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强大的力量 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05
真正强大的力量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们知道,朱成的成功并非偶然,她的成功,正如标题一样,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强大力量。
  那么,这股强大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这股力量正是中华传统美德“求真”、“仁义”及“公平”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所谓的道德,按照《大学思修》的话来说:“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道德的特点与其本质。(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教条式意识形态”大横其道的时候,道德本质反而显得更加的清晰与明了)当然,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则是几千年的智慧积淀的结果,她是世界道德标准体系中重要的一支,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支。正如我们在讲法的起源时说过的一样“任何独立的、分割的人将无法在社会群体中生活下去”,人们要想达到一种“熵最低”、“最均衡的社会形态”,必然会要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向着最优化发展,这样,一种普世认可的、并无强制约束力(实际上,对“道德高尚”的人而言,她还是具有相当的自我约束力的)的游戏规则便应时而生了,这即是――道德。
  《论语》中说道,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为“慎独”,她几乎是统领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体系,并且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但是,随着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个人思想的不断解放,许多的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比如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所谓的“四大境界”,其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除了庄子,我不认为有第二个人能达到这个境界),而大部分的普通人则属于第三个境界――“道德境界”。所以,无论是从普通人的需求来看,或是从理性的高度来分析,道德自始至终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股“强大的力量。朱成的成功,不得不说正是她内心“真善美”的一种体现,是中华传统道德强大力量的一种体现。
  相信,关注国外大选的人都清楚,无论是在民主制度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或是在民主事业初步发展的亚非拉地区,在大选来临之际,各种选举手段都层出不穷,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不置对方于死地就好像对不起自己的十八辈祖宗似的。所以,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朱成的上述举动,在某些人看来,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是“逆潮流而动”的。事情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朱成赢了,她竟然赢了,这不能不让人们来重新反思道德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分析上述案例及三大道德准则。
  我第一个要阐述的便是“求真”了(并不是因为她一定比“仁义”或“公平”更加的重要,而是在我看来,目前的浮躁的中国充斥着无尽的谎言,进而让“求真”二字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罢了)。上周四,思修的姜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所谓的“中情局对华十条戒令”,并以此强化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关于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用谎言来宣传正义却又让人不敢苟同。下面我将引述关于该传言的部分真相:
  “十条诫令”是一起广为流传的都会传奇(一种谣言),该流言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版本:例如在美国盛传的“共产党革命章程“版本、中国大陆流传的讹称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发布的“对华十条诫令”的版本。
  此谣言最早出现在美国,英文名称是“Communist Rules for Revolution”即“共产主义者革命章程”,已知最早发表于1946年,是当时美国保守派人士编造出以嫁祸共产党的。而最早提到它的书籍则出版于1964年。
  此言论从原来美国用来说明共产主义企图颠覆美国的内容,到中国后,变成了美国中情局企图颠覆中国的“十条诫令”。
  这些内容经常被人添加篡改。因为圣经有“Ten Commandments”,中文叫“十诫”,所以原本“共产主义者革命章程”也就变成了“十条诫令”。
  在中国流传的“十诫”不仅登上主流媒体的报道,而且被一些老师作为参考文献用于课堂之上。不过,在中国大陆,仍有不少人相信它的存在。
  ――摘自维基百科词条“十条诫令”
  参考文献:
  ① 人民网都市传奇:媒体时代的城市谣言
  ② 庄海清 美国中情局“十条诫令:一个谣言的来历
  举上面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向大家澄清一个基本的事实而已,由此可以证明:谣言的力量是十分之强大的,以及谣言在中国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包括朱成,包括隆德里格斯都饱受流言所害。而朱成自己也深知谣言将会对隆德里格斯造成的打击将会具备多大的破坏性,而她自己有将会从中获取多大的利益,最关键的,即使她并不澄清事实,她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的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她站出来了,这也正是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不虚伪,不造作,一个人不需要何等的衣泽光鲜来衬托她的气质,有了朱成这些,足够了。想起一句话:
  我愿在真实中痛苦,不愿再谎言中苟存。
  第二个要说的自然就是“仁义”了。由孔子提出,孟子接班的儒家核心。显然,这小小的“仁”字,不仅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即为仁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普遍伦理思想。中国的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关于“仁”的描述,略摘几条,以飨读者: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从上面可以看出,万“仁”不离“爱”,有“爱”方成“仁”。那么,说了这么多,朱成的“仁义”思想又体现在哪里呢?她的仁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件小事上。第一,她募捐救助南非流浪儿童,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罗曼·罗兰先生曾经提到了他生活的三个信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为:“对苦难人民无法遏止的同情心”。朱成并非什么“富二代”,却能救济他人。这个不仅体现了他个人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也告知我们:慈善离普通人并不遥远。第二个,很自然的想到,就是他帮助隆德里格斯澄清谣言这一件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第三件事,就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一个细节,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都显得有些沮丧,只有朱成依旧保持端庄的微笑”,从这中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出我所说的“仁义”精神。总是希望把最好的形象送给大家,最好的情绪来感染大家,所以,这个小道不足以道的细节,彰显的也许会是“太阳般的光辉”。朱成的每一个方面,似乎总是无可挑剔,给人一种“尽善尽美”的感觉。
  第三个便是最后一个了,即“公平”精神。“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透明精神,永远是人们所向往,所追求的。经济学家说,社会生活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是不可兼得的,但是可以实现它们之间的最优配置。而且我们知道,人们并不十分关心社会的效率、公平系数是高还是低,他们所关心的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效用”问题。这里不得不提到中国人的幸福指数问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次经济课上,一位资深老师说到“其实,我对中国近几年GDP的高速增长并不持乐观态度,它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好处”,他没有细讲,只是大体地谈到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人口爆炸等问题。我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片面、独断的。而且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社会的效率不断提高(可以从GDP的高速增长上理解)的时候,每一“单位”的公平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效用”(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通俗的直观的幸福指数问题)
  所以,在中国基尼系数高达0.55的时候,中国人对公平的渴望,可见一斑。惯例,得提到朱成,不然就离题了,所以不得不在这里略述一下。朱成说:“我只是希望这次竞选能公平一些,这样赢得的胜利才有意义。”无需细析洞察,她的目的已彰然纸上,对公平的追求,显然足以打动你我。赢,似乎也是“历史的大势”了,显得那么的理所应该。
  什么是真正强大的力量?
  道德。中华传统的道德。 悲伤,回忆往事。。也是本人,不是抄袭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