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明风华》里可以没有孙若微,但不能没有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去年年底,一部以明朝为背景的古装剧——《大明风华》在网上掀起了一阵热议。尽管题材厚重、阵容强大,但在很多“明粉”看来,这仍是一部套着“历史正剧”外壳的“大女主戏”。

由汤唯饰演的大明皇妃孙若微,是剧中当仁不让的“大女主”。整部剧正是以她的风华一生为主线,回顾了从明成祖朱棣到明英宗朱祁镇六十年间的五朝历史。剧中的孙若微,美貌聪慧懂朝政,帮完公公帮丈夫,帮完丈夫帮儿子,简直有点大明武则天的架势。

明朝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位“大女主”吗?

历史上的“孙若微”

《大明风华》中的女主孙若微,即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孝恭皇后孙氏。虽然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电视剧中还是存在不少张冠李戴和夸张想象的情节。

剧中,孙若微还没进宫时,便帮朱瞻基作了首题画诗:“虎为百兽尊,妄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为这首诗感动不已,甚至因此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但是,有史料记载,这首诗乃明朝大才子解缙所作。

剧中,孙若微帮明成祖朱棣找到了失踪已久的建文帝。但在正史中,朱棣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其一生都没能找到建文帝。

剧中,明仁宗朱高炽监国后期,体弱多病,便直接让儿媳孙若微模仿自己的笔迹起草政令。明宣宗朱瞻基上位后,孙若微是宣宗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宣宗死后,新帝年幼,家国大事几乎都由她拍板,宦官王振也差点被她除掉……但事实上,在这段时间里,她并没有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就连想收拾宦官王振的也并不是她,而是她的婆婆诚孝张皇后——就是《大明风华》中那个爱吐槽、爱撸猫、接地气的太子妃张妍。

历史上真实的孝恭皇后,确实经历了五朝六帝。但是存在感远没有电视剧中呈现得那么强。据记载,孙氏出生于山东邹平,是永城县主簿之女,十余岁被送进宫,和朱瞻基青梅竹马。因为得宠,她一步步从嫔升为贵妃,后又顶替宣宗的原配胡氏,当上了皇后。不过她一生的高光时刻,主要在后来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以太后的身份,做出了一些重要决定。而在此之前——尤其是在仁宣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孙氏担当的不过是一个女配角。

不过翻阅史书,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确实有一位“大女主”,只不过不是孙氏,而是孙氏的婆婆诚孝张皇后。

一个辅佐了三位皇帝的女人

关于诚孝皇后的早年经历,史书记载并不多。我们只知她姓张,河南永城人,出身平民阶层。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高炽被封为燕王世子,秀外慧中的张氏被选为燕王世子妃,四年后,生下朱瞻基。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即位称帝。两年后,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氏晋升皇太子妃。

不过由于太子朱高炽肥胖体虚,并不太讨朱棣喜欢。朱棣一度动过废立太子的念头。好在关键时刻,朱高炽的儿子和媳妇为他扳回一局。除了儿子朱瞻基被评价为“好圣孙”外,时为太子妃的张氏也得到过朱棣的赞扬。据史料记载,一次,朱棣夫妇在内苑举行宴会,太子妃亲自下厨服侍,周到妥帖。朱棣很高兴,说了这样一句话:“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好儿媳啊,将来朱家社稷要多多依仗你了!之后,朱棣便没有再提废立太子的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

张氏随之晋位皇后。不料,皇后之位坐了不到十个月,她的丈夫仁宗就去世了。接下来,儿子朱瞻基即位称帝,是为明宣宗。张氏由此成为大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后。

可惜,她的儿子在位时间也不长。宣德十年(1435),执政十年后的明宣宗也去世,终年36岁。随后,明宣宗年仅8岁的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张氏再次晋级,成为太皇太后。

四十年的时间里,张氏的身份角色不断变换——从世子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于皇权的爱护和敬畏。

教育子嗣,倚重能臣

众所周知,仁宗宣宗这对父子,联手打造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这段完美接力中,一个女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为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便匆匆离世了,所以很多政令尚未推行到位。所幸时为皇后的张氏对朝政大事颇为熟悉。史载,张氏“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儿子朱瞻基即位后,张氏迅速从皇后切换到太后角色,指导宣宗继续推动改革。宣宗本人虽极富才华,但无论大事小事,他都愿意征询一下母亲的意见。据《明史》记载,“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是时海内宁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贡献,虽微物必先上皇太后。”

平日里,张太后经常教导儿子要关爱百姓。宣德四年(1429),太后与宣宗去拜谒明成祖的长陵和明仁宗的献陵,出城之时,宣宗骑马亲自在前面引路,京畿百姓都夹道而立,欢呼迎拜。经过村庄时,太后特地召来几个农妇,与她们亲切攀谈,询问她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情况。有农民献上菜食酒浆,她便取来赐给皇帝,让他尝尝农家口味。

私下里,张太后还常跟宣宗剖析朝臣特点,比如评价杨士奇刚正直言,“不惮触忤,先帝能从,以不败事。”宣宗因此对杨士奇颇为器重。

张氏深知这些股肱之臣对于大明的重要意义,所以经常主动慰劳他们,让他们尽心尽力辅助宣宗。所以,宣德一朝,人才济济,张氏不无功劳。

约束外戚,震慑宦官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张妍有个不争气的弟弟,叫张克俭。张妍对他颇为纵容,托关系将他安排到边关管理互市,他却四处烧杀抢掠,惹是生非,还因此激化了大明和瓦剌的关系。

但历史上真实的张氏对娘家人管束极严,严防外戚势力的膨胀。她的父亲张麒在靖难之役北平保卫战时受过重伤,在永乐初年去世,死后被追封彭城伯。哥哥张昶后来继承了家中爵位,官居中都都督府左都督。弟弟张升曾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而且为人谨慎厚道,曾多次被内阁诸臣推举参政,但都被张氏拒绝了。直到哥哥张昶去世,弟弟才被封为惠安伯,官至左都督,掌左军都督府事。

明朝仁宣两朝,未曾出现过外戚作乱的问题,但却因为宣宗对宦官过于宠信,而为后世埋下了宦官乱政的隐患。宣宗不仅任用翰林学士教授太监识字,还赋予了司礼监太监“掌印”“批红”的权力。宦官权势由此急速膨胀。到明英宗朱祁镇上位时,司礼监太监王振已经显露出擅权的苗头。

而张氏早就盯上了王振。一日,她以英宗的名义宣王振入见。王振来到后,被张太后大骂一顿,“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说话间,几把利刃已经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事发突然,众人皆愕然。英宗忙下跪替王振求情。见英宗跪求,诸臣也跪求。最后张太后只好网开一面。但王振从此收敛了不少,“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从世子妃,到太皇太后,张氏的大半生都在为大明王朝操劳。她辅助丈夫、引导儿子,保护孙子,是三个皇帝背后不可或缺的女人,但却始终对皇权保持克制,从未越雷池一步。

正是有这样的“大女主”在背后支撑,中国历史才有了那段令人神往的“大明风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