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断舍离之后,有什么物品是你不会再购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2
美白丸
之前日本一款很火的美白丸。买回来又担心内服后的副作用,连封口都没拆一直放到过期。内服药品都尽量不要去尝试。不要刻意追求白透亮的肤色。主流审美就一定正确吗?

口服胶原蛋白
人民日报提到过燕窝跟鸡蛋的营养价值差不多。这类产品本质上走的也是套路型。早睡早起,不熬夜,正常护肤不折腾,有时间就做做运动。坚持下去比喝这些管用。

奶昔代餐
之前很火的代餐,宣称能快速减肥的。你就去超市买无糖无添加的燕麦片,用脱脂牛奶泡一碗,一天三顿这么吃也能瘦,不仅便宜还比它有营养。减肥食品都是来收智商税的。

褪黑素
褪黑素有镇定安神作用,被称为“生理催眠剂”,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失眠类型,其适用人群包括:工作原因导致作息紊乱、时差调整、老年人褪黑素减少。

但是,如果长期从外部摄取褪黑素,反而会抑制大脑分泌褪黑素,打乱生物节律。

护肤类


口红
相信我,买一只正红色的口红就够了。

女生口红的色号,就像男生的奥特曼,你永远也分不清它们有啥区别。买一只色彩鲜艳亮丽的正红,想要御姐范儿,就多涂一点,想要萝莉风,就少涂一点。一支口红,真的能平替所有色号。
第2个回答  2022-08-22
自动炒菜机

有人去买自动炒菜机,相信多数人都不能理解。甚至是有部分人原本想着买它,只是因为价格太贵的原因,所以没有入手。

但是等到使用后才发现,根本做不到解放双手,顶多是少了炒菜的环节,但炒菜前的准备,一点也没少。

带水吧功能的冰箱

如今的冰箱功能是越来越多了,但部分功能也是越来越鸡肋,只是看着新鲜,实质上没有多大用处。

这其中就包括冰箱上的水吧功能,因为它不仅很贵,而且使用率还极低,纯粹是花钱买了个摆放功能回来。

很多人在买之前想得挺好,夏天的时候可以随时接冰镇的饮品,但真正买来以后你才发现,它还有“倒进去”和“清理”的复杂步骤,使用起来很麻烦的。

再退一步,你仔细想想,把瓶子直接放到冷藏室里,不也一样么。所以,这个功能就会被闲置,成为鸡肋功能,让众多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手持洗碗机

洗碗机号称是“解放双手”的神器,更在宣传时说是来自日本的发明,在日本很风靡。

但实质上这个小型洗碗机在国内根本不适合,属于超级鸡肋的用品,而且还上个相关报道,重点说明了不实用性。

这是因为它碗洗不干净都不说了,而且还只能洗相对固定款式的碗,并且每次洗的时候会感觉身上全是水,并且是一个一个地洗。

有操作它的时间,碗早就洗好了。
第3个回答  2022-08-22
好东西无穷无尽,永远可等需要再买。

衣柜、鞋柜、化妆盒一进一出,按需购买。

无刚需时不逛街、不刷购物软件。

定时清理盘点,及时发现多余囤积。

消耗品只买近期一段时间的衣服、鞋、护肤品,都保持一致的消费水平。

每一件都合适且喜欢,没有偏爱和鄙视链。

但均价四五百的衣柜里,出现一件好几千的,

那就不一样了,搞不好让其他都变成了将就。

毕竟,质感这个东西,对比起来很明显的不买洗涤麻烦、材质娇贵的衣服和包,

不买操作繁琐、清洗成本高的机器,

不买容易碎、容易脏、容易皱的东西,

不买需要精心保养、总是关注的东西,

总之,不要让我伺候物品就是了
第4个回答  2022-08-22
不适合的衣服,比如自己一时冲动所买的衣服,买来不适合自己的,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不适合当下职业或者年龄所穿的衣服。
第5个回答  2022-08-22
有人认为通过购物,可以释放压力,他想不停地买买买。这些不经思考就购入的物品,满足了一时的欲望却把家里塞得到处都是,消费带来了浪费,也带来无休止的自责。

想通过购物释放压力,却发现这反而变成了更大的压力。

有人觉得购物是自己的兴趣,所以他想一直买买买。不管买了什么,去逛街买到东西就是有收获;不管买了什么,收快递、拆快递真的很快乐!

这种购物带来的成就感不在于物品本身、自己是否需要,反而是演变成了当下我买到了“想要”的东西,满足了那一刻的欲望。

就像是被某种力量所操控,这种虚妄的感觉,让自己变得不再理智,甚至后悔。向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往往都是从购物开始。

乌鸦太太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她会提前为想要的生活购买道具,却忽略了这个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

因为希望自己过更健康的生活,所以她选择换了家里原有的小烤箱,买了有蒸烤功能的大烤箱。初始想法是在早餐的时候,可以准备蒸烤类较健康的食物,后来因为通勤时间较长,早上根本没有时间准备这类早餐,也没有办法坚持早起。

反而因为烤箱变大了,做平时喜欢吃的烤土司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后续清理变得更麻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