考是碎片式的,不成体系,也无法深入下去。唯有通过不断阅读,借助新的概念、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才能让“灵光”的种子扎下根来,开出绝美的花。

整个听讲过程,除了赞叹周老师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外,便是对他熟稔地援引若干知识框架而敬服不已。理论的意义大概在于让我们对问题的捕捉更加准确并具有穿透力,敦促我们向更深处前进。

因此,坚持阅读、大量阅读、热点阅读、多学科阅读,将会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

四、文字是最好的留痕方式

早在读余映潮老师的文章时就已经深知“输出”的重要性,但我个性实在惫懒,无法坚持,乃至从教若干年,手头空空荡荡,内心慌慌张张。此次周老师示之赤诚,可谓“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发现写作的契机,一篇篇论文的缘由听下来,让人直冒冷汗。周老师抛出的金句,足以让我掘地三尺亦无处自容: 成就都是在繁忙中取得的 。说到底,“忙”不过是“懒”的遮羞布。

主动成长、做好规划、大量输入,这三点好比足球赛里一次漂亮的进攻过程,开球、传球、过人,撕开防线切入腹心,而“坚持输出”便是临门一脚。进攻打得再漂亮,缺少了这临门一脚的抽射,完美的技术和配合最终也只能淹没在一片遗憾声中。

“写”是让自己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变现”的最重要环节,更重要的是,这些被写出来的东西,将会通过传播,辐射到更大的人群中,产生更大的价值,为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贡献力量。这样想来,“写”是一种责任,对自己负责,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负责。

周老师的写作意识极为强大,工作中蛛丝马迹都不会被他放过,或许也正是这种“写”的冲动在倒逼他更加勤奋的思考和学习。

以上,是我听完讲座之后的一些思索,大约因为内心过于不平静,文字粗暴不堪。但其实我所收到的冲击远不止这些,大有靖节先生“觉今是而昨非”的肺腑之叹。原来,一个不断涌动着激情与热爱的人可以有如此健旺的生命形态,如源头之水,汩汩而出,既静默无声,又奔腾不息。

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专注精神耕耘的人,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今年可谓是我的幸运年,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教研活动中,我都有幸邂逅了几位这样的人。人到中年,我方才得以放下自己傲慢,意识到世界上有如此多可敬的榜样。回想过去若干年犹如井底之蛙,不可一世,真是让人羞赧不堪。好在实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

衷心感谢周老师!也衷心感谢李老师给我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

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