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周游列国看他的坎坷仕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夹谷会盟初展英才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起初他在鲁国做官,主张以德治天下。在他的治理下,鲁国蒸蒸日上,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随着鲁国的强大,对邻近的齐国产生了威胁。于是齐景公设计了“夹谷会盟”的鸿门宴,希望借此除掉鲁定公。不料孔子早识破了他的阴谋,并运筹帷幄,沉着应对,既保全了国家的尊严,又却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半途而废弃官离鲁

        为了“强公室”,他推行“堕三都”的计划,由于触动了大卿们的根本利益而最终失败。再加上鲁国当权者沉迷歌舞淫乐,又听信小人的谗言,不再重用孔子。孔子一心为国,却苦于报国无门,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只好弃官离鲁,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漂泊生活。

            屡遭磨难初心不改

      他门首先来到了卫国,虽历经磨难,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只好选择离开。接着准备去晋国,却险些丧命于黄河,他临河而叹。感叹自己的一天天老去,却一直找不到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辗转他们又来到了宋国,不想因反对铺张浪费遭到当权司马——桓魋的恐吓,最终被驱逐出宋。在去郑国的途中与弟子失散,于是独自坐在城外东门口等候,由于多日的风餐露宿,他穷困潦倒,狼狈不堪。弟子们们四处寻找他的下落,后来一个郑国人告诉他们,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身高九尺六寸,上下眼眶平而长,额头饱满。……虽然这个人长的很体面,却一副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样子,显得很狼狈,好像失去主人没有家可以回的狗一样,不知是不是你的老师?”弟子们照郑人的描述果然找到了孔子,并将郑人的话说给孔子。面对别人的嘲讽,他不仅不生气,还夸郑人把他比作丧家之犬很形象。由此可见孔子虽屡经挫折与打击,甚至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但依然保持良好的风度,这种达观超然的气度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丧家之犬是一个成语,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后因小人当政,他不得不离开了郑国后,而后又去了陈,却由于战乱再次离开。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对楚昭王十分敬佩,认为他是一个从谏如流,不迷信鬼神的贤明君主,所以一心想到楚国去。恰巧楚昭王派使臣前来邀请孔子前往。于是孔子决定率众弟子经陈去楚,蔡是必经之地。由于连年战乱,到处是难民,途中粮食被抢,师徒们忍饥挨饿,以草皮野果为生,生活艰难。屋漏偏逢连阴雨,此时陈蔡两国的大夫听说孔子一行要去楚国,因害怕孔子辅佐楚国使其强大而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兵将他们团团围住,打算活活困死他们。可是身处险境,孔子依然弹琴唱歌、讲道诵读。看着师傅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心直口快的子路忍不住跑来质问孔子:“老师难道感觉不到我们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了吗?”控死慢条斯理地说:“真正的君子,即使到了困厄之时,也能镇定自若;小人一遇到穷困就沉不住气,脾气暴躁,不能坚守原则。”他又说:“犀牛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疲于奔命,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坚持用仁道治理国家难道错了吗?我们有啥错,以至于落得如今被围困的地步呢?”子路回答道:“也许是我们没有真正达到仁和智的境界吧,所以别人不信任,也不重用我们吧!”孔子很不满意子路的回答,又说:“仲由啊,你以为有仁德的人就一定会获得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因不食周粟而死在首阳山的事情呢?怎么还会有比干被挖心的祸事呢?因此,一个有仁德的人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厄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子路出而子贡入。孔子又问子贡同样的问题。子贡回答:“也许是您的仁道学说太宏大了,所以哪个国家能容得下您,您是否能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呢?”孔子不满地说:“你要知道,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一定获得丰收;优秀的工匠有一手好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君子主张用自己的政治学说治理国家,却不能保证为世道所容。现在不思考怎样发扬自己的学说,反而去追求怎样被世人接受,你的目光太短浅了。”子贡出而颜回入。孔子同样问他。颜回答:“别人不接受,那是他的事。如果主张不够完善鲜明,哪是我们的耻辱。如果主张完善却不被重用,那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采纳,自己应该坚持下去,这才是君子的本色。”孔子欣慰地说:“颜回啊,如果你将来拥有许多财富,我愿意给你当管家。”颜回不愧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的话道出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多么难得啊,即便是在最穷困的时候,孔子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这就是孔子人格魅力所在吧。在被围困的第七天,楚国大夫叶公听说孔子等人被困,变帅军队前来搭救,并护送其去楚。一天一行人准备渡河去负函,却找不到渡口。环顾四下,只见两个隐士在耕田,子路便上前寻问渡口所在。虽知那人却不回答,反问:“车上坐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那人说:“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说完不再理会子路,又开始忙手中的活。子路把听到的话告诉孔子,孔子长叹一声说:“我们不可能和鸟兽一样生活,既然和天下人住在一起,那就要为老百姓谋取幸福,这就是我们一直奔走四方,游说各国执政者,希望改变世道的原因。隐居山林、逃避社会,这不是君子该干的事。正因为天下无道,我们才要周游列国,寻求贤明君主以改变世道,否则我便不用参政了。”身居乱世却能洁身自好,四处碰壁却不改初心,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晚年归鲁潜心教育

    经过多年的漂泊,却始终报国无门。晚年带着遗憾孔子回到了故乡鲁国。历经战乱和风雨,十多年的游历生活不仅没磨灭孔子的志向,反而拓宽了他的眼界,进而大大地提升了他的修养之道。只可惜一片赤诚始终不能被重用,在一声“莫我知乎”的慨叹中决定不再出仕,开始潜心做教育。他整理文献编写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所谓的儒家“六艺”,为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他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受教育者的阶级界限,让广大劳苦大众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力。他因材施教,注重品德培养,堪称现代教育的表率。他一生致力教育,坐拥弟子三千,虽始终不得志,但却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无数。他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相似回答