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假期工作

高中生今年寒假适合做什么工作(年前半个月)

第1个回答  2013-09-16
打工赚钱生意经:玩并赚着
寒假,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家人团聚,同享天伦;意味着探亲访友,共度春节;意味着寻古觅幽,游山玩水……作为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小茜却没有归心似箭,她已经在家教中心找到两份家教工作,“今年春节不回家。”相比其他中文专业的女生,她少了一分娇气,多了一分果敢。
每天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这是小婉这个寒假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是:辅导两个高中生补习语文、地理。北京早晨7点多的天空还是灰黑一片,小婉已经背包走出寝室。她的工作地点远在东五环之外,运气不好时要在公车上颠簸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内容,她还专门骑车到海淀图书城自己掏钱买辅导书。“报酬不重要,重要的是多了一段不同的经历。”她说。两个孩子在补习之后,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看着他们进步就像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这种喜悦是超乎金钱之外的。她说:“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这次总算过了一把老师瘾。”
记者了解到,在假期校园“留守族”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投入到打工兼职的行列。除了家教、推销、文秘、打字、抄写、翻译、校对等传统型工作外,翻译、撰稿、做网页、写程序成为大学生们的新选择。
打工者们表示,无论今后是考研还是工作,实践经验很重要,既能挣钱,又能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虽说辛苦,但也可以说是“双收”。

点评:打工,这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留校的主要活动,他们打工内容通常有:家教、推销、抄写、快餐店服务生、小型公司职员等。大学四年,很少有人没有打过工。打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打工是人生历练的过程,比在学校里一味读书事半功倍。

小贴士:适合大学生打工的工种
1.家教
优点:轻松——不需要每天八个小时端坐;人际关系简单——只需面对家长和学生,少了同事更少了竞争;相对简单——学过的课程再次温习一遍,因为有过实践经验,更容易上手;行情火爆——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想尽办法,有家长开出2万的英雄帖。“薪水只会涨,不会跌。”
缺点:容易被克扣工资,女同学也许会遭遇性骚扰。
2.促销
优点:不要求工作经验,集中在节假日,薪水结算灵活迅速。
缺点:有被扣发工资的潜在风险,一些非正当工作也披着促销的外衣,要小心上当。
3.校对翻译
优点:薪水相对比较优厚,不用出校门熬几个通宵就可以有钱进袋(不包括口译),在收入之余还能提高外语水平(特指外语校对和翻译)一举两得。
缺点:和促销一样,有被克扣工资的风险。
4.麦当劳肯德基小时工
优点:工作时间灵活;薪水结算灵活;工作环境明亮动感;从中得到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锻炼。
缺点:每个小时5.5元工资太少,简单的体力劳动价值不高,只能短时间尝试。
5.导游
优点: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想干就干,边玩边挣钱,工资比较高。
缺点:“女大学生城市导游”暗藏陷阱,正规的旅游公司或者中介是安全快乐的第一保证。

读书备战“充电”:学得快乐!
“最开始是送大四的师兄时,师兄建议说学一门二外,一定要有特长,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后来就开始学了。”小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大三学生,自05年十月份开始学习日语。每个周六早起上半天课,他上的那个班刚开始有六七十个人,到最后一节课时不到十五人。他很庆幸自己是那十五分之一。“掌握一门或几门二外,具体说是日文要考过二级,让自己在毕业时能够开开心心的离开学校。”小强的目标很实际。
这个寒假他打算在新东方报名日语二级班。现在他每天的功课是把学过的知识好好的梳理一遍,以便开课之后能更好的深入学习。
当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校内学习,转而热衷校外充电。一项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班。从大学生最热衷的外语、计算机、驾照“三大件”到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资格考试,更不要说PETS、TOFEL、GRE、IELTS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随着证书认证的普及,各种社会考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应各种培训也在大学校园里热了起来。
参加各类技能和素质培训,利用寒假充裕的时间给自己“充电”,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寒假选择。在新东方的展春园校区,结束上午六个小时的日语二级学习,小强乘车返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萧斐与他擦肩而过,她的GRE培训课程才刚刚开始。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寝室后,她还要抱着GRE红宝书背上半个小时词汇。“只有不断为自己‘添码’的人才有竞争力。趁着年轻该多充电。”她如是说。
也有部分学生报名参加网球、书法、驾校等培训班。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的阿华今年大三,考试结束当晚她就乘飞机飞回家乡,参加父母为她报名的驾校培训。阿华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多一个证书就多一分就业的机会。”
“今年四月一号驾驶证考试开始实习新规定,驾驶证考试会加大难度。” 阿华希望这个寒假结束时就能够顺顺利利拿到驾照。

点评:各种形式的假期“充电”既充实了寒假生活,又提高了自身素质,也为应对日后就业和走进社会做准备。
受访同学对学习的目的有着“多元化’的理解;较现实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为了就业、出国、考研,使自己将来生活有保障。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考证风越刮越猛,拒绝跟风、克服从众心理,理性对待考级考证,避免沦为盲目“考证热”的牺牲品变得尤为重要。毕竟,当人们在追求自身发展或多或少带上功利的色彩时,学习作为一个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过程应该从个人角度获得尊重。

实习实践:谁解其中味
有人说,那些最早赶到办公室,又是最晚离开,最怕闲着的,那准是实习生。这句话用来形容在媒体实习的大学生也不偏颇。众所周知,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必须到媒体实习。因此一到实习高峰期,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处于人员高度饱和状态。
“我不在报社,就是在去报社的路上。”小陆MSN上的签名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味。他已经在北京一份行业内报纸开始假期实习,大三新闻专业的他后悔没有多选修几门经济方面的课程,“我跑的是银行口,经济类的专业知识基础跟经济系的相比还是不足。”除了写稿,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主要是金融、经济类的,也有关于经济新闻报道的书。”
收集资料、跟着老师出去采访、写消息,为了赶稿子,小陆经常饿着肚子在电脑上写稿。“回来基本上累得不想动了。”他大倒苦水。不过看到变成铅字的稿子,他又觉得值得。“累并快乐着嘛。比白白浪费时间玩好多了,能学到很多新闻实务,跟课上的理论形成互补。通过实习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适合新闻专业,也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同是实习,小刚却显得相当的郁闷。因为专业是社会工作与保障,他一直想利用寒假时间到社保局或者街道办实习。托人帮忙找的实习单位却不对口,他不好拒绝,一时竟成骑虎之势。问到之后的打算,他显得相当无奈:“暂时先实习一段时间,也算是多一种经历。”

点评:刚进人大学的新生的学习需求,以知识积累为主;临近毕业的同学则倾向于社会经验积累的学习。实习生们精力充沛,走出象牙塔,开始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锻造自己。实习生是准“职业人”,是刚迈出半只脚的摇摇晃晃的社会人,投石问路、小心翼翼地整合专业方向和就业现实之间的差距,调整职业目标和心态。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机会虽然难找,但符合个人职业规划需求的实习经历更具有针对性。

毕业生求职:为了明年那一季
正值下班高峰期的北京三环路上,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刚挤下公交车的王恺长长地呼出一口气:“终于到了。”此时,他刚拖着工作一天的疲惫身体从实习单位返回学校。
王恺,新闻与传播系2007届毕业生,毕业在即,大四的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选择考研,而是全力投入求职应聘的就业大军。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能成为财经方面的记者,此前一直在一份财经报纸实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黯然离开。
北京的阳光灿烂无比,室外却是零度以下的寒冷肆虐。“每天最多的时间是对着电脑。”王恺说。写简历、投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的轮番轰炸把生活变成断断续续的故事情节。那段时间和公交费一起与日俱增的还有压力、紧张导致的失眠。
现在王恺在北京一家国企里实习,为期一周的试用之后将决定他的去留。朝九晚五的平淡工作与他最初的构想相去甚远,然而北京户口的诱惑力仍然存在,他知道生活还有一个名字叫妥协。如果留下,这个春节将是第一个他在北京度过的假期。
采访中,王恺总是不时紧张地掏出手机看看,求职期间他总怕漏过任何信息和面试机会,“明明感觉手机振动,拿出来一看却不是”,神经质的紧张导致屡屡产生幻觉,他苦笑道“已经形成习惯了”。
同是07届毕业生,人民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小蒋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穿上他那身整齐的黑色西服走在去面试的路上。投出上百份简历,面试过三四十个单位,曾经一天之内跑过两三场面试。有过沮丧,也有过徘徊。他说找工作他最怕两种情况,一是不断被否定,另一种则是手机不响。他最长有一个星期左右没有电话,那时心里特别慌。
但不论怎样生活还在继续,不断面试不断笔试,他把这些视作生命运动的形式,正如他所坚信的那样,生命在于运动、在于奔跑。现在他已经拿到一份比较满意的offer,而明天还有一场面试等待着他……

点评:毕业生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考研的过的是狗一样的生活,保研的过的是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过的是猪狗不如的生活。毕业生奔波在07年的寒冬,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奋力打拼,我们惟有致以敬意和祝福。借用普希金的一首诗:/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