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魏书传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7

1. 晋书陆晔传 文言文翻译

(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八·陆晔等传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人也。伯父喜,吴吏部尚书。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晔少有雅望,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居丧,以孝闻。同郡顾荣与乡人书曰:“士光气息裁属,虑其性命,言之伤心矣。”后察孝廉,除永世、乌江二县令,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辟为祭酒,寻补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疾不拜。预讨华轶功,封平望亭侯,累迁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迁太子詹事。时帝以侍中皆北士,宜兼用南人,晔以清贞著称,遂拜侍中,徙尚书,领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转光禄勋,迁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寻加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壸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江陵伯。帝不豫,晔与王导、壸、庾亮、温峤、郗鉴并受顾命,辅皇太子,更入殿将兵直宿。遗诏曰:“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既委以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散骑常侍。”

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苏峻之难,晔随帝左石头,举动方正,不以凶威变节。峻以晔吴士之望,不敢加害,使守留台。匡术以苑城归顺,时共推晔督宫城军事。峻平,加卫将军。给千兵百骑,以勋进爵为公,封次子嘏新康子。

咸和中,求归乡里拜坟墓。有司奏,旧制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驳曰:“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既蒙诏许归省填茔,大臣之义本在忘己,岂容有期而反,无期必远。愚谓宜还自还,不须制日。”帝从之,晔因归。以疾卒,时年七十四。追赠侍中、车骑大将军,谥曰穆。子谌,散骑常侍。

(译文)(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八.陆晔等传

陆晔,字士光,吴郡吴县人。伯父亲高兴,吴吏部尚书。父亲英,高平相,员外散骑常侍,范晔少有名望,堂兄机常常称赞他说:“我们家世代不乏公了。”居丧,以孝闻名。同郡人荣誉与同乡书说:“士光呼吸仅属,担心他的性命,说他伤心了。“后来察举孝廉,除永远、乌江两县县令,都不去。元帝开始镇守左边,征召他任祭酒,不久补为振威将军、义兴太守,以有病为由不接受。参与讨伐华轶有功,封平望亭侯,多次升任散骑常侍、本郡大中正。太兴元年,升任太子詹事。当时武帝任命侍中都北士,应该同时用南方人,范晔以清廉著称,于是拜授侍中,调任尚书,领本州大中正。

明帝即位,改任光禄勋,升任太常,代纪瞻为尚书左仆射,领太子少傅,不久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代卞壶为领军将军。以平钱凤功,进爵位为江陵伯。帝身体不适,鞋和王导、壶、庾亮、温峤、郗鉴都受顾命,辅佐皇太子,改入殿领兵直宿。遣诏说:“晔操守清廉忠贞,历职显允,而且他的兄弟侍奉君主和父亲,忧国如家,岁寒不雕,体自家风。已经委托给六军,可录尚书事,加授散骑常侍。”

成帝即位,任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一百人,常侍照旧。苏峻的困难,刘晔随皇帝左边石头,行动正直,不以凶威改变。苏峻让刘晔吴士的期望,不敢加害,使守卫禁城。匡术以苑城归顺,当时共同推举陆晔督察宫城军事。峻平,加授卫将军。给兵一千一百名骑兵,因功劳升爵为公,封次子福新季康子。

咸和年间,请求回乡拜祖先的坟墓。有司上奏,旧制度给予60天。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反驳说:“晔内心道德,清一的心,受托付的重任,在台司的位置,既然蒙诏答应回家探望填坟,大臣的义原在忘记自己,怎么会有时间就回来,没有约定一定远。我认为应该回到自己回,不需要制天。皇帝听从了”,刘晔于是回家。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四。追赠他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谧号穆。儿子萧谌,散骑常侍。

《百度文言文翻译》

2. 晋书 刘超传的全文翻译

刘超,表字世瑜,是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人!刘章的第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子孙都以这里为家了!!他的父亲刘和,是琅琊国上军将军。刘超年少时有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当时为县城的小官,没多久就升迁为琅琊国记室掾。他因为为人谨慎清廉被元帝提拔,常常侍奉在元帝左右,后来就跟着他渡江,转到安东府成为舍人,专门掌管文献缴文~~。后来建了宰相府,他又成为宰相府的舍人。

在那时天下大乱,战争不断,他讨伐叛逆{的人},刘超自己的职务是在皇帝身边,而他的书法印记和皇帝的笔迹很像,所以从来不和别人交换书信,笔迹。当时他休息,去沐浴,关上门不和别人来往,于是渐渐和皇帝亲密起来!皇帝认为他侍奉在侧很勤劳,就赐他为原乡亭侯,有七百户封地,转为军队参军!!

不知道楼主感觉怎么样,我的文言文不是很好,有些地方也不是很明白,你先将就的看看,等高人来!!

3. 晋书 嵇绍传的翻译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武帝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刚到洛阳,有人告诉王戎说:“昨日在人群中曾见到嵇绍,看他气宇轩昂,恰如野鹤立在鸡群中。”王戎说:“你还未见过他父亲呢。”尚书左仆射裴頠(wěi)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同嵇绍的侄儿嵇含相互交好,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后转任豫章郡内史,因母亲去世,未到任。

元康初年(291),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受宠爱的外戚的身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兼任国子博士。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使死者垂名不朽的,大德之人应当授予大名,微德之人就应授予微名,“文武”这些谥号,显扬死者的功德,“灵厉”这些谥号,标志着死者的糊涂昏昧。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谥法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不久嵇绍被征召为御史中丞,未拜受,又任侍中。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直驱京都,借以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帝王车驾驻扎城东。司马乂向属众宣告说:“今日西征,希望谁作都督呢?”军中将士都说:“希望嵇侍中尽力在前面引导,我们虽死犹生。”于是授予嵇绍使持节、平西将军。继而司马乂被俘,嵇绍重任侍中。公王以下的官员都到邺城向司马颖认罪,嵇绍等人均被罢官,免为平民。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恢复了他的爵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 晋书钟雅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

钟雅年少丧父,爱好学习而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被任命为汝阳令,后入朝担任佐著作郎。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而复职。

钟雅躲避战乱东渡长江之后,元帝司马越任命他做丞相记室参军,升任振威将军。过了不久,转任尚书右丞。

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世系的辈数,对于京兆府君来说应当是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兄弟,是从祖父。

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称为世宗,并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进入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皇上下诏说:“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沿袭的失误。

采取重孙的名义称号,可以历代共用这个称呼,不须更改。至于称呼伯祖确是不妥,按钟雅上奏的意见。”

钟雅转任北军中候。钱凤作乱,钟雅被加封广武将军,率领将士们驻守青弋。

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而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编集合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

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 *** 伎作乐,钟雅上奏弹劾说:“梅陶没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舞艺伎争奇斗艳,丝竹管弦之音,传播到大路上,应该对他加以放逐罢免,以整肃王法。请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

穆后临朝处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谴责梅陶的罪。钟雅公正执法,制裁纠正违反法令的行为,百官都畏惧他。

苏峻叛乱,皇上诏令钟雅做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来抵抗苏峻。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

有人对钟雅说: “见到条件许可就进取,知道有困难就退却,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诚实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敌包容,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乱不能纠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写历史的竹简到来了。”

庾亮临走时,回头对钟雅说:“之后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给您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您应当期望有收复国土的功劳阿。”

到了苏峻强逼迁都时,皇帝车驾前往石头城,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

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扩展资料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

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选择晋书来写史论,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

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

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1、作者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例的创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

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3、补旧史之不足。《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

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4、记载完备。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

5. 晋书 嵇绍传翻译

齐王司马冏辅政之后,大规模兴建宅邸,傲慢奢侈之态也严重地滋生出来。嵇绍上书劝谏他说:夏禹因为住室低矮而被人称赞,唐尧虞舜也都因为住在茅草房里才彰显出他们的美德。您应该减少建造楼宇的麻烦,深切地想一下“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司马冏虽然在给他的答复中接受了他的建议,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采用,没有改变做法。嵇绍曾经拜访司马冏询问事情,遇到司马冏举行宴会,召集董艾等人一起议论时政。董艾对司马冏说:“嵇侍中擅长弹琴,您叫他露一手。”手下人摆出琴来,嵇绍推辞不愿意弹琴。司马冏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寻个乐子,您为什么这么为难呢?”嵇绍回答说:“您辅佐朝政,应当以身作则,做后人的榜样。我虽然卑贱,有愧于常伯之位,但也是系着腰绂戴着冠冕,上朝议事的人,岂能弹奏乐器,做伶人的事情!”如果脱下官服,参加私人宴会,我就不敢推辞了。”司马冏大为惭愧。董艾等人很不好意思,也都退下了。

6. 晋书 许孜的翻译

晋书孝友传,孝子许孜,先丧其师,为师守制三年,后来父母双亡,哀痛至于「柴毁骨立」,扶杖才能站起。

他以赢惫之躯,负土为亲建墓,乡人来帮助,他一概拒绝。每当他思亲悲号时,鸟兽为之翔集。

他在墓地列植松柏,达五六里远。有一只鹿,不小心撞倒他新栽的松树,他悲叹说:「鹿,独不念我乎!」第二天,忽见那鹿被猛兽咬死,陈在撞倒的松树旁。

许孜怅惋不已,特将死鹿妥善埋葬。不久,杀鹿的猛兽即在许孜面前自扑而死。

许孜更为叹息,又将猛兽埋好。从那以后,树木滋茂,没有禽兽侵犯。

他在墓旁建造住宅,朝夕奉养,如亲在时,达二十多年,鹰与雉同栖在他的屋梁上,鹿与猛兽同游在他的庭圃中,不相搏噬。由此可知,孝行不但感人,且能感物。

7. 文言文 编自《晋书 胡威传》 的翻译

原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以功封平春侯。太康元年,卒于位,追赠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余如故,谥曰烈。子奕嗣。奕字次孙,仕至平东将军。威弟罴,字季象,亦有干用,仕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

译文:

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郡寿春人。父亲胡质,以忠厚老成公正廉明著称,少年时与同乡蒋济、朱绩都是江淮间知名人士,曹魏时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胡质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都决定去省亲,因家贫,没有车马僮仆,独自驱赶一驴前往。每到客舍停下,亲自牧放,亲自打柴作饭,吃毕饭,又随伴侣沿途前进。既到荆州,见了父亲,住宿马房达十余日。告辞父亲回家时,父亲给一匹绢作行装。胡威说:“大人廉洁高尚,不知在什么地方得有此绢?”胡质说:“是我薪俸中节余下来的,把它作为你的干粮吧。”胡威接受了绢,告辞还家。胡质幕下都督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请假回家,暗暗准备行装盘缠在百余里外等候,约胡威作伴同行,经常资助胡威。同行数百里,胡威生疑,有意诱问原因,终于明白了用意,便取出父亲赠的绢给都督,申谢送别。后来托他人带信告诉了胡质,胡质打了都督一百杖,革除了官职。他们父子廉洁慎重竟如此。于是名誉广为人知。

胡威官授侍御史,经历南乡侯、安丰太守,升迁为徐州刺史。勤于研究施政方法,教化之风盛行一世。

后进入朝廷,武帝谈到往常,因而赞叹他父亲廉洁,询问胡威说:“你和你父亲谁更廉洁?”胡威答道:“臣不如父。”武帝说:“你父亲为什么胜于你?”答:“我父廉洁恐怕人知其事,我却惟恐人不知,所以臣差得很远。”武帝认为胡威的话坦率而又委婉,谦虚而又顺理。接连升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加奉车都尉。

胡威曾向皇帝谏言指出时政过于宽松,皇帝说:“尚书郎以下的官,犯了错误我没有原谅的。”胡威说:“臣所说的宽松,哪里是指对丞郎令史等官,我是说对与臣同等的一批官也要严格,才可以严肃教化晓谕法制。”授任前将军、监青州刺史,因有功封为平春侯。太康元年(280),死在任上,追任为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其他如旧,谥号称烈。子胡奕继承。

胡奕字次孙,官至平东将军。胡威弟胡罴,字季象,也有干才,被任用,官至益州刺史、安乐将军。

8. 晋书 刘弘传 的翻译 快着急

刘弘,沛国相人。

初入仕途任太子门大夫,多次升迁至宁朔将军、监幽州诸军事,很有声威和恩泽,外寇盗贼全都销声匿迹,受到幽朔一带人们的称赞。因为功勋与德行兼备,被封为宣城公。

太安年间,张昌作乱,刘弘率领前将军赵骧等讨伐张昌,从方城到宛、新野一带,所到之处叛军全被平定。当时荆州各级官吏有不少空缺,刘弘请求补充选任,晋惠帝听从了他的请求。

刘弘就论功量德,根据才能补授官职,颇受舆论赞赏。刘弘上表说 :“崇尚教化莫过于推重道德,德是用来渡过困难处境的凭借,所以首先要树立德业,其次是建立功勋。

近来多有祸乱,淳朴的风尚更加衰落,我就用征士伍朝补任零陵太守,希望阻止奔走竞进的时弊,培养谦虚退让的操守。我因为不善用兵,前战从宛城撤退,陶侃、皮初合力征讨,扫荡歼灭顽敌,如果不越级提拔他们,就无法勉励努力立功的兵将,抚慰勇猛杀敌的勇士。”

根据平定张昌的战功,应该封刘弘的次子为县侯,刘弘上书坚决辞让,惠帝应允了他。刘弘鼓励督促百姓从 事农业生产,放宽刑罚减免赋税,每年都有所积蓄,百姓都爱戴他。

刘弘曾经巡夜,听到城墙上打更人哀叹甚苦,于是就唤他询问其中的原因。那老兵已六十多岁,身体羸弱有病又无棉衣。

刘弘怜悯他,就训斥处罚主管,拿出皮袍复帽,让主管转交给他。当时益州刺史罗尚被李雄打败,派遣使者告急,请求增援粮食。

刘弘转达文书要求供给他们,但州府认为运输的路途太遥远,想运五千斛米给罗尚。刘弘说:“天下是一家,我现在供给他们,就可以没有西顾之忧了。”

就用三万斛米供给罗尚。罗尚凭借着这些粮食加固自我防御。

当时在荆州有十余万户流亡的百姓,寄居异乡生活贫乏,很多人当了盗贼。刘弘就供给他们耕田、种子和粮食,提拔其中的贤良人才,按照能力逐级任用。

河间王司马颙命张光为顺阳太守,南阳太守卫展劝说刘弘:“彭城王先前东奔时,有不轨的言论。张光是太 宰的心腹宠臣,应该杀了张光来表明你的立场。”

刘弘说:“太宰的过错,哪里是张光的罪过!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安宁,君子不做这样的事。”陈敏侵犯扬州,带领军队打算向西进发。

刘弘先缓解对南蛮的防御,授权蒋超,统领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带领着众多士卒在夏口驻守。又派何松率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的军队,驻扎在巴东。

陶侃与陈敏是同郡人,又在同一年被举用为官,有人到刘弘那里说陶侃坏话挑拨离间,刘弘却并不怀疑陶侃,任命陶侃为前锋都护。陈敏最终不敢进犯。

刘弘在襄阳去世,百姓悲痛哀叹,如同失去了亲人。

9. 晋书陆纳传全文翻译

【原文】 纳字祖言。少有清操,贞厉绝俗。……将之郡,先至姑孰①辞桓温,因问温曰:“公致醉可饮几酒?食肉多少?”温曰:“年大来饮三升便醉,白肉不过十脔②。卿复云何?”纳曰:“素不能饮,止可二升,肉亦不足言。”后伺温闲,谓之曰:“外有微礼,方守远郡,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温欣然纳之。时王坦之、刁彝在坐。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③,坐客愕然。纳徐曰:“明公④近云饮酒三升,纳止可二升,今有一斗,以备杯杓余沥⑤。”温及宾客并叹其率素,更敕中厨设精馔,酣饮极欢而罢。纳至郡,不受俸禄。顷之,征拜左民尚书,领州大中正。将 *** ,外⑥白宜装几船,纳曰:“私奴⑦装粮食来,无所复须也。”临发,止有被�而已,其余并封以还官。……谢安尝欲诣纳,而纳殊无供办。其兄子�不敢问之,乃密为之具。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客罢,纳大怒曰:“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⑧邪!”于是杖之四十。

(选自《晋书・陆纳传》)

【注释】

①姑孰: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②脔:切成小块的肉。③�:同“盘”。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⑤杯杓(sháo):酒杯和杓子。均为酒器。余沥:剩酒。⑥外:指官府中的小吏、差役。⑦私奴:古时私家蓄养以供使唤的奴仆。⑧素业:清白的操守。

【译文】

陆纳,字祖言。从小就有高尚的节操,清正严肃,超出一般人。……陆纳将去郡里就职,先到姑孰向桓温告辞,并问桓温:“您饮多少酒可以醉?吃多少肉呢?”桓温回答说:“年纪大了以后喝三升就醉,白肉不过十块。你怎么样呢?”陆纳说:“我一向不能饮酒,只能喝两升,肉也就更不用说了。”后来等到桓温空闲下来,便对他说:“我备了一份薄礼,我将去远方之郡任职,想与您一醉方休,以表示我的情意。”桓温表示欣然接受。当时在座的有王坦之、刁彝。等接受礼物时,只有一斗酒,一盘鹿肉,在座的客人都很惊讶。陆纳慢慢地说:“明公最近说可饮酒三升,我只能饮两升,现在有一斗酒,以防杯盏之中有酒剩下。”桓温和在座的宾客都赞叹他简朴。桓温又吩咐内厨备办美食佳肴,大家畅饮尽兴才散场。陆纳到达郡地后,不接受俸禄。不久,陆纳被征召授官为左民尚书,领州大中正。将要去赴任,吏役请示用几条船装运行李,陆纳说:“家中仆人装运了粮食来,不用再备船了。”临行时,只有被子衣服而已,其余的物品一并封存,归还官府。……谢安曾经想去拜访陆纳,而陆纳完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