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纪本十一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求十一篇文言文

【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 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

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

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3 原文: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所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讨好他。于是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

"郑武公大怒并且杀死了关其思,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就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就趁机袭击胡国,占领了它。 -----------------------------------------------4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 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叫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5 (陈)寔在乡闾,平心率物。

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

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

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译文: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

干坏事的人不一定天生就坏,只是长期习惯了,才逐渐变得这样。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

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

2. 陈元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第三/3)

【译文】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3. 礼纪·学纪的文言文翻译

不知道全不

或曰:“子绝存问,不见客,亦不答也,何故?”曰:“古者,进退趋业,无私游之交,相见以公朝,享会以礼纪,否则朋徒受习而已。”曰:“人将疾子,如何?”曰:“宁受疾。”曰:“受疾可乎?”曰:“世之务交游也久矣,敦千乘不忌于君,犯礼以追之,背公以从之。其愈者,则孺子之爱也;其甚者,则求蔽过窃誉,以赡其私。事替义退,公轻私重,居劳于听也。或于道而求其私,赡矣。是故遂往不反,而莫敢止焉。是川渎并决,而莫之敢塞;游豮蹂稼,而莫之禁也。诗云:‘威仪棣棣,不可筭也。’后生将复何述?而吾不才,焉能规此?实悼无行,子道多阙,臣事多尤,思复白圭,重考古言,以补往过。时无孔堂,思兼则滞,匪有废也,则亦焉兴?是以敢受疾也,不亦可乎!”

4. 元方善对,文言文翻译

译文

陈元方(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参考:/view/6901344

5. 纪昌学箭古文

纪昌学射

出处:《列子》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县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县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

甘蝇,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一拉弓肯定野兽趴倒鸟掉下。(他的)弟子名叫飞卫,拜师甘蝇学习射箭,后来超过了他的师傅。名叫纪昌的人,又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不眨眼的功夫,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学习)射箭的事。”

纪昌回到家,仰卧在他的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用眼睛紧盯着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就算是锥子尖抵到眼皮了,(他)也不会眨一眨(眼)。(他)把这事告知飞卫。飞卫说:“还不行,必须学完看以后才行,(炼到)看小的东西就好象看大东西,看极其微小的东西好象很显著的东西,然后再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毛绑着虱子挂在窗户上,面向南面望着它,十天之内,逐渐看得大了;三年之后,(他看那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了。(再)用眼睛看别的东西,都像山丘一样了。于是用燕国的牛角做的弓,北方的蓬竹做竿的箭射那虱子,(箭)穿透了虱子的中心,但是悬吊它的牛毛还不断。于是(纪昌)把这事告诉了飞卫。飞卫跳起来拍着胸脯说:“你学成了啊!”

6. 高人帮忙翻译文言文句子

一部分是我自己翻的,有些不确定的地方专门在网上查过了.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百姓都以为大王很吝啬

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

3.族庖月更刀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子孙对待它们不珍惜,拿起来送给别人

5.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后来的刺史名荣荐举臣为秀才

6.举类迩而见义远

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7.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为什么还不做衣裳?不要让婚事办不起来!

8.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

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骂他、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

10.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

11.人皆得以隶使之

人们得到了他都像对待奴隶那样奴役他

12.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大王派了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

13.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

1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15.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使犯死罪的人改过自新并完全交待自己的罪过

16.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侯生(侯嬴)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

17.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18.归去来兮辞

回去咯(归去来兮辞是文章名)

19.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

20.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21.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一把火烧了后离开

2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

2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祭祀之事,就像诸侯会见,瑞章甫(古代服装),愿意担任赞礼人

2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2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它成功与失败,兴盛和衰败的规律

26.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兴尽悲来,明了盈亏皆有天数,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2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平原君派出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到魏国来

28.衡少善属丈

衡(一个人)在小时候擅长挥丈

29.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盘踞在几亿丈高的城上,面对深得不能预测底的深渊,以这些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30.蔺相如固止之

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31.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根基还不够牢固,而追求树木的高度

3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

33.险以远,则至者少

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34.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插茱萸时少了一个人.(诗中为: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3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

7. 纪昌学箭文言文

《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以下引自百度百科

(原文)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③,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④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⑤,以目承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氂⑧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⑨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⑩:“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译文)(第一节)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领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面向南朝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 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并拍着自己的胸脯,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