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当襁褓婴儿渐渐长成活泼灵动的幼儿,父母所付出的心力已不仅仅于食衣住行方面,「教养」问题才是真正令许多爸比妈咪烦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总讲不听?为什么孩子越教越坏?检讨孩子的调皮行为之前,是否成人应先检视自己的管教方式正确与否。 孩子讲不听、教不会?

每个宝宝都具备不同的特质,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性格也会有所转变,当父母因孩子的举动气得火冒三丈时,不如先静下心来想想,孩子是否正在提出需求?关于这场永不停止的教养战争,家长到底应该如何接招,才能在回应宝贝的同时,达到正确管教的目的。

理解宝贝发展特质

孩子在不同时期会展现不同发展特质,我们不会要求刚出生的宝宝自己吃饭、上厕所,也不会放任3岁宝宝自己过马路。透过理解孩子的发展里程,有助于父母接纳其各种行为发生的原因。

0 ~1 岁,与陌生世界问好 刚出生的孩子每天吃吃睡睡,却也造成父母不少困扰,格瑞思心理咨商所杨琬琳心理师提到,大部分家长会为宝宝没来由的哭闹感到心力憔悴,事实上,0岁宝宝正努力建立与环境间的信任感,必须透过父母与照顾者们引导,习惯崭新环境。有些成人过度担心宝宝哭闹,反而对其产生惧怕心态,不敢轻易靠近,使孩子缺乏与父母亲之间的连结。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回应宝宝的需求,让他产生对外在世界的信任与安全感。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洪梅祯指出,刚出生的宝宝视力发展尚未完全,对于自己的动作也无法精准掌控,若父母能多陪伴孩子与外界互动,能协助宝宝更迅速建构出世界雏形。

1 ~2 岁,错误中学习 1岁后,宝宝渐渐开始能掌握自己的身体,例如爬行、走路等,虽然控制得还不够精准,但对于方向、动作等大动作已能随心所欲,洪梅祯心理师表示:「此时期的宝宝能用手抓取有兴趣的物品,还能以简单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摇摇手代表不要、撇头表示拒绝等,不少家长会开始发现宝宝的意见似乎变多了。」对于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比起强烈要求孩子遵守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如试着学习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杨琬琳心理师提醒,1~2岁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按耐不住想探索的欲望,虽然让孩子恣意探索有助发展,还能引导宝宝从错误中学习,建构正确的概念,不过由于孩子尚未理解各种事物的「可以与不可以」,因此安全问题父母应多留意,例如孩子可能去触摸热水、插座等危险物品。

2 ~3 岁,猫狗都嫌 2岁以后,宝宝说话技巧已渐渐变得纯熟,此时期能经常听见孩子的口头禅为「不要」、「为什么」,既爱唱反调又意见一大堆,让家长头疼极了,因此更有人笑称2岁为「Terrible o」,连猫狗见了2岁宝宝,都会哀叫连连。然而,洪梅祯心理师认为,当孩子开始学会反抗,其实正代表着他们在思考、懂得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家长应该感到开心,只不过此阶段所带来的考验重重,举凡如厕训练、练习自己吃饭、学习跟他人一起游戏等,由于欠缺足够的经验与规范,经常表现出父母不认同、认为「不乖」的行为。

另一方面,杨琬琳心理师说明,2岁宝宝正值强烈自我中心思考时期,无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因此在教养过程中,若父母能提供较多体验式引导,便能让孩子学习将心比心。因此,在这个父母及孩子皆感到有些混乱、对于大幅度改变措手不及的时期,若家长能设身处地的思量孩子现阶段发展,彼此都能更顺利度过。

3 ~4岁,爱挑战的小大人 经过不断的挫折与尝试,3、4岁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通常皆能独自进行稳妥,再加上此时期孩子更懂得用语言表达、力气更大、更能精准控制自己的身体、小脑袋也发展出无限想像力,使孩子开始产生想「独当一面」的想法。然而,身为父母总有许多不放心,面对孩子凡事想自己来,成人反而无法自在的放手,因而导致亲子间产生摩擦与争执。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Why ?孩子不服管教

根据父母特质不同,对孩子管较难易度的定义也会有所差别,例如权威式父母希望孩子「一个指令一个动作」,若家中宝贝刚好属于较有自主想法的类型,家中势必引发一连串争执。而一般来说,家长开始真正面临教养困难的时期约在孩子2岁以后,究竟造成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是否又有因父母疏忽而导致的结果?

大声抗议不服气 杨琬琳心理师表示:「其实宝宝就像是个小大人,父母可以试着思考,成人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反弹?大部分发生『不公平』、『不合理』等,让人感觉『不服气』的状况发生时,成人会都会为捍卫自己的权益发声,宝宝也是如此。」举例来说,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与他人有双重标准时,通常会产生反抗心态,譬如哥哥可以骑踏车,弟弟却不行,杨心里师说明:「大人容易只记得下指令要孩子遵守,却忘了向孩子厘清指令背后的意义。」如上述例子所言,孩子仅注意到哥哥可以享受玩乐,却没意识到自己身高不足,恐有安全问题,遇到此状况,父母应提出解释:「因为你脚踩不到地上,会跌倒、受伤,我们可以去玩其它适合你的游戏。」

另外,会造成不服气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当孩子感觉到自己权益被剥夺或想争取表达意见的空间时,也容易出现与父母僵持不下的局面。洪梅祯心理师提到,由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还不及成人般能精确表达,因此只能透过行为来反应自己的情绪及想法,借此让爸比妈咪知道自己的感受,洪心理师进一步举例:「已经到了就寝时间,孩子被要求收拾玩具准备上床睡觉,但宝宝还想继续玩,因此哭闹著拒绝配合父母的指令,此时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认为宝宝不听话、爱哭、爱生气,因而忽略孩子可能只是需要多花5分钟缓冲,与其心爱的玩具道别。」

挑战成人底线 通常,一名幼儿会由数位成人一同提供照护,但根据不同照顾者的特性,其教养方式也会略有出入,例如吃饭吃不完,父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把饭菜吃光,但祖父母却让他们得过且过,孩子便能感觉到哪一方可接受讨价还价。

另一种情况,孩子对父母的管教语言提出质疑与反抗,可能是想测试父母的底线,杨琬琳心理师指出:「1~4岁的孩子较不会有意识的测试父母,即使有想挑战成人底线的想法,大多只是基于好奇心态,试探反抗命令后,父母的反应为何。而年纪再更大一点的孩子,则有可能故意与父母作对。」

孩子透过行为,反应出情绪及想法

会吵的孩子有糖吃 当不服从管教的后果能替孩子带来好处时,与父母僵持不下便成为孩子的手段之一,例如家长带着宝贝到百货公司逛街,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爸比妈咪生气的拒绝后,孩子开始倒在地上大哭大闹。有些家长认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这种情况很没面子,为了尽快让孩子停止哭闹,只好硬著头皮买单。但当您对玩具买单,也意谓著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买单,提醒父母,如果持续耍赖能让孩子达到目的,日后孩子仅会变本加厉。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6 大错误方式,孩子越管越坏

家长在进行管教时,首先要思考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例如采取高压式的管教法,或许孩子年幼,镇得了一时,但当孩子长大后,步入国、高中阶段,却难以用同样的管教手法与之抗衡。因此,我们必须检视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正确,若不慎误踩管教地雷,又会带来哪些后果?

1. 采取命令口吻 当宝宝年纪还小,家长的命令语气也许可以在管教宝宝行为时,展现不错的效果,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开始质疑父母指令背后的原因,因此若家长仅提出命令,却未附带解释,可能造成孩子拒绝服从。

洪梅祯心理师提醒:「更值得注意的是,宝宝主要是向父母学习与他人说话的方式,因此若家长经常采取命令口吻,当宝宝口语能力进步、变得比较会说话时,可能会以同样的命令语气对家长颐指气使,甚至吵架、顶嘴。」

2. 威胁无限增加 「如果你不睡觉,等一下虎姑婆就会来抓你」、「再继续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妈妈就叫医生帮你打针」,以上的句子听来是否觉得耳熟?许多家长在孩子拒绝配合的时候,会采取威胁方式。起初,这类方法成效相当不错,但随着日子一久,孩子会发现父母的威胁只是空穴来风,并不会真的发生,因此当宝宝下次再听到父母说类似的话语,也不一定会配合。久而久之,为了达到威吓的效果,家长只好无限加码威胁的内容,洪梅祯心理师分享:「一开始,孩子只是听到『警察』两个字,就会乖乖听话,接着渐渐无感,于是父母开始假装打电话到警察局,甚至故意将孩子带到警察局门口,花费如此多心力,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问题──孩子之所以不服从管教的原因为何?威胁只是治标不治本的管教方式。」

同样的,威胁口吻也会成为孩子日后学习到的说话方式之一,杨琬琳心理师指出:「在同侪中,经常能听到某些孩子说出『你不跟我玩,我就不分你吃糖果』等话语,由此可见,父母不正确的管教语言,可能导致孩子潜移默化学习,间接使其人际关系遇到瓶颈。」

3. 打骂手段不可取 传统管教观念认为「不打不成器」,实际上打骂不一定能真正改变行为,洪梅祯心理师表示:「打骂之所以能快速令孩子屈服、求饶,是因为孩子要逃避惩罚,表面上看起来,问题行为似乎获得改善,但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自己为何被处罚。」洪心理师进一步举例,当孩子在玩弄桌上的水杯时,不慎将水洒出,被父母打了小手,孩子只学到「不能将水洒出来」,却未理解「桌上的水是要给客人喝的,不能拿来玩,如果想玩水,可以趁洗澡的时候在浴室玩。」利用打骂方式教育,或许可以达成心生畏惧的效果,但若家长未提供另一项可用来取代错误行为的选项,那么下次孩子仍有可能继续犯错而被处罚,永远学不到哪些是应表现的正确行为。

4. 过度管教&过度溺爱 面对年幼的孩子,父母总无法放心,但若凡事替孩子做决定、凡事替他们打理妥当,会因此使宝贝变得自主性不够高、缺乏自我想法、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甚至不敢自己作决定。相对的,过度放任与溺爱,对孩子而言也绝非最佳管教方式,虽然放任、溺爱比起依照孩子特质改变教养技巧来得容易且省事,但可能造成亲子间失去界线。

因此在面对管教的天秤时,父母务必要拿捏好分寸,以免孩子无法建立良好的界线与价值观,举例来说,被过度管教的孩子在社交上恐遇到困难,生活自主方面也难以独立进行;而过度溺爱则可能造成孩子价值观偏差,认为他人应满足自己提出的所有要求。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5. 冷漠与忽略的一线之隔 洪梅祯心理师指出:「许多家长会将冷漠与忽略搞混。」一般来说,「忽略」是时常被使用的行为技巧,当孩子出现故意引人注意、不适切、干扰等行为时,家长可以选择忽略孩子行为的方式;而「冷漠」较常被用来作为情感、态度的形容,例如:孩子不论高兴、难过、愤怒,父母都以冷漠的方式回应,而未以对应或是理解方式,针对孩子情绪原因进行处理与回应。

若父母以冷漠态度进行管教,无论孩子做出任何反应,都获得相同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爱,冷漠的情感反应会使宝宝无所适从,更影响其自我概念。

杨琬琳心理师表示,长期被忽视的孩子,会想尝试更多行为以吸引父母的注意,此时家长的判断力很重要,应留心宝宝的哪些举动属于故意为之。例如:1岁宝宝正在练习走路,不小心跌倒后,引起成人关注,此时宝宝意识到「只要跌倒,大家就会把关注力放在我身上」,因而故意摔跤。此时,父母可试着渐渐减弱太强烈的反应,从慌张的情绪调整为语气平和的关心。杨心理师呼吁:「面对想改变的特定行为时,家长可以降低自己的反应程度,藉以削弱小朋友的特定行为,等孩子出现其他正向行为时再给予关注。」如上述例子来说,当宝宝持续行走一阵子没有跌倒时,爸比妈咪就可以给予较强烈的鼓励:「哇!宝宝好棒,走得真稳。」如此一来便能达到增强孩子正确行为的效果。

6. 利诱非长久之计 「你把饭吃完,等一下爸爸带你去买巧克力」,这类的对话不时出现在我们周遭。有时候成人为了让孩子配合,会使出各种威胁利诱贿赂的手段,但利诱一定有效吗?以前述例子来说,如果孩子今天突然不想吃巧克力,这样的条件是否就失效?甚至使孩子本末倒置认为「反正我今天不想吃巧克力,所以饭菜不用吃完也没关系。」洪梅祯心理师提到,部分家长易将贿赂与奖励混为一谈,其实贿赂与奖励的差别在于哪一方拥有主控权,「利诱」是由孩子来决定是否配合家长,而「奖励」则是由家长来决定孩子的表现是否达到奖赏的标准。

许多家长在孩子 拒绝配合时,会采取威胁方式。

杨琬琳心理师补充,对于进行一项行为,孩子会存在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自己想做」是内在动机,「有好处才做」则为外在动机,利诱的管教方式会增加孩子的外在动机,使其变得较为功利主义。举例来说,当父母希望孩子多阅读绘本时,应加强其内在动机,可向孩子说:「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如果我们一起念,一定会很好玩。」让孩子主动对阅读产生动机;而非「你把这本书读完,才可以看电视。」若孩子仅为了看电视而敷衍了事,着实失去了父母想让孩子体会阅读乐趣的美意。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走进孩子的世界,教养更有效

教养过程中,父母经常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断事情对错,杨琬琳心理师提到:「事出必有因,家长若只注意到行为的结果,会因此忽略行为中间发生的过程。」例如当孩子打人时,爸比妈咪可能急于修正孩子粗暴的行为,而非了解打人的原因,很可能是其他小朋友抢了孩子的玩具或其他缘由,虽说「打人」是错误的行为,但比起强烈指责,透过父母引导,让孩子学到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才是管教真正的意义。

处理孩子的感觉 父母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孩子学习难过、愤怒、悲伤等感觉,有些家长会抑制孩子展现负面情绪,杨琬琳心理师强调:「感觉没有对错之分,就像成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觉得生气、失望。」因此,父母首先应带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感觉,并给予同理,例如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堆的积木不小心被推倒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事,也会觉得好讨厌,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对吗?」

承接、同理孩子的情绪后,父母可再进一步协助孩子处理事情──「可是你因为太生气,就不跟妹妹玩,这样妹妹也会觉得很伤心,不如我们一起加油,再把积木堆起来好吗?」

父母停看听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行为或是反应,家长的情绪容易快过思考,导致忽略管教真正的本质,因此,在处理管教问题时,家长可把握「停、看、听」口诀:

1. 对情绪喊 」: 情绪容易掩盖理智,使父母忽略了其实有更好的管教方法。父母可以试着思考,为什么孩子在特定情境下或是出现某些行为时,会令家长有如此大的反应,试着自我觉察。

2. 试「看」前因后果: 情绪暂缓之后,父母可以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看看孩子的反应、表情、情绪,同时也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

3. 细「听」孩子怎么说: 当家长了解大致状况,也比较能理性看待孩子行为表现时,接着就可以问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感觉是什么,让孩子的说法协助成人找出最适合的问题解决与管教方法。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找出合理处罚方式 洪梅祯心理师提到,广义的处罚种类很多,举例来说: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增加孩子不喜欢的活动,都可以作为修正孩子行为的手段,但不论使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让孩子明确清楚自己「被处罚的原因、被处罚多久、该表现的正确行为」。尤其许多父母在处罚孩子时容易失衡,例如当孩子忘记带作业回家,父母便罚他不能看电视;当孩子打人,父母仍使用一样的处罚方式,如此一来,孩子便无法分辨错误行为的轻重比例。杨琬琳心理师提醒:「处罚应符合比例原则,而处罚方式最好事先和孩子约定好、孩子也同意之后再进行。」譬如孩子如果没把玩具收拾干净,就不能去公园玩,让孩子自己承受错误行为带来的结果。另外,对于年纪较大一点的孩子,家长也可与孩子一起讨论补救方式,像是宝宝习惯性赖床,则可与其讨论要以哪种方式叫他起床?孩子参与其中,会更容易达成想执行的目标。

具体给予赞美 透过成功经验学习自我肯定,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当宝贝出现优良行为时,父母可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鼓励及赞美。杨琬琳心理师提醒,在赞美宝宝时,要留意避免空泛的赞美,例如孩子无论任何行为,父母都急着说「好棒喔!」,容易因此让孩子感到迷思。「赞美的核心原则为具体陈述。」杨心理师说道,例如孩子正在画画,家长可以称赞:「你画的彩虹好美,真厉害呢!」借此帮助孩子增加正向的自我概念──「我很会画画。」除此之外,具体的鼓励与赞美还能产生递回性,经常接收到正向语言的孩子,也会不吝啬将夸奖他人的话语放在嘴边。

正确管教,KO宝贝坏行为 5Tips ,必知说话技巧

虽然每位宝宝、每个家庭都有个别差异,一样的管教方式不见得人人适用,但在教养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原则可参考,只要把握基本的核心概念与说话原则,并针对孩子气质稍微调整,无论是亲子沟通或是教养战争,爸比妈咪皆能获得新发现与体验。

Tip1 采取重点式说法 不同年纪的孩子认知发展状况与注意力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在给予指令时应尽量简短,因为宝宝没办法一次处理、记得过于繁复的讯息,建议采取重点式的说法,例如:「回家之后1.先吃饭2.洗澡3.才能玩玩具」,交代完事情后,换孩子说说看,父母也可借机检视宝宝到底吸收了多少。

Tip2 指令具体明确 许多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经常告诉孩子「不允许做的事情」而非「允许做的事」,杨琬琳心理师提到:「父母提醒宝宝不能站到椅子上,孩子便钻到桌子底下,与其如此,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吃饭要好好坐好,吃完才能起来』。」洪梅祯心理师也表示,有些孩子会故意挑父母语病,举例来说,家长要求宝宝上床睡觉前「把车车收起来」,结果孩子竟把玩具车收到床铺上,因此下达明确的指令很重要,正确的说法应为「把车车收进玩具箱」,如此一来能减少孩子与父母讨价还价的机会。

Tip3 坚持原则不暧昧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父母的原则不容许孩子挑战,像是关乎宝宝的安全问题时,家长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譬如孩子不肯坐安全座椅,成人应避免对孩子说「你乖乖坐这边好不好?」,洪梅祯心理师强调,一定要孩子配合的时候,切忌出现「好不好」、「可不可以」、「要不要」这类型的暧昧词语,以免让孩子认为有可协调的空间。

Tip4 厘清模糊概念 对于有些抽象的概念,父母可以协助孩子用实际的例子去区辨,例如孩子想跟哥哥姐姐进入同一个泳池,家长告诉孩子「不行,你太矮了!」孩子可能会反驳,认为自己已经「够高了」,此时家长可直接引领孩子到泳池边的身高标示,引导孩子「你看,身高要超过这条红色的线,才能进入泳池。」或以各种不同的例子,让孩子理解模糊、迟疑的定义。

Tip5 父母以身作则 洪梅祯心理师表示:「家是孩子最早开始学习的场所,因此父母以身作则很重要,曾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烦恼孩子爱讲脏话,一问之下,原来家中成员平时都将脏话挂在嘴边。」尤其还没上学的孩子,每天的生活环境、活动场所、他人互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室,因此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单方面的管教,父母也别忘了陪伴孩子以及与其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避免 暧昧词语,以免让孩子认为有协调空间。

洪梅祯 学历:辅仁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澎湖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约临床心理师、桃园县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兼任临床心理师、培灵关西医院临床心理师 现职: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 专长:早期疗育、亲职咨询、儿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鉴与治疗

杨琬琳 学历: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 经历:台湾儿少生涯促进会学习辅导组组长、生涯志工培训讲师、台北商业技术学院志工辅导课程讲师 现职:格瑞思心理咨商所全职咨商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