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班蒲松龄文言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6

1. 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2. 狼 蒲松龄 阅读答案

蒲松龄的《狼》阅读题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文章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3. 《聊斋志异》中《二班》的译文

殷元礼是云南人,擅长针灸的医术。由于遇到盗匪作乱,跑进深山里避难。天已经黑了,离前面的村庄还很远,他很担心碰到虎狼。这时,远远地望见前面路上有两个人,他就急忙追赶上去。到了跟前,那两个人间他是从哪里来的,殷元礼讲了自己的姓氏籍贯。二人拱拱手恭敬地说:“原来您就是良医殷先生啊,仰慕您泰山北斗般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殷元礼反问他们的尊姓大名。二人自称姓班,一个叫班爪,一个叫班牙。报完姓氏他们就对殷元礼说:“先生,我们也是来避难的。前面的石头房子幸好可以歇宿,冒昧地请先生前往小住,我们还有事要求先生呢。”殷元礼欣然地答应了。一会儿,他们一起来到一个地方,只见石房子紧靠着山谷。屋里点燃了柴禾代替蜡烛,借着火光殷元礼才看清班氏兄弟的容貌和身躯十分威武凶猛,好像不是善良的人。但考虑到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这时又听到床铺上传来 *** 声,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妇人直挺挺地躺在那里,好像很痛苦。殷元礼问:“得了什么病?”班牙说:“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才敬请先生的。”于是班氏兄弟用火把照亮了床铺,请殷元礼到近处看望。只见老妇人鼻子下面嘴角旁边长着两个瘤子,都像碗口那样大。而且说:“疼得不敢碰,也吃不了东西。”殷元礼说:“好办。”说完拿出艾绒做成小团,给老妇人薰烤了几十壮,并说,“过一夜就好了。”班氏兄弟非常高兴,烤了鹿肉来招待他,并没有酒、饭,只有鹿肉一种。班爪说:“仓促之间,不知您光临,请不要怪罪我们招待不周。”殷元礼吃饱了就枕着石块睡觉了。他感到班氏兄弟虽然诚恳朴实,但外貌粗鲁可怕,所以辗转反侧不敢熟睡。天还没亮他就呼唤老妇人,问她的病怎么样。老妇人刚醒来,自己用手摸摸,发现瘤子已经破裂成疮口。殷元礼催促班氏兄弟起来,点着了火照着老妇人,给她敷上药粉,然后说:“好了。”说完就拱手辞别。班氏兄弟又把一个烤鹿肘子赠送给他。

此后三年没有班氏的什么?肖息。有一天,殷元礼正好有事到山里去,遇到两只狼拦住去路,阻挡他不能前行。待到太阳偏西,狼又成群结队地来了,殷元礼前后受敌。群狼上前把他扑倒。几只狼又争着咬他,把他的衣服全都撕碎了。殷元礼料想这回必死无疑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两只老虎急速赶到,群狼四下散开。老虎盛怒,大声吼叫,狼都吓得趴在地上。老虎扑过去将他们一个个咬死,然后就离开了。殷元礼狼狈不堪地往前走,担心无处投身。这时一位老妇人迎面走来,看到他这副样子,就说:“殷先生受苦了!”殷元礼愁眉苦脸地向老妇人诉说了刚才的遭遇,并问老妇人怎么认识自己。老妇人说:“我就是在石头房子里让您治瘤子的老太婆呀。”殷元礼这才恍然大悟,就向她请求寄住。老妇人带领他,走进一个院子,那里已经点燃了灯火,她说:“老太婆等候先生好久了。”说着拿出长袍和裤子,让他换掉破衣裳。然后摆出酒水,周到恳切地招待客人。她自己也用陶碗斟酒,边谈边饮十分豪爽,不像一般的女子。殷元礼问:“上回那两个男子,是您什么人?为什么没有见到他们?”老妇人说:“那是我的两个儿子,我让他们迎接先生去了,到现在还没回来,必定是迷路了。”殷元礼感激老妇人的深情厚义,尽情地饮酒,不知不觉地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睡了。等他醒来,天已经大亮,四处观望竟没有房舍,只是他一个人孤身坐在山岩上。忽然听到岩石下有牛一样的鼾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老虎正沉睡未醒。老虎嘴边有两块瘢痕,都像拳头那么大。殷元礼吓坏了,唯恐老虎醒来,就悄悄地逃离了。他这才明白,那两只老虎就是班爪和班牙。

4. 蒲松龄的文言文《狼》其二

这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和柳宗元一样,他把古代汉语的精炼发挥到了极致。古代汉语之所以简洁,有一个原因,就是句法比较简明。

句子大多是简单句,句子之间的逻辑因果和时间空间的承接都是省略了的。把复杂的过程、其间的因果、前后的联系,放在叙述的空白里,是文言小说作家常用的手法。

这篇文章,文风之所以如此干净利落,还有一个原因:全文几乎都是叙述,没有描写,没有抒情。除了最后一句是感叹以外,作家的感情没有直接流露。

这种白描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要真正把白描手法讲得让学生有感觉,就得用还原的方法,把那些在作者那里省略的东西补充出来。

这就是说,要懂得文章的好处,就得不仅仅满足于欣赏文章已经写出来的,还要把它没有写出来的想象出来。对一个教师来说,光是讲解课文上已经有的东西是不够的,还要养成一种敏感,就是善于把文章中没有写的东西想象出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就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能否省略的原则是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作用。

有则多写,无则省略。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

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得慌,情节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发展。“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

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两只狼,是公的,还是母的,是灰的,还是白的,是老的还是小的,都与后面的情节无关,所以全都省略了。“缀行甚远”,省略的更多。

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狼们。

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大凡前面提到的,后面必有发展。

蒲松龄叙述的功力,并不仅仅在叙述比较简单的事情上,而且在叙述复杂的事情时,他也能使之具有某种不亚于描写的效果。对于比较复杂的事情,叙述本来是比较困难的。

亏得蒲松龄以简驭繁: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量词的灵活运用。

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分别叙述二者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用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

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

等到骨头霹乞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但它们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还是用一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读者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区别,本来可以写出很多,但是,作者略而不计。这就是精炼的“精”的要义。

不要小看这样的文字。这里有作家的匠心——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

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义之所以精炼异常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好处不仅仅是精炼,还在于把有限的细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随着故事的进展,叙述出现了细节和比喻,有了一点描写。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一个悬念,结局时将有一个解释,这对情节有相当的重要性:屠夫杀了两只狼后才悟出来,原来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为了麻痹他(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结局使前因获得了解释,读者对情节的意义也有了新的体悟。

这种情节因果的有机构成,正是小说的特点。 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其好处是写得很干净,没有可有可无的话。

但光是这样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又有一些描写的笔墨。仔细分析以后才发现,凡是花了一点笔墨的地方,在后来都是有新的意义的。

这就使这篇篇幅很小的文章,在文字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有机性。前文不仪仅是为了前文,而且对后文有用,后文也不仅仅为了届文,而且对前文有用,这叫做用笔有前后照应之效。

文章最后有一点议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省略的。现代小说家往往回避把主题都讲出来,因为把倾向性隐藏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心理参与。

现代小说更倾向于为不同读者的多元理解留下充足的空间。但蒲氏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家。

他的《聊斋志异》几乎在短篇故事后面都要发一通议论,有时用“异史氏”的名义(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有时则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体式。

不仪《聊斋志异》如此,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是一种传统的格式,蒲氏不过是稍稍作了一些调整而已。

《狼 其二》是讲一个屠夫被两只狼盯上了,喂了他们所有的肉以后还被死死地跟着。后来他躲到一个草堆里,狼们就使出了计策,一个在前面牵制,让人疏忽,一个从后面偷袭,结果被屠夫发现。

蒲松龄写。

5. 地震蒲松龄阅读答案

地 震 [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③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④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女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⑤可笑!

【注释】①客:客居。②俄而:不久。③趋:快走。④逾:超过。⑤一何:多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余适客稷下( ) ②各疾趋出( )

③并忘其未衣也( ) ④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

2.下列对“相顾失色”的“失”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丢失 B遗忘 C过失过错 D改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后闻”部分?

推荐答案

1.(看不清加点的是哪个,姑且认为是这些)适:正在;正当时;正

疾:快速、迅速;趋:走、快走、跑

未:没有;衣:动词,穿衣

非常:特别,异乎寻常的;不合惯例;不适时宜;突如其来的事变。

2.d

3.俄而:〈书〉不久;一会儿;【表示短时间内发生】;一会儿桌案晃动,酒杯翻到,屋中的房梁椽柱等摩擦晃动发出声音。

4.具体形象地写出这场地震是多么的剧烈,用各处发生的客观情况来补充描述除了主观感觉到的发生的地震情况

6. 口技蒲松龄阅读答案

俄:一会儿,迢迢:遥远,缓:慢慢的,了了:清清楚楚,奇:认为。。。奇怪

屋子的里面外面所有的声音都停息了。

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

这就是所说的口技,特地借助它来兜售他的医药罢了。

(这个我可能错了,自己想下吧)

B

口技技艺的非凡、高超

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声,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不能删除,表达了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这个口技者的做法。也加强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说明了当时是有人以口技谋生的

蒲松龄 聊斋先生

7. 【有关《蒲松龄之道》的阅读题答案】

15.文中说“蒲松龄的书总是由极多的矛盾所交织,并不像一些研究者说的那么简单和纯粹”.从文中看,蒲松龄的书有哪些矛盾处?(6分)16.作者为什么说他“从浓浓的烟火气中,真实地感到了这位说狐的高手?”(4分)17.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据说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寓意极多.(2分) (2)老先生勉强握住一支毛笔,写出自娱的文字.(2分)18.文章名为“蒲松龄之道”,请根据本文内容,具体阐释“道”的含义.(4分)15.要点:(每点2分) (1)对待官场,态度有嫉恨、鄙视,也有羡慕与不可割舍的情结; (2)思想境界只是停留在乡间秀才的水平上,却有极高的文字技巧与修养; (3)作品里既有迎合民众阅读兴趣的迷信内容,却又有不平凡的艺术境界.16.要点:(每点2分) (1)房间里这“浓浓的烟火气”是民众烧香、烧纸造成的,这正是民众精神和民间色彩的象征. (2)而民众精神和民间色彩正是蒲松龄的文章之魂,作者从这里深刻感受到了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本质所在.17.(1)“据说”一词说明本文作者并不同意“《聊斋志异》就是刺向官府的”说法. (2)“自娱”在这里指蒲松龄借文学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慰藉自己痛苦的心灵.18.①指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2分).②具体来说,他的作品思想复杂,内容多是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加工,表现的是民间精神.(2分)(第②点答“他的伤口非常民间化、底层化、世俗化”也可以)。

8. 谁有口技蒲松龄的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

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

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

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

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

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

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

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

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 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

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 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

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 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 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

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 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

而试其方,亦 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 年曼声度曲。

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

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

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

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

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

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

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

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

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

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

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

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

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

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9. 蒲松龄《聊斋志异任秀》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答案:1。在; 向; 放置; 动词,说话; 这样;才 2.为:担任,动词; 向,介词。

故:所以,副词; 旧的(知识),名词。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长期大量的从民间搜集整理素材 【译文】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

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

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

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