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陷“幼小衔接”焦虑难自拔?听听专家怎么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公众号后台回复: “社群” ,进入亲子教育教育群,交流教育话题,好书分享

公众号后台回复: “书单” ,获取好书推荐

“很坦白地说,市面上的幼小衔接班,或是一些思维、编程机构就是在骗钱,跟家长讲的天花乱坠,但其实,教师培训、课程等方面要落地是非常难的,最后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这位园长表示, 以上述特别“鸡娃”的家长为例,孩子上小学一二年级学习状态还很积极,但到三年级之后,就出现了厌学情绪。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幼儿园出现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

幼儿园园长联盟公众平台创始人张璐坦言,大班空巢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到了幼儿园大班阶段,家长们会自发地选择退园,这对幼儿园的经营和口碑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焦虑的家长,幼儿园怎么办?

面对家长的焦虑和强烈的需求,张璐认为, 一部分幼儿园选择严格遵守教育部规范、政策,但丢掉了大部分大班生源;一部分则为保园所生存,迎合 社会 需求开设相关课程;还有的幼儿园选择在保障园所现有课程体系外,增加延时课以保障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学习需求。

“从国家倡导的‘去小学化做好幼小衔接’的政策下,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家长思想观念都要逐步发生转变。 ”张璐认为,幼儿园应该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先进行自我分析,“你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家长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避免家长拔苗助长。逐渐尝试减少一些家长不必要的焦虑及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在张璐看来,目前的家庭现状分为:

居家“放任型” ,没有原则的放纵、没有任何的规矩、对孩子奖惩不分明、孩子居家随心所欲;

居家“严管型” ,有规则、教条,以家长意志为主,严厉、较少宽容,不顾及孩子内心感受,不尊重孩子年龄特点;

居家“溺爱型” ,家长性格温和、有耐心,生活起居过度周到,对孩子宽容、不提要求,迁就孩子各种需要;

居家“伙伴型” ,家长性格开朗、有活力,有童心、会 游戏 ,尊重孩子想法和意愿,与孩子关系融洽、懂得爱,教育方法容易被孩子接受。

“幼儿园要引导家长了解,最好的家庭现状是‘计划型’+‘伙伴型’,生活有规律、学习有计划,家长知晓孩子成长规律和需求、保持全家一致的教养原则。” 张璐解释道,这都有利于让家长科学认知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小学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做好准备,让孩子对学校和老师充满好奇和喜爱。与此同时,注重孩子学习与生活习惯的养成。”张璐说。

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具备时间观念、书写知识和坚持阅读。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时间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就餐、如厕、户外活动、午睡等。”张璐称, 孩子需要建立时间意识,就从可以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开始训练。

幼儿能够坚持读书,则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可以选择适宜的图画书、创造适宜的阅读氛围、做好亲子间的共读活动;时刻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孩子口述、家长记录。

饮食睡眠、运动锻炼、独立做事则属于幼儿生活习惯的必备养成项。特别是睡眠,张璐强调,任何外在因素都要为孩子的睡眠“让路”。

关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则包括有礼貌、懂倾听、懂分享。

关于心理准备,即让幼儿喜欢上学、喜欢交友、喜欢分享。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

“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提前参观小学、做好知识经验准备和独立生活准备,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包括学习环境、设施、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行为规范。” 张璐表示。

少年必读

音频专栏:林汉达中国 历史 故事 第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