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10-1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四书之首”的《大学》开篇第一句,其大意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我们自身具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这句话的期望就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

【词语注释】

①大学: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己治人”的学问。学者,觉也,自觉修为,觉行圆满,故名大学。

②道:信仰所在,所行道也,《大学直指》云:“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

③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显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名词,明德指我们本有的性德。《大学直指》云: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 

④亲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恶从善、恢复性德。

⑤止于至善:达到从善的最高境界,“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能够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能够对人、事、物保持真诚恭敬;能够对一切事物保持真诚恭敬,我们的心念就能够端正:我们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够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够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够把国治理好;把国治理好了,国泰民安之后天下也就太平了。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它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之后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影响:

《大学》对于汉代儒家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和影响,特别是在宋代理学蓬勃发展后,在科举的力量的加速下,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代以后几乎每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它在强调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注重自身修养,实现自我价值,关心爱护他人,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