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具有多种含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在古代汉语中,"权"字具有多种含义

权quán
一、作名词。
(1) :黄花木。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2)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3) 权柄,权力。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权宜、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5) 谋略,计谋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6)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作动词。
(1) 称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衡量,比较。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阴"在古代汉语中指什么"阳"在古代汉语中指什么?

阴, 山之北,水之南也。
山南为阳,水北为阳。

在古代汉语中,"征,伐,侵,袭"是否具有同义关系

征:出征,征讨,征战。广义上的发动战争的意思。伐,主要指对叛逆进行讨伐的战争。侵:带贬义,指侵略他人的战争;袭:与前三者不同,指在战术层面上行为上的强袭,袭击。
这是我的理解。

古人用词很讲究的,不服者征之,有罪者伐之,出师无名谓之侵,不宣而战是为袭,明白了吧

一、征:zheng,从彳从正。彳,三胫相连,小步也;正,守一以止也。行正为征,召集也。
征通征。征,召也。行于微而文达者。
中国汉字。读作“zhēng”。含义:1.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2.远征。3.召集。4.征求。5.出兵讨伐。
二、伐:汉语汉字,拼音:fá。含义:①砍:伐树。砍伐。 ②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③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三、侵: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侵,渐进也。――《说文》、侵淫溪谷。――宋玉《风赋》、侵淫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3)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淫(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4)侵犯:进攻。
四、袭:1.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 *** 缰,昼伏夜行,为袭也。 2. 古指死人穿的衣服。或量词,衣一套为一袭。或动词,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另有继承的意思,如沿袭。

征、伐、侵、袭是一组近义词:
征带有褒义,最初用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
侵和袭带有贬义.伐是中性的,后来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了“征伐以讨其不然”.征和伐是公开的、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侵和袭是不宣而战的秘密军事行动,袭比侵更富于隐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袭.

古代汉语中:"升"与“贬”的同义词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右迁)等.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罢、黜等.

闻在古代汉语中的正确含义?

文言文
通“问 ”
古字闻、问同音同义。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3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物件,可译为"把"。
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二、作连词,连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古代汉语中辨析"畏"与"惧"

畏:通常指:对威势、威严的害怕;——指情感上的,比如:对鬼神、权势的敬畏;语义倾向是向外的;
惧:本意指因害怕而“心跳加速”,比如:“惊惧”.通常指心理、生理上的反应;语义倾向是向内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