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曼底登陆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一天?

如题所述

1945年和1918年一样,全世界面对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这一次,战胜国的领导人差点儿重蹈覆辙,犯了一战后同样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让一战战败的德国人不愿善罢甘休,再一次将世界拖进战争的火海。

美国的参战扭转了一战的败局。但美国方面的踌躇不前,政治精英对待美国世界霸主这一新角色的意见分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谈判中就已表露无遗。而一战达成的和平协议,有着诸多旨在永久性地削弱德意志帝国的规定,这使得这份和约有些先天不足。正是因为这个和约过于严厉,它并未能化干戈为玉帛,却使得失败者获得机会后立即推翻原来的和约,发动新的战争。

在德国人看来,胜利者的要求不仅欺人太甚,而且在时时刻刻提醒德国人战败的耻辱。在战胜国的不断讹诈和威胁下,德国总的战争赔款达到了1320亿金马克,分66年还清,另外再加上每年出口额的26%0今天的德国直到2010年还在承受这一巨额赔款带来的影响,在一战结束后的第92年,重新统一的德国政府兑付最后—:笔国嚎债券的利息,这些债券都是德国在一战战后为募资偿还盟国的战争赔款而发行的。相比金额,战争赔款最让德国人痛苦的还是漫长的还款年限。

可以说,没有人比那个来自慕尼黑的下土更了解德国人胸中的怒火(以及怎样利用这股怒火)。仅仅用了三年,阿道夫,希特勒就从一名籍籍无名的老兵转变成了“慕尼黑之王”,他的肖像画挂满了这个啤酒之都最大的啤酒馆。

协约国强迫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是希特勒演讲的一个中心主题。在集会演讲上,他从不放过机会提到这一“可耻的、侮辱性的和平”,给德国戴上了奴役的枷普锁。战胜国的居高临下,不仅侮辱了德国人,也成为德国人的集体精神创伤,这种集体创伤将德国人(数量远远多于纳粹支持者)凝聚在一起。

随着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来临,战败屈辱这一心理问题成了影响德国人生计的生存问题。从1918年至1929年,德国经济勉勉强强还能应付,这多少要感谢美国的投资。而1929年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投资者开始回撤资本,外资的快速出逃直接将德国拖进了大萧条的漩涡中心。总理海因里希。布吕宁的通货紧缩政策更加剧了经济状况的恶化,德国的失业人数一度超过600万。

尽管1918年德国宣布战败投降,但是德国的军人却不服气,军人的荣誉并没有在战争中受任何挫伤。从参谋总部下至普通士兵,所有德国人都明白法国人根本不可能靠自己赢得对德国的胜利。对于法国这种狐假虎威,依靠美国成为胜利者的行为,德国人不仅心理不服,更平添许多贪妄。至少,希特勒信心满怀地认为,再次发动战争,征服法国,就可以一雪前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6

二战之前,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作为工业革命的代表电力和内燃机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它们的供给能源——石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工厂还是军队,没有石油,就相当于是摆设,而这些大机器都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一个国家的强弱水平,所以,对于丰富的石油资源就成了激烈争夺的目标。

当时,石油的主要产地只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手中,像美国,地大物博也是当时世界上石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苏联作为第二大产油国,也是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虽然不能和美国相比。委内瑞拉、伊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罗马尼亚、伊拉克、哥伦比亚等国家,都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很多都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掌控中。其中罗马尼亚是德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

世界各地的石油占有量差距悬殊,严重影响着某些国家急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日本,不仅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占有量更是低的吓人,没有石油的日本,更是加剧其野心的膨胀!所以说,石油,也是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诱因。

第2个回答  2017-12-2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首先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人设直接崩塌。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八、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

  再来看一下德国比较显著的失误:

1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德军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德军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

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德军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2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第3个回答  2017-12-2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纳粹德国最终成为了战败的一方。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

  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浓厚兴趣,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与书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总结出了希特勒(或者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的十多个方面的失误,然后在二战专业论坛帝国师论坛,向众多志同道合的专家或二战军事爱好者进行了请教或共同的探讨。本文是根据最终的得票数统计,总结出来了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十大错误:  一、德国因为巴尔干战役耽误了五周左右的宝贵的进攻俄国的时间。被绝大多数参与讨论者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的一个最致命的错误。  二、希特勒顽固奉行不放弃一寸土地的作战方法,也被认为是一个致命错误,虽然这一招曾在莫斯科会战挽救了德国几乎崩溃的东部战线,但是它在整个战争期间给德国军队带来的灭顶的灾难远更比它的积极意义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尔克让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事实上放走了30万英国远征军,使英国有力量继续战斗从而改变了整个二战的进程,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四、保密与间谍工作的严重失误,德国人的密码被盟国破译,却长期浑然不知,导致德国在战场处处挨打,节节败退。譬如苏联间谍佐尔格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  五、西线一直到1944年6月才开辟,而希特勒却长期为一条根本不存在的西线保留了过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线保留着50万人,如果能够把这些军队调到苏联前线,在1941年12月,德国人应该已经占领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国有一点变态的犹太政策,使德国在欧洲大陆、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七、如果德国不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也许它不会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俄国是一个永远不要去进攻的国家!”  八、假如德国是和美国结盟,而不是与经济、军事、科技都不发达的日本、意大利结盟,二战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和日本、意大利结盟绝对是个错误。  九、1942年,德国发动南线攻势后已经重新夺取了苏德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在斯大林格勒,为一个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废墟的,军事上,经济上价值不大的城市反复争夺,为了很虚无的政治利益,用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法流干了身上的血。并且在失败后,拒不接受事实,导致33万人的覆灭。  斯大林格勒的错误其中还包括在战役初期的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进攻这样的战略上的错误。  十、在第三帝国完全处于下风,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错误地发动“堡垒”战役加速自己的死亡与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断盟国登陆地点选在加莱,而错过了在诺曼底将盟军赶下大海,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后机会两项并列被人们认为是二战中德国的第十项错误。

纳粹上台,以强硬和民粹激进著称,以系列军国建设,收缴犹太资本等等,总之是率先带领德国走出大萧条,而在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后.声势高涨,同时期未完全走出大萧条阴影的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的导火索扩张的德国在但泽走廊遇到了顽强不妥协的波兰.退让将损坏纳粹的强硬形象,损伤凝聚的德意志的民心.催生同盟国的强硬.德国发动了战争.迅速征服波兰使世界警惕德国高涨的民气之下强大的军力.41年一系列征服西欧的闪电战,则彻底让世界恐慌.强大的日不落不能容忍欧洲出现一个庞大的中央帝国.美国.西欧抵抗力量等等老牌势力都不甘心退出世界的中心.在这一时期德国义气风发,顺势整合巴尔干地区顺理成章.  欧洲大陆各地人们在支持和反对德意志中大部分作出了选择,但是历史进程中的他们还不能得知哪种是正确的.战争在继续.在美国两面发战争财中,经济支持慢慢偏向英国,这一时期的英国依然处于下风,只有拼命调集殖民地资源和从海上严密封锁德国的触角.(英国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利益很多转让给美国以换取战争经济政治支持)  隔海相望,德国毫无优势的海军不足以支持德国征服英伦,希特勒或许认为以前和苏联的秘密协议是一种耻辱的妥协吧,数年前的苏芬战争充分暴露了苏军的不足,这时候苏军的肃清活动又让苏军战力下降.更关键的是苏联在幸灾乐祸的看着欧洲大战的同时,未尝没有趁火打劫的心思.其边境庞大军队的进攻部署让其防御极其薄弱.这样的苏联军队,引诱着德国去揍他.希特勒应该还有通过打击苏联这个最大的意识形态的对手缓和和英美的关系的目的.苏德战争爆发.这一打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战争.希特勒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成为老牌势力眼中最大的敌人.小胡子在这点上毫无疑问超过了斯大林大胡子.英美德联手了.美国即将参战,,一个已经衰弱无疑的英国和如日中天的德国相比,他们选了英国.更符合他们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德国在西线不得不留驻足够的部队防止同盟的登陆反扑,战争期间,没有足够军队的驻守,盟军一旦登陆欧洲大陆就将剑指德国腹心,丝毫大意不得.东线庞大的战争完全看不到胜利结束的曙光.  西面英美,东线苏联.整个地球主要国家的战争资源大部汇聚到了同盟国和苏联的兵工厂里,而德国主要的只有欧洲大陆的资源.至此,不能速决苏联的德国败局已定.虽然这时候同盟还没有决心登陆,虽然德军曾经几十万几十万的歼灭苏军.战争是人类的催化剂和毁灭剂.历史的进程大致相同.曾经骁勇的德军越打越疲,曾经蠢笨的苏军经过血火洗礼却越打越强.曾经飞机坦克并进的闪电战很快就被同盟势力和苏联山寨成让人绝望的飞机海坦克海.  德国很多的战略没有错误.即使是拿马后炮的眼光去审视,很多选择依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当一时强大的德国面对大半个世界时,终究会遵循普遍规律,双拳难敌四手啊.  德国的命运,当他们逆势崛起时,不扩张就无法满足德意志民族的愿望,扩张必然会引起世界主要力量的恐慌和害怕,而团结起来消灭之.对于德国和苏联.这两个意识形态上的最大对手,他们即使表面上和好甚至结盟,也不能消解彼此的戒心吧,一方有破绽另外一方是会毫无疑问的插上一刀吧,又,如果德国在没有征服法国的基础上投入英法的怀抱去打击苏联,先不说战争会否能赢(历史上列强配合白俄干涉苏联革命以失败告终),主导权德国是必然争不过英法的.付出更多,利益更少.  二战中的德国的表现依然可以给我国很多启示.或许还是老话所说,霸道不可持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