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5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科学和可靠的基础,对环境立法、执法、规划和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提升,是确保监测数据满足相关标准和要求,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的关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保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涵盖了为保证监测质量而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监测活动涉及水、气、声、土壤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包括方案设计、点位布设、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药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综合分析和评价等环节。管理内容涵盖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资源保障等。
1.1 技术保障
为确保监测活动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可比性,各领域的监测活动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并规定了技术要求。至今,已颁布了20余项监测技术规范和近500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涵盖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海水、生物、噪声、土壤和固体废物等多个环境因素。
环境监测活动的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标准不仅是监测活动的依据,也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从采样点位到监测仪器调试,再到质量控制手段和频次,以及结果评价,所有的质量控制行为都是以监测技术要求为依据的。因此,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坚实基础,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科技进步,监测手段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修订监测方法,填补有机污染监测、在线监测等领域的空白,加快国际标准或国外标准的研究和转化,开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建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都是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1.2 能力保障
监测能力是实施环境监测并保证监测质量的基础。近年来,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得到了加强,仪器设备水平得到提升。然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监测能力仍不足以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存在仪器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等问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监测任务和扩展的监测领域,环境监测站承受着巨大压力。具备必要的监测能力不仅是完成监测任务的需要,更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
1.3 人员保障
环境监测人员是监测工作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对监测质量至关重要。持证上岗考核、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活动有助于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质量管理意识。
目前,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他们不仅要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学习理论知识。然而,从现状来看,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技术人员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与监测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人才引进和再教育机制改革,是提供重要保障力量的关键。
1.4 物质保障
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相关的基础保障。目前,环境监测系统依赖的基准体系主要是国家基准,部分使用外国基准。专门用于量值溯源和传递的基础配备较弱,主要依靠技术监督部门和国家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
为了加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建立完整、统一的基准体系十分必要。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在分析测试、质量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环境标准物资的力度明显不足,存在物资单一、种类少等问题。因此,加大标准样品的研究力度,满足监测工作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已势在必行。
1.5 经费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投入,监测工作的资金支持也在逐步增加。然而,监测仪器检定和校准价格昂贵,标准样品价格较高,仪器运转费用也较高,这些都成为了经费支出的难点。因此,确保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国家及地方应继续加大投入,并将其纳入固定年度计划,专项使用。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制度和办法
为了满足环境形势发展的需要,原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别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这些规定、制度和办法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进和各项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
这些规定和制度强调了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明确了质量管理和持证上岗考核的职责,概述了质量管理的工作范围和重点方面,强调了程序化、文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并明确了持证上岗工作的管理、考核范围等内容。同时,这些规定和制度还强调了经费保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惩罚规定。
总结来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完善技术、能力、人员、物质和经费保障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确保监测数据满足相关要求,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