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如果要问我军五大战略集团,哪一个野战军实力最强? 恐怕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林总和他的第四野战军——
相较于彭总一野仅10几万人,二野征战不止消耗大,三野是山东剩下的八路军和华中的新四军,唯有四野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抗战胜利以后,抢占东北的人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精兵强将:
山东八路军6万余人都是各分区的精华,华中新四军只去了一个师,但超过3.5万,冀察热辽有近水楼台的便利,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输出排级以上干部100多个团的架子。
正因为群英荟萃,1955年授衔时四野的开国将帅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元帅有林、罗,大将有黄克诚、谭政、萧劲光,上将19人占总数57人三分之一,中将57人超总数157人三分之一,少将440人超总数1614人四分之一。全部519位,占总数1614人近三分之一。
四野是我军五大战略力量中兵力最为雄厚的野战军,要驾驭如此庞大的队伍,仅靠林总一人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实力和战力超群的四野,谁是林总的“左膀右臂”和“五虎上将”呢?
在东北战场,林总得力的“左膀”是罗荣桓。
第四野战军是1949年1月全军整编后的番号,在此之前先后经历了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以及东北野战军三个阶段。罗荣桓是东北战场上和林总搭档合作时间最早的高级将领。
罗荣桓比林总年长5岁,毕业于青岛大学、武昌中山大学,是红军少有的大学生。
林、罗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30年8月,林总出任红4军军长,主席给他配的代政委就是罗荣桓。两人一起经历过攻打长沙的挫折,也一起分享过活捉张辉瓒的喜悦。林总升任军团长后,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后调离一军团。湘江战役后回归,任政治部副主任。
全面抗战开始后,林总任八路军115师师长,罗荣桓是政训处主任。
1938年3月,林总意外负伤回后方疗养,罗荣桓和陈光代师长挺进山东。林、罗从此天各一方,直到1945年底在沈阳再次相会。罗荣桓是东北我军的关键一环,兼有招兵、练兵、政工等多项职能。但是在原则问题上,罗荣桓从来不会退让。
罗荣桓在大连、苏联休养期间,秋收起义和三湾改编的老人谭政主持工作。
=林总的“右臂”,是红4军时期的“护法”刘亚楼。
在林总任红4军军长时期,同为福建老乡的刘亚楼和杨成武是林总麾下的“左右臂”。红军时期,仅比林总小3岁的刘亚楼一直在林总麾下,林总23岁任军长,20岁的刘亚楼是营长。
长征时期,林总是红一军团军团长,刘亚楼是红2师政委,和师长陈光参加了湘江血战、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战斗,尤其是指挥红4团飞夺泸定桥的奇迹斗,在军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抗战时期,刘亚楼有近6年在苏联度过,其间和林总一同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分别参与了卫国战争,这无疑加深了两人的关系。刘亚楼回国后,林总亲自出迎,称他“一个人顶三个参谋长”。
刘亚楼之所以备受林总的喜爱,既有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因素,也有长期共事、留学苏联的原因,还有人才难得、惺惺相惜的作用。当然,在东北战场上配合默契、珠联璧合,更让两人情同兄弟。在四野众多名将中,参谋长刘亚楼是唯一自由出入林家大门的人。
在参谋长刘亚楼之下,负责具体工作的参谋处长苏静,也是林总的得力助手。
除了“左膀右臂”,谁能称得上是林总的“五虎上将”呢?
四野名将如云,但能称得上“五虎上将”的,应该具备几个条件:第一,特别会打仗,战力爆表;第二,有大将风范,独当一面;第三,有勇有谋,善于出奇制胜;最后一个硬性条件,必须战绩彪炳。
四野战将很多,有的是政工干部,如黄克诚、肖华、周桓、赖传珠;有一部分从事后勤工作,如李聚奎、杨至成、周纯全、洪学智;有一些高开低走,如詹才芳、钟伟、贺晋年;还有的能打,但级别较低或崛起较晚,如梁兴初、吴克华、龙书金、丁盛。
盘点下来,真正符合“五虎上将”标准的只有这几位:一纵(四野38军)李天佑,二纵(四野39军)刘震,三纵(四野40军)韩先楚,七纵(四野44军)邓华,八纵(四野45军)黄永胜。
李天佑是广西临桂人,14岁加入桂军,15岁参加了百色起义,16任特务连连长。19岁任团长,不满20岁任师长。抗战时期任团长、旅长,1939年赴苏就医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44年春回延安。
在东北战场,李天佑参三战四平、四战四平,攻克天津、挺近中南后和张云逸主军广西。
刘震和韩先楚都出自鄂豫皖红25军,率先长征到达陕北。
红25军为主力红军在陕北落脚立下了旷世奇功,而刘震和韩先楚是红25军长征胜利的关键将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二纵、三纵也是最早成立的主力纵队,也是两个最能打的纵队。
红25军时期,刘震和韩先楚同在陈先瑞的班。抗战时期,刘震随黄克诚南下华中,任新四军3师7旅旅长,抗战胜利后转战东北。刘震的二纵一直是林总最放心的主力,歼敌数量位居各纵队之首。
与刘震的顺风顺水不同,抗战时期韩先楚有些高开低走。
红军改编后,韩先楚任115师689团团长,随129师转战太行。1941年,离开一线回延安学习。抗战胜利后,韩先楚被分配到三师,但是被黄克诚婉拒,转而出任四纵副司令,给罗舜初当副手。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用在韩先楚身上最贴切不过。
这位来自第一将军县的红脸汉子,最大优势就是能打、会打、敢打,初战鞍(山)海(城),激战新开岭,奔袭威远堡,再战梅河口,韩先楚用自己的表现实现逆袭,三纵被廖耀湘誉为“旋风部队”。
与刘震、韩先楚“哥俩好”相比,邓华和黄永胜则不对付。
邓华出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虽然长期担任政工干部,但打仗也不含糊。而黄永胜则是放牛娃出身的“二杆子”。所以,两人在红36师搭档并不顺畅,后来缩编后分到了两个团。
抗战初期,两人又就分派到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黄永胜是团长,邓华是副团长兼政训处主任,可是两人还是拧不到一块。最后,总部调老成的杨得志任团长,黄永胜到独立团给杨成武当副手。邓华则和宋时轮带着第四纵队到冀东、雁门,独立发展游击区。
在东北战场,邓华把辽吉部队打磨成七纵,黄永胜把冀热辽部队整合为八纵。
这两个纵队比起五大主力纵队来说略有逊色,但实力也很强。辽沈战役发起后,林总把黄永胜调任六纵司令员,发挥他打仗的长处。而前任洪学智则被调到后方军校,培养急需的指挥员。
抗美援朝爆发后,在林总的建议下,邓华带着十五兵团的班子空降十三兵团,和黄永胜互换。
后来,邓华的发展步步为营,接替彭总出任志愿军司令员,是“五虎上将”最风光的一位。 而最能打的韩先楚则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在三八线让美韩联军好好领教了“旋风司令”的厉害。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