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句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否定句和翻译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理解:“莫我肯顾”应译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理解: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理解: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理解: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

莫己若也(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理解: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诗》) 理解: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何伤乎?(《论语》) 理解: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理解: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理解:我敢埋怨谁呢?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理解: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理解:(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理解: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理解: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⑤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理解: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理解: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理解: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理解: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理解: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作战的。

2. 找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的句子(文言文)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此处:战河北 即为“战于河北”,也就是“于河北战”,这里“于河北”修饰“战”所以为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在谓语之后的成分应看作补语,但是在文言文中应看作状语),所以,此处“战河北”就是一个状语后置. 《送东阳马生序》:“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这里,“弗之怠”,其实原本应该是“弗怠之”,意思是“不放弃它”,此处“之”是一个代词.在文言文中的否定句中,若宾语为代词,就发生宾语前置现象.代词宾语应放在否定词(弗)之后与动词(怠)之前.即成为了“弗之怠”.。

3. 文言文中双重否定的句式

1:岂有(一重)不从(二重)之理哉?

2:竖子,安敢(一重)侵我故土而不(二重)颜涩之?

3:何以(一重)致此而不(二重)悔改之?

4:君非闻其香而无语于焉矣。(你不是闻到真正的香味,才会对此无语的)

5:莲出淤泥而不染,岂能奈何我哉?

双重否定:

汉语的否定形式可采用否定命题减去绝对命题的方式求出,由此得出汉语有两种否定形式:一是否定性词语,这是以词汇手段构成的一般意义上的否定形式;二是反问语气,这是以语法手段构成的特殊意义上的否定形式。据此推定汉语有两种类型的否定句式:一是一般的双重否定句式,这是连用两个否定性词语造成的(如:不得不);二是特殊的双重否定句式;这是由一个否定性词语和一个反语语气连用造成的。双重否定有表达肯定、强化语气等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