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不好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1. 为什么学不会文言文呢

1.你要对现代文句子的结构熟识,状语定语补语要精通,这个学不好,去翻译文言文,都是枉然。因为文言文一般是独字成词。

比如“虽然”,这是典型的古今异议,古文里“虽”和“然”是两个词,前者表示虽然,后者表示这样,整个合起来作一个介宾短语,如果你按现代文理解,“虽然其亦欣然”,就只能翻译成:虽然他也高兴。很显然这个句子是不完整的,正确的翻译是:虽然这样他仍然高兴。这就是靠句子结构分析出的不妥。

2.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见的“反”其实是“返”,“只”其实是“止”……整个中学有近百个通假字,需要记的也就近二十个。翻译通假字的机会不多,但遇见了能知道总是好。

古今异议比较重要,上面所举的“虽然”就属此例,再如“假”古为“借”的意思,还有“可以”、“非常”,其实一般多字的古今异议词,都是因为古文一般独字成词,这个原则一定要牢记。所以“可以”在古是“可”(可以)“以”(用),“非常”在古是“非”(不是)“常”(平常的)。

3.熟悉词类活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这就是正规的文言文语法了。

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结构来分析的。比如名词动用,我给你举个都知道的例子,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至少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是必须的(感叹句当然排除在外),“君君”看起来是两个名词,很显然缺少谓语,也就是缺少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否则只能翻译成“君主君主”,所以第二个君很显然必须是谓语,“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个君主”。

这类文言文语法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记忆,但这些,要是做到我说的一点,掌握起来会容易许多。

再举个例子给你,比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说某个医生“活死人”,从字面意思看,难道是说“某个医生是活死人”?且不说这个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我们先分析句子结构。“医生”显然是主语,谓语是什么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译,显然缺少谓语,即使是“是”这个词,古文也需要动词“乃”或者叹词“也”之类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句子必须拆开,根据独字成词原理,“死人”是死了的人,活字肯定有单独的意思。如果你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那么你就知道“活死人”该翻译成“使死人活”。即使你不知道意动用法,那也是能分析出有问题的。

2. 孩子文言文学的不好,怎么办

孩子12岁前接触并多阅读文言文的文章或者名著(孩子可能一时看不懂,但是相信我,孩子会对那些华丽的诗词产生兴趣,觉得好牛,不一定全能明白,但是首先形成一个印象)然后等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真正意义的课文,你会发现孩子会有质的飞跃,理解起来一点也不难,手到擒来。

现在的话,建议家长培养他阅读的兴趣,网上是有一些好的小说的,作者的文学素养很高。现实中可以多读一些国内外的大家作品,文学是相通的,不是学好现代的古文就学不好了,不要着急,慢慢引导。

青春期孩子的心思会重一些,这时候不要去宣导语文好难,他学不好 这种潜在暗示,本来可以学好的也不会去努力了。

3. 为什么不提倡学文言文

文言文表达意思非常含糊啊,每个字每句话都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同的断句法,都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光是现在讲论语啊道德经啊的书,你去书店翻翻,几乎每一本都有自己的解释,如果要加上以前古人的注释版本,那更是多得足以读到你脑袋爆破。

当年朱熹注释儒家经典,在宋朝被骂为邪魔外道,在明朝反而成了官方意识形态,到近现代又被人批判……

现在于丹跑出来讲论语,很多人捧,也很多人骂,古今一如!

到底谁是正道谁是邪道?到底古人的原意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这是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

其实古人也不是完全用文言文的,你看古人写的三国演义水浒还有其他的平话小说,都和现代的白话很接近。文言文在古代基本上是属于特殊阶层的特殊用语,甚至可以说,文言文在后来的用处完全变成受过教育的人用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别人看不懂,就象老中医开的药方,字迹越潦草越表示有水平,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现在国家也出台规定,不准中医把字写得这么潦草了,呵呵。

所以文言文在古代也并不见得有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提倡文言文更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把他当做书法音乐一样的艺术品玩玩就行了。

4. 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们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麽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古人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心不清净,这是障碍我们智慧;第二个是文字上的障碍。因为佛经最晚期翻译的都是南宋,距离我们现在也应该有七、八百年,所以用的文字是文言文。所以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於发生误会,不至於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这麽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文言文,现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你不肯学。

按照现在的科技,回到以前是有可能的。学好文言文可以交流了

现在都提倡去学古人的思想,咋们中国人的古代思想还是很经典的,比如说《孙子兵法》在国外很受推崇的。现在虽然有很多译本用现代文的,但是毕竟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有些翻译也并不是很精准,有些语言也只可意会的,一旦翻译成现代文,就没有味道了,所以还是学会一点文言文,然后亲自去读古人的原文,还是大受裨益的。而且,学了文言文,看了文言文,对你文学功底的塑造以及文采的提高都有帮助的。

文言文只是一种工具,要不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去学习一些消失的文字呢?那就是要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从而启迪现代社会啊。

按照楼亲的思路,如果文言文没啥用,那历史也是过去的事情也没啥用,还不如不学呢。但楼主却觉得历史很有意思,是因为历史也是一种工具,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去了解了古人的生活等方方面的东西,然后呢,借古喻今,前事之师后事之鉴嘛!

存在即真理,中国现代教育还要学习文言文,以后还是要学文言文的。

5.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今天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班的路远飞问:“除了考试,学这些到底有啥用呢?”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史梦真的共鸣。

我回答:“刚才那个谁偷偷照镜子,我开玩笑说他再照也不会成为潘安,你貌似没有听懂啊。如果读点古文,这种被别人讽刺挖苦了还不知道的情况就基本不会出现了。”

不过我还是打算正面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浙江大学曾对已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人意料,“古代文学”高居第一。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古代文学能够陶冶情操,养成气质,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绩。

文言文并没有完全退出我们的现代生活。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如“总而言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闻过则喜、反之、出污泥而不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它并没有消退、死亡,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我们天天口中说着、手下写着而不自知罢了。

文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藏。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真切触摸到中国的气质。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 如《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小说、曲赋等等,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暗淡,而是愈来愈发出其夺目的光辉,泽被后人。为人处世的许多原则、理念得益于《周易》;治国经营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史记》、《资治通鉴》多有总结;《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保健使现代医学汗颜……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文言写成的。靠它,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祖先的智慧、经验传到千年万世而不会产生变化,靠的就是文言文。你能读懂文言文,你就可以跟孔夫子交谈,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交流。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一个工具,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学习文言文能使提高我们的气质与修养。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让人充实、不轻浮,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文言文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我国许多现当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而现代有些“有名气”的“作家”的所谓作品,细细读来,总觉得和当年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作品相比显得浅薄。何也?缺文化底蕴也。底蕴不足的根源在于缺乏古典文学的积淀,所以即使红极一时也很快过眼烟云。

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即使我们将来并不打算当作家,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与人交流总是免不了的,把自己的意见说(写)清楚说(写)明白总是起码的要求吧,我们可以从文言文中学到方法。

虽然我觉得读文言文挺有感觉的,但上面的文字还是觉得挺八股的,有点说大话的味道,让学生心服口服估计不容易,但聊胜于无吧。

6. 为什么不提倡学文言文

文言文表达意思非常含糊啊,每个字每句话都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同的断句法,都可以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含义 光是现在讲论语啊道德经啊的书,你去书店翻翻,几乎每一本都有自己的解释,如果要加上以前古人的注释版本,那更是多得足以读到你脑袋爆破。

当年朱熹注释儒家经典,在宋朝被骂为邪魔外道,在明朝反而成了官方意识形态,到近现代又被人批判……现在于丹跑出来讲论语,很多人捧,也很多人骂,古今一如!到底谁是正道谁是邪道?到底古人的原意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这是笔永远算不清的糊涂账。 其实古人也不是完全用文言文的,你看古人写的三国演义水浒还有其他的平话小说,都和现代的白话很接近。

文言文在古代基本上是属于特殊阶层的特殊用语,甚至可以说,文言文在后来的用处完全变成受过教育的人用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别人看不懂,就象老中医开的药方,字迹越潦草越表示有水平,其实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所以现在国家也出台规定,不准中医把字写得这么潦草了,呵呵。 所以文言文在古代也并不见得有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提倡文言文更是不可能的事,大家把他当做书法音乐一样的艺术品玩玩就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