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大白象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乐清白象乐东的历史

相传北白象镇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镇西的小山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形若象鼻,故名象山。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在象山建白塔院,故又名白塔山。白塔山上有一座“白塔”,清道光丙戌(1826年)《乐清县志》将“白塔”改名“白象”并以此名镇,意取白塔之白,象山之象。镇内水网密布,乐琯运河东北段、乐琯运河西南段、樟河、南河及东河等5条大河呈辐射状汇集于白象大桥头,素有“五龙抢珠”之美称。 民国21年(1932)建立白象镇公所。1950年设白象区,1956年撤区称镇,1958年建立白象管理区。1961年与茗西管理区合并为白象公社。因与瓯海县白象公社重名,1982年10月改称为北白象公社。1983年建立北白象乡。1985年4月经省人民 *** 批准为建制镇。1992年撤扩拼,由原北白象镇、三山乡、茗屿乡、万家乡、洪渡桥乡合拼为现北白象镇。

2.浙江省象山县内各地区地名的由来

象山的由来【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头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骑。大象总想到凡间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规,不能私自下凡。

这一天,大象在南天门口吃草,见守门金刚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门,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边上一个好看的小岛。其想:凡间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动心,也不顾啥天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后生驾起祥云,一会儿就降落在岛上。

岛上一个老头看到这个陌生的人,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叫啥名字?”大象脑筋一动,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鱼,让大风刮到这里来了。”老头看其衣服破旧,就讲:“侬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阿拉两老,交关冷清。”阿祥说:“那我就做你的儿子吧!”老头蛮喜欢,高兴地把阿祥领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间过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龙颜大怒,下令天将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黄昏,阿祥抲完鱼,打算回家。突然,天空响雷闪电像要塌掉一样,阿祥晓得不好,连忙奔跑回家。两老见其慌慌张张的跑来,问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泪汪汪,勿讲闲话。这时,天将已闯进院子,两位老人吓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边,回头看了看两个亲人,叹了口气,纵身向海里跳去。只听“轰”的一声响,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陆和小岛紧紧连在一起,成了一个半岛。

后来,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来,就把其称为“象山”。

丹城的由来【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山东人叫徐福,跑去跟秦始皇吹牛,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带到东南方的蓬莱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宫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脚下,请问大仙,秦始皇怎么样才能得到长生不老的仙药。大仙说:只要始皇能送来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听了竟然相信了,非常高兴。马上下旨全国,征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艺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各种种子、家畜、农具等,一起让徐福带到蓬莱山,去取回长生不老的仙药。

徐福只好硬了头皮,从山东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仙和不老药呢?现在只得听天由命,让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漂了几天几夜,忽然看见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长满又高大的树,确实是个难得的地方。他就对船上的人说:“这就是蓬莱山。”

徐福把大家带到了山上,造了一座道观,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这里长期隐居下来。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游发现他在这里隐居,这可是要满门抄斩的大事,于是,徐福连夜带了童男童女、工匠,慌慌张张下船逃跑。据说,后来漂到现在的日本,才定居下来。蓬莱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观和水井。

后来,有个叫陶弘景的道士满世界云游,求仙炼丹。发现了蓬莱山和山上的道观,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来。取了井中泉水,到蓬莱观炼丹。还把自己的像,画在观内墙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县建立了,县城就设在蓬莱山下的彭姥村。以后,有人在蓬莱山上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蓬莱观和水井的由来。人们根据碑文记载,把蓬莱山改称丹山,造了炼丹亭,重建了蓬莱观,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炼丹用的水井,取名为“丹井”,蓬莱山下的县城称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石浦的由来

石浦是古镇,宋范成大的《吴郡志》上已见此名。清《淤南志》称石浦为“视县诸镇,名最古亦最著名。”据现有资料考查,石浦成镇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从前,石浦不叫石浦,叫宋里,那为什么后来叫做石浦呢?原来,宋里镇上出了一个状元叫卫泾。卫泾小的时候是在宋里镇上的一家叫友顺堂的私塾里读书的。卫泾一考上状元,乡里的豪富士绅纷纷上门拜见,送礼贺喜,谁知卫泾谁都不见。大家眼见马屁拍不上,这些人急得团团转,其中有一个机灵的乡绅向卫泾身边的师爷打听,如何才能讨好卫泾状元?师爷说:“卫老爷曾经说过他小时候在友顺堂里读书,友顺堂的老师有恩于他,但是老师已故,无以为报,他想在这儿建一座衣冠冢,以表示勿忘之心。还说衣冠冢最好选用太湖之石叠成像小山一样。” 当地士绅得到了这一消息后,欢喜得不得了,立即把友顺堂对面的小石桥改名为状元桥,并纷纷出资疏通大华浦,安排了大批船队,日夜赶装太湖石,大华浦顿时一片繁忙景象。卫状元见此情景,高兴得哈哈大笑,连声说:“这地方分明是运石之浦。” 从此,大家开始称宋里镇为石浦镇。

3.象山的名字怎么来的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头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骑。大象总想到凡间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规,不能私自下凡。

这一天,大象在南天门口吃草,见守门金刚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门,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边上一个好看的小岛。其想:凡间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游玩一下多好啊!一动心,也不顾啥天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小后生驾起祥云,一会儿就降落在岛上。

岛上一个老头看到这个陌生的人,便上前问道:“你从哪里来,叫啥名字?”大象脑筋一动,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鱼,让大风刮到这里来了。”老头看其衣服破旧,就讲:“侬住到我屋里去吧!我屋里只有阿拉两老,交关冷清。”阿祥说:“那我就做你的儿子吧!”老头蛮喜欢,高兴地把阿祥领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间过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龙颜大怒,下令天将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黄昏,阿祥抲完鱼,打算回家。突然,天空响雷闪电像要塌掉一样,阿祥晓得不好,连忙奔跑回家。两老见其慌慌张张的跑来,问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泪汪汪,勿讲闲话。这时,天将已闯进院子,两位老人吓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边,回头看了看两个亲人,叹了口气,纵身向海里跳去。只听“轰”的一声响,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陆和小岛紧紧连在一起,成了一个半岛。

后来,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来,就把其称为“象山”。

4.谁能给我讲讲白象街的历史啊

得名说法一说是这里有一尊汉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坛庙一对青石狮相对,这就是民间传说的“青狮白象锁大江”;另一种说法是,当地原有为白象洗沐的白象池,所以取名白象街。

历史沿革白象街上的很多事物和重庆的发展密切相关。史料记载,南宋淳佑年间(1241年—125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相当于南宋长江防线军区司令)兼重庆知府余王介曾在这里开设招贤馆,广纳人才商讨抗蒙方略。

1886年,这里成立了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1891年重庆开埠后,英、美、日等家在这里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

白象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1905年左右,卞小吾、杨沧白、朱叔痴等人集资在白象街上创办了东华火柴公司。

以前这里还有码头,人烟稠密,是重庆的闹市区之一。名人相关除了老舍,在白象街的路上还出现过很多“名人”:1922年,陈毅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和报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报》迁到重庆后,《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王芸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一个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白象街举行爱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代表建筑开埠时期老建筑:白象街166号。

建于19世纪末,中西结合折衷主义特风格,重庆开埠时期的沿江街区建筑。重庆海关报关行(大清邮局)旧址:白象街154号。

建于19世纪末,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高三层,青砖外墙,立面简洁,门窗采用券式结构,木质门窗,细部有西式风格的装饰。美国大来公司旧址:白象街142号。

始建于1850年,整体呈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筑,历史上,这里也曾是汪全泰号丝绸商铺。白象街吊脚楼民居:街沿白象街往东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见典型吊脚楼结构。

继续下行可至长江滨江路。

5.石浦镇的历史文化

俞士吉(1354~1430):象山人,历经明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先后任监察御使、湖广巡按、侍郎右佥都御史等职,在石浦还保留着他的故居——“侍郎府”。

纪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营商,家道日裕。好施与,行善举,屡捐资建灯塔、桥梁、码头、学校等,曾资助蔡元培及马叙伦避难福州。

民国总统黎元洪赐“孝义可风”匾,世人称颂“乐善好施”,“急公好义”,被誉为慈善家。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东门岛人。

因家境贫寒,兄弟俩只读了两年书后,奉其母黄氏之命开始从商。先后在石浦、沈家门等地开设宝泰行、大皆春国药号、新协元运输船等。

慈母课子极严,兄弟事母至孝,乡里有难,不吝接济,数十年如一日,将辛勤积蓄付公益事业。先后募建灯塔于台州磨盘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鸡娘山、铜瓦门、三门山等,又与纪子庚建仁义桥、五里桥、三湾路廊、筑路造凉亭修码头。

1927年1月,蔡元培、马叙伦先生避难来象山,任氏兄弟与纪子庚先生一起,用灯塔船、绿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民国33年(1944)筱和病故,乡里感其德,于东门天后宫前,塑立像纪念之。

柯受良:石浦沙塘湾人,有“亚洲第一飞人”之称,为纪念他,人们在老街专门建造了“亚洲第一飞人馆”。 渔文化:石浦的渔港、渔区、渔村、渔民、渔宅、渔盐、渔埠、渔汛、渔事、渔行、渔节、渔商、渔史、渔谚、渔俗、渔具、渔服、渔饰、渔船、渔风、渔食、渔市、渔歌、渔号(子)、渔谣等每个渔字都是一本书,都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石浦渔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历史性,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石浦为代表展现渔文化的共有三项: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

海鲜文化:石浦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国家中心渔港,早在汉时就被人们认识利用。数以万计的渔船装卸渔货,400多种鱼类、100多种甲壳类、80多种贝类在这里汇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鲜美食,作为中国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鲜是主要组成部分。

海商文化:历史上明州(宁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证实,吴越大量的丝织品和越瓷通过明州港走向世界,而这支庞大的船队自唐朝以来即将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向东南亚、西亚和非洲。象山从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这条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桥头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称石浦为“浙洋中路重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处海防要冲,调昌国卫守御置前、后二千户所,筑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

辟西、南、北三门。辟水门于(西)北、南二门之侧。

罗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铺二十九,敌台十三。”东南开“濠一百十丈。”

下辖石浦巡检司和大金山、后山、前山、下岙、松岙、土湾六烽堠。逢汛期,卫拨游哨兵船防守。

清顺治,改置石浦陆、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设官防守,重筑所城。

东、北面相接,长约700米。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称。

现仍存有金鸡山炮台、二湾摩崖、古城墙、古城门、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遗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