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软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文言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及其作用】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于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2.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至少有130个,好的再追加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 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