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背刻的字到底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7-23
可以肯定的说,岳母在岳飞背上刻的字是“尽忠报国”,而并非大家广为流传的“精忠报国”。之所以让很多人以为是“精忠报国”,还是因为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的“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在《宋史》本传中有记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当时,金兵常常来骚扰袭击宋朝边境,岳母为了鼓励儿子,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希望他报效国家,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尽忠报国这四个字以经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
第2个回答  2019-07-23

这个问题要是想要知道真正背后刻的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那只能穿越回到那个时代了,历史事件都是推演过来的,谁也不知道当时真正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是一个没有办法证实的,我觉得精忠报国更有可能,因为精字来表达更加的恰当,表达对国的态度。

第3个回答  2019-07-23
岳飞背上的刺字是“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原始史料记载见《宋史》卷380何铸传:“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至于“精忠报国”,应是赵构赐岳飞御书“精忠岳飞”旗后,后世渐渐以讹传讹了。另最近刚看了剧作家张永和一篇说岳飞戏的文章:戏论专栏|民族英雄岳飞及其母的几出京剧——主说《岳母刺字》《满江红》 ,从音韵方面推测了戏曲评话中“精忠报国”渐渐取代“尽忠报国”的原因,也是个挺有意思的角度
第4个回答  2019-07-23
岳母刺字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被编入了课本,从最开始的“精忠报国”到现在被修正为“尽忠报国”,似乎确凿无疑。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是编出来的故事。小院无意对岳武穆冒犯,但为了渲染岳飞而编出一些无中生有的故事,假使武穆再世,恐怕也不太高兴。

岳飞背上到底有没有刺字?根据记载来看是有的,此说法出自于《宋史》: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宋朝风气开放,纹个身刺个字之类的并不是什么大事,除了脸上刺金字的囚犯,其余文身别人并不歧视,比如《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就绣得一身龙飞凤舞,其余好汉纹身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看来,岳飞刺字以明心志也不算过分。

不过即使理论上说得通,岳飞背上到底有没有刺字,其实在今天都还有争议。岳飞的孙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编》,是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料,其中并没有提到岳飞刺字的内容,而岳珂所编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岳飞死后20多年的1162年,宋孝宗给岳飞平反,其孙岳珂这才编录《金陀稡编》为爷爷辩冤。

从岳珂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想拔高岳飞,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不过这也造成了书中一些记载显然不切合实际,有吹嘘的成分,不是指责岳珂,换做小院爷爷是岳飞,估计比岳珂吹得更厉害。但即使是这样,岳母刺字这样能树立岳飞形象的重要情节也未见记载,这说明什么?是岳珂故意漏掉了吗?

金人称呼岳飞为“岳爷爷”,大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等说法都出自《金陀稡编》,要说岳母刺字这样既孝又忠的情节被岳珂漏掉,实在无法让人相信。要直到180多年后的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人修的《宋史》中才出现岳飞脱衣受审时露出背上刺字的情节。有了这样的原始素材,到了明朝才陆续出现岳飞背上刺字是工匠所刺,是其部下张宪所刺等说法,最后到了清朝,才在评书中出现岳母刺字的情节,从此流传至今。

而岳母刺字的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岳母本身是个普通农村妇女,到底识不识字还是个问题,更不用说刺字这样的技术活,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刺的,即使不考虑伤口的感染,各方面操作的难度显然非姚氏所能胜任。

这个故事就如同华盛顿的樱桃树,砸中牛顿的苹果一样纯属杜撰,只是为了塑造岳飞的形象而编造的,经过《说岳全传》等演义和如今电视剧的渲染,变得更为人尽皆知,岳飞的生平,不需要增加一件刺字这样的事来表明其忠心,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从宋元明清到现在都无可争议,刺字这种情节实在是可有可无,画蛇添足罢了。
第5个回答  2019-07-23
个人认为岳飞的后背刻的字应该是尽忠报国,尽可以表达出岳飞母亲希望儿子为了天下用尽自己的心血,用尽自己的一生来忠于国家忠于百姓的一种心愿,一个尽字就是要用一辈子去实习的意思,我觉得这样才比较合理,后期大概是后人觉得精忠报国比较顺耳,才传偏差变成精忠报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